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月蘭
摘 要:歷史觀教育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主要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承擔。全球化、信息化的自媒體時代,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現狀形勢嚴峻,高等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深入分析現狀基礎上抓好課堂主渠道,積極探索新媒體、多渠道的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完成大學生科學歷史觀的教育任務。
關鍵詞:唯物史觀;高等教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214-02
歷史觀,指一定社會形態下實踐主體,對社會歷史事件、發展規律、發展進程的總體性、根本性的看法,也稱為社會歷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重要的理論發現,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唯物史觀也是我們所說的科學歷史觀。培養當代大學生科學歷史觀,讓青年學生科學認知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的道路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構筑“中國夢”,增強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歷史觀層面的保障。
一、當代大學生歷史觀現狀分析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屈辱史,當然也是自強的歷史,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存的探索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途徑便是立足國情向西方學習。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西方的價值觀、歷史觀借助發達的媒體影響著中國人民,現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滲透下,大學生科學歷史觀教育的現狀非常嚴峻。
1.影響大學生科學歷史觀形成的客觀環境
首先,全球化浪潮影響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負面影響。西方世界在意識形態領域從沒有停止過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滲透。他們強調超越社會發展階段,超越階級的“普世價值”,把“人權”“民主”等概念絕對化,把意識形態置身于絕對真理之中,這既是對西方世界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進行掠奪的剝削歷史的抹殺和美化,也是對近現代歷史上中華民族探索和斗爭的抹殺。新自由主義歷史觀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是人類歷史最高發展形態,是歷史的終結,通過這種宣揚貶低我國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社會發展的成就。由于西方社會在經濟上的發達,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對青年學生科學歷史觀負面影響很大。
其次,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使青年大學生無法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規律形成科學的判斷,也無法對今天的中國道路形成科學認知。改革開放后,中國學術氛圍非常自由,很多學者受西方的影響,對歷史尤其是近代歷史上的負面人物和事件進行所謂的“全面解讀”,并且把爭論由學術界引入大眾傳播領域甚至是教育教學領域。歷史虛無主義者強調通過歷史事件還原具體歷史人物,通過一些具體史實,以點概面,顛覆唯物史觀對于近代歷史人物的綜合評價,形成在學生中有很大市場的歷史人物“翻案”風,像對袁世凱、段祺瑞等歷史人物,試圖進行正面描述和評價,這種思潮通過網絡公眾平臺和影視劇作對青少年的歷史觀沖擊巨大。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和發達的信息平臺,致使“大學校園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的重要陣地,由于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活和再版。因而這就很容易通過學術滲透和傳媒滲透等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歷史觀,使其對歷史的認識越來越模糊和扭曲。”[1]
再次,高等教育自身對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重視程度不夠,這是由于社會和高校對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決定的。目前大熱的“雙一流”高校基本的評定指標便是專業科研建設;高校自身發展定位的名牌專業也很少涉及價值觀歷史觀方面的學科建設。因此,高等教育體系中關于歷史觀教育資源配備很少,師資力量和發展前景都不樂觀,致使很多大學生對歷史觀教育無法重視。
2.影響大學生科學歷史觀形成的主觀原因
大學生處在邏輯思維能力逐漸成熟但是社會閱歷和知識積累相對缺乏的人生發展階段,主觀認知上的偏差成為影響科學歷史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學生對自身學習的關注點很少集中在歷史觀學習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生活中對制造業和能源化工行業的重視使很多大學生形成了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輕視價值觀教育的學習理念。在大學學習中,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對擔負大學生價值觀歷史觀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夠重視,不能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和思考,自身理論知識的限制,加上網絡媒體的影響,很難形成科學的歷史觀,無法對近現代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國情進行把握。
其次,大學生缺乏對科學歷史觀具體實踐應用能力。恩格斯說:“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成現成的公式”,“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2]。近現代歷史教育在大學階段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對史實的羅列和記憶,而是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了解國史國情的基礎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解決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因為對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把握有限,對近現代歷史發展脈絡缺乏清晰把握,所以對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不能形成科學認知,受到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無法做到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筑,離不開對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性和民族性的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3]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也就是立足于中國近現代國情的唯物史觀,意義重大。
首先,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是健全大學生人生品格的重要保障。健全的人生品格的形成離不開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對人生追求的正確分析理解也是大學生對自我人生規劃的前提。歷史觀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影響著青少年自我的社會定位。在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因無法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科學認知,因而不能理解當下自我和社會的關系,不能理解個體的社會責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聯系,其價值觀必然導致個人主義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培養大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觀察歷史,思考社會,可以健全大學生的人生品格。
