許鴛沅
摘 要:校園貸高速發展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隨即產生,當前校園貸亂象頻發,嚴重影響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且因之前監管的滯后和行業自律的缺失,已經使之成為頗具規模的灰色地帶。監管部門對校園貸也由一開始加強整頓到后來強勢叫停,彰顯了監管部門維護校園網貸秩序的決心。然而一味禁止校園網貸平臺進行校園貸業務并不能杜絕校園貸風險的發生。從經濟法角度出發,健全相應的法律規制體系,完善法律監管體系,才是防范校園貸風險的最佳路徑。
關鍵詞:校園貸;法律監管;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141-02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絡借貸,其誕生之初的用意是為大學生的學業和創業需求提供小額貸款。作為普惠金融的形式之一,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金融市場的空白。尤其是在校園信用卡被叫停,銀行全面退出大學生信貸市場之后,校園貸迅速發展,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后起之秀。然而校園貸高速發展的同時,各種亂象也隨之產生,裸貸、暴力催收、變相高利貸等事件層出不窮,2016年河南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學生的負債跳樓事件,更是將校園貸推向了風口浪尖。至此,校園貸市場終于迎來了監管部門的強力整頓。
一、監管現狀
2015年12月28日,中國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這是監管部門首次對網絡借貸行業提供監管思路。2016年4月15日,教育部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指導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了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和整治。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聯合其他部門制定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辦法確定了市場自律為主,行政監管為輔的網貸行業監管總體原則,進一步加強了包括校園貸在內的網絡借貸監管。2017年6月28日,中國銀監會聯合其他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由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向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且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校園貸被正式叫停。
二、緣何變味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了4 524億元,同比增長4.7%,并呈增長趨勢。這一報告表明大學生信貸市場存在剛需,正是由于瞄準了這一塊大蛋糕,各大網絡借貸平臺紛紛進入校園,短時間之內從事校園網絡借貸服務的平臺達到了非常可觀的數量,但隨之而來各種網貸亂象也開始頻繁出現,校園貸變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監管滯后
監管部門在校園貸興起之初并沒有發現其潛在危險因素,且受制于歷來的追趕式監管思路,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是在校園貸趨向于失控之后。這種亡羊補牢式的監管方式,其直接后果就是不良校園貸的野蠻增長,裸貸和暴力催收事件頻繁出現。事實上校園貸存在的風險顯而易見:首先是信用風險。校園貸不具備類似商業銀行的風控和合規機制,且因缺乏內部信息共享機制,因而存在較大風險。大學生雖然屬于易開發、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但他們沒有自己穩定的收入來源。在校園貸中,由于過于簡單的審核程序及缺少風控機制,投資人往往不能了解大學生的真實信用情況,事實上大學生逾期還款的情況時有發生,暴力催款現象也就隨之產生。其次校園網貸平臺本身存在風險。由于缺乏行業準入機制,校園網貸平臺良莠不齊,漸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之勢。有些網貸平臺缺乏必要的資質,且由于過度虛假宣傳,隱瞞真實利率等,校園貸漸漸變相成為事實上的高利貸,這些風險的存在亟待監管部門介入。然而之前在我國工商登記中并沒有網貸業務,網貸業務是無監管、無規則、無門檻的“三無狀態”,直到2015年年底,銀監會才會同其他部門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界定了網絡借貸的概念,做出了18個月過渡期的安排,在過渡期內主要由校園網貸市場進行行業自律,因此該階段內對網貸的監管仍未落地。雖然后來陸續出臺了其他的通知和辦法,但對于校園貸市場而言顯得較為滯后,直到2017年銀監會叫停校園貸,監管部門對于校園貸的監管力度達到最大。
(二)行業缺乏自律
校園貸市場的監管存在滯后,雖然此后行業監管逐漸加碼,但實施細則尚未落地,校園貸市場曾一度面臨“監管窗口期”,在此期間行業自律顯得尤為重要。行業自律的核心機制應該是通過定義明確可行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并通過充分統一的信息披露機制,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到行業監督中,從而促進行業的自律和社會的監督。而當前校園貸的行業自律并沒有發揮很大作用,這其中監管細則對于行業的定義、標準、規范還沒有完全清晰落地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網貸行業作為新興行業,必然會面臨很多挑戰和問題,想要使這一行業保持持續良好的發展勢頭,除了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以及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之外,行業協會等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也顯得尤為重要。建立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市場約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才能真正發揮政府、行業、市場力量。在這種監管模式下,行業自律組織對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十分必要,不僅有利于建立起一套統一的數據登記平臺,完成信息共享以加強風險預警和檢測機制,同時有利于保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有利于規范校園借貸市場行為。然而校園貸業務在迅速擴張的同時,行業內并沒有建立起規范的業務流程,各校園網貸平臺也沒有自覺遵守最高年利率不得超過24%的業務規范,行業內虛假宣傳、巧立收費名目和收費標準、利率不透明導致變相高利貸等亂象頻繁出現,行業自律的缺失導致校園貸偏離軌道。