其次,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加強大學生科學歷史觀教育,就是增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掌握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只有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才能對西方文化進行科學的批判,分清中國在近代的落后和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之間的關系,正確認知資本的積累和市場的擴張對西方文明發展的意義,才能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地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取得的歷史成就,使大學生在復雜的歷史思潮中認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淵源,增強文化自信。
最后,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科學歷史觀教育,旨在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和必然趨勢,理清歷史人物歷史選擇的物質性和時代性。加強歷史觀尤其是近代歷史觀的教育,不僅可以使大學生“以史為鑒”,珍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社會發展局面,更能使大學生明白這種良好局面的出現是在仁人志士的不斷探索和犧牲中奮斗的結果,是順應歷史規律的選擇。在這種歷史必然性的制約之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崇高的信仰,自覺抵制西方的文化滲透,投身于“中國夢”的構建之中。
三、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途徑分析
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目前主要由思政理論課承擔,在四門思政課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歷史觀教育性質最為鮮明。綱要課程承擔著“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掌握近現代中國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為什么選擇改革開放”的教學任務。切實有效實現綱要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抓好課堂主渠道,為大學生培養科學歷史觀提供理論支持。大學生接受系統的歷史觀教育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教育工作者應合理配置課堂資源,完成對大學生的科學歷史觀教育的科學理論指導。
首先,完善教學內容設置。思政理論課承擔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每門課教學任務有所側重。除了綱要課程主要承擔歷史觀教育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也有所涉及。綱要課程學時分配較少,可以從教學管理入手,適當提高綱要課程學分,保證充足的課堂教學滿足大學生歷史觀培養的需求。另外,在有限的學時內,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和理論掌握情況,靈活地分配各個歷史階段的教學時長。例如針對歷史虛無主義者鼓吹的抗戰正面戰場的作用,對大學生歷史觀培養有迷惑性的一些抹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言論,可以在教學內容上重點給學生進行分析,務必使學生通過史實和歷史發展規律形成科學認知。
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學活動尤其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教育理論的實踐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包括加強教師隊伍理論學習,教師應該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才能把握教學活動中的方向性和政治性。另外還要加強教師隊伍的政治學習,作為科學價值觀和歷史觀的傳播者,教師應該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可以抵制多種不良社會思潮,做到有信仰講信仰,有理想講理想,才能在傳播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化學生,教育學生,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最后,把握好課堂主渠道還應與時俱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發揮課堂教學的時效性,著眼于把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必然要求教師能夠運用大學生所熟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上多與學生互動交流討論;在教學手段上利用多種媒體平臺,網絡討論結合課堂講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參與性;在教學模式上,運用國家已經建成的“中國大學慕課”,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解決綱要課程學時不足的現實問題。
2.積極探索第二課堂,深化課堂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大學生運用科學歷史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化。
第一,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歷史觀引導。大學校園業余生活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多樣,思政理論課教師應該對社團活動進行科學理論指導,尤其是在校園文化節中加強思想性和方向性的把握,讓大學生在課余校園生活中深化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唯物史觀立場的思考。另外,學校應對一些學習型的社團建設進行政策傾斜,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學習協會,歷史學習協會等,支持其開展大規模的校園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科學歷史觀培養,加強對理論學習的主觀思考。
第二,積極探索綱要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形式。教學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堂實施內化的過程。恰當的實踐課既可以強化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鍛煉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綱要課程實踐課是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綱要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分為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課堂實踐由教師通過布置實踐作業,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實踐,并交實踐作業或在課堂展示實踐成果。根據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特點,可設置歷史上的今天,歷史劇表演等情境教學實踐模式,培養大學生對歷史史實和社會現狀的具體分析把握能力;課外實踐可以和學生活動相結合,運用比賽促進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思考歷史發展規律。比賽可根據學生具體歷史知識儲備和掌握情況,分為知識競賽和風采展示,通過比賽使學生自覺思考歷史與現實、社會和自身的關系。
四、結語
在信息發達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歷史觀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必須對大學生歷史觀現狀及成因進行科學分析,結合大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征立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立場,學校教育主要陣地,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大學生科學歷史觀,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筑者。
參考文獻:
[1]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