三、如何規制
監管部門對于校園貸由一開始的加強整頓到后面一刀切式的全面叫停,固然彰顯了監管部門的強力手腕和堅定態度。然而在規定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之后,校園能否恢復往日的平靜?能不能防止個別網貸平臺轉入地下變相繼續進行校園貸業務?網上的資料表明,在銀監會全面叫停校園貸業務之后,部分學生仍舊可以在諸如愛又米之類的網絡借貸平臺獲取貸款額度,其他平臺提供的現金貸業務仍舊有變相現金貸的嫌疑,是堵還是疏依然是擺在監管部門眼前的難題。事實上,禁止校園貸平臺的校園網貸業務并不能杜絕校園貸風險的發生。健全相應的法律規制體系,完善監管體系,才是防范校園貸風險的最佳路徑。
(一)健全法律規制體系
隨著校園貸市場監管的不斷增強,監管部門陸續頒布了一系列通知和辦法,其中《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使得網貸平臺建立和運營方面初步實現了有法可依。然而該辦法屬于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規和法律,在施行時難以保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法律制度層面建立起針對網絡貸款行業的規制體系顯得尤其重要,需立法明確網絡借貸平臺的性質、業務運營、信息披露及法律責任等,使得網貸業務有法可依、依法陽光運行。與此同時,應立法保障監管的強度,并對監管主體、監管方式、責任分配進行明確化、具體化的規定,使得網貸監管有據可行。校園貸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前期失控運行固然產生了很多問題,讓銀行逐步取代校園網貸平臺進行校園小額貸款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不良網貸行為。而長遠來看,建立明確的網貸市場準入機制,逐步規范網貸平臺的校園網貸行為,更有利于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二)完善監管體系
1.轉變監管思路
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的快速變化,無論是立法問題還是監管問題往往顯得較為滯后,一方面是立法技術欠缺的原因,另一方面則與我國長期以來的追趕式監管模式息息相關。校園貸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出現,然而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還是近幾年校園貸失控之后,相關的制度辦法等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逐步出臺和完善。這種亡羊補牢式的監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校園貸的失控局面,然而從金融安全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出發,管理者如果能夠超前計劃、思考和安排,將風險和問題扼殺在搖籃狀態或許會更好。從金融監管的角度出發,管理層應具備超前謀劃的手段和能力,在新的業務出現之前出臺相應的監管辦法與措施。事實上,管理者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盡管互聯網金融領域出現的新業務層出不窮,然而基本的監管原則和規則不會改變,嚴格按照監管原則和規則,認真落實各個監管機構的權力和責任分配,那么監管工作就不難落到實處。監管部門也應建立起超前監管的思路,在不干擾市場健康運行的前提下,把握好監管的力度和韌度,配合無形之手,使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2.完善監管體系
應構建政府監督為主,行業自律為輔,市場調節約束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由政府主導,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監管,同時建立市場自律的監管體制,充分發揮網絡借貸平臺行業的治理結構與監督體系形成,促進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對網絡借貸的監管應當在堅持底線的基礎上,鼓勵金融創新,促進行業規范和發展。同時尊重市場規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度處理。應當注意建立政府監管和自律組織之間的高效溝通機制,防止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上下不能銜接、監管沖突、政策不同步等問題。對于網絡借貸平臺而言,還應規范內部操作流程,注意收益與風險的對稱性。盡管校園貸為社會發展提出了難題,但作為金融創新的有益嘗試,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為其留足一定的發展空間才是監管的應有之義。
四、結論
校園貸前期由于立法缺失、監管空白,加之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給網貸行業帶來了巨大危機,最終被監管部門果斷叫停。然而作為一種新型金融產品,校園貸呈現出業務規模和平臺數量爆發式增加的特點,說明其創新順應了市場需求。監管部門在適度監管以穩定校園信貸市場的同時,還應給其留足一定的發展空間。通過立法建制和監管跟進的方式,促使其走上市場化、法治化的正途。同時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使校園貸最終成為金融市場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張曉春.探析民間融資的發展[J].經濟師,2010(6).
[2]唐婧.我國民間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
[3]張雪.P2P網絡借貸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4(8).
[4]毛玲玲.發展中的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5).
[5]余瀛波.P2P網貸平臺定性信息中介存監管真空[N].法制日報,2016-0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