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張雅光
摘 要:創新創業政策本質上屬于公共政策體系,在很大限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敗。德英兩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比較完善,社會效果顯著,其做法和經驗可資借鑒。優化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須強化政策的頂層設計,健全組織結構和法律保障體系,優化公共服務環境,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
關鍵詞:德國;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169-02
創新創業政策本質上屬于公共政策體系,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具有調控、引領、激勵和保障作用,在很大限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敗。以德國、英國為代表的歐洲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卓有成效,其做法和經驗可資借鑒。
一、德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
(一)法律法規保障
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德國政府將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從立法上支持和保護中小企業,先后制定了《中小企業組織原則》《反壟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技術培訓、新技術推廣等進行規定。與之相適應,各州也制訂《中小企業促進法》,給予中小企業專門法律保護,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德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多是中小企業,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完備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財稅金融政策
1.財政支持。為加強大學創新創業,德國在高校推行“生存”計劃,政府出資設立高技術企業創業基金。從1999年到2001年,德國政府出資4200萬馬克,支持大學生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此后于2006年又出資2.6億歐元[1],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2.稅收優惠。為了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德國政府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稅收優惠,并對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投資公司也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對以股權收益作二次創業投資的免征所得稅,還免去新創投資公司商業所得稅[2]。德國政府允許更多資金投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并對這些資金給予稅收減免。因此,德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范圍廣泛,而且落實到位。
3.融資政策。一是實施援助促進計劃。德國有650項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計劃,主要對創辦新企業進行援助。德國對創辦新企業的促進計劃的范圍廣泛,其中主要有德國平衡銀行的“歐洲地區促進——產權資本援助計劃”和聯邦政府的“歐洲復興計劃特殊資產基金”,前者向企業家提供20年的低息貸款作為產權資本,在企業倒閉時銀行不再收回,后者對新創中小企業提供4萬馬克且前2年免息的資金援助。二是提供貸款擔保。德國各州都有擔保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服務,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由德國政府直接擔保。
(三)社會服務政策
1.實施“EXIST”創業計劃。為鼓勵高校大學生創業,改善創業環境,德國聯邦教研部實施“EXIST”區域創業計劃,支持斯圖加特、德累斯頓、耶拿或魏瑪、哈根和卡斯魯厄等五個地區,鼓勵大學與政府、行業企業、科學界建立伙伴關系,通過官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扶持大學生創業。“EXIST”計劃重點是支持早期的創業構想[3]。
2.健全服務組織體系。德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組織體系健全。一是公共服務組織體系。由政府聯邦經濟和貿易管理局以及經濟發展和培訓基金會等部門組成,為大學生初創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二是社會服務體系。由德國青年企業經營者協會的“創辦人車間”項目,無償為創業者提供辦公車間,讓有經驗的人指導其創辦的公司良好運轉;由聯邦科教部、復興貸款公司和德國證交所創立的“INSTI”項目[4],作為創業者與投資人對接的平臺,主要是幫助創業者找到創業項目投資人,獲得更多投資。
3.簡化創辦企業流程。德國政府通過簡化信用檢查,使創辦新企業的過程變得更為簡捷,降低申報和管理費用,并在企業和公共管理機構采用先進的電子簽章,實施電子化企業登記流程。
(四)創新創業教育政策
1.法律保障。德國十分重視創業教育,為創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德國法律規定,開展創業活動必須先接受創業教育,學校、企業、政府等主體有義務開展創業教育。
2.教育理念先進。德國把創業教育當成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德國學者認為,大學生創業最缺乏的是創業精神。因此,德國政府提出,每年獨立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應占20%-30%,使高校成為創業者的搖籃。
3.教育體系完備。在德國,創新創業教育覆蓋了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各個教育階段,設置相關創業課程和創業項目;許多大學設有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機構,把創業教育列為研究方向,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科學設置課程體系,德國高校將創業課程設置與實踐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職業學校接受專業理論教育,在企業接受培訓。
二、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
(一)建立專門管理機構
為管理和實施創業教育,英國政府先后成立英國科學創業中心(UKSEC),和成立全國大學生創業委員會(NCGE)。作為全國性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組織機構,NCGE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主要任務是搭建高校與企業的聯系,為大學進行創業輔導,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支持。UKSEC和NCGE作為國家層面的創新創業管理機構,表明英國將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到“發展國家經濟驅動力”的高度。
(二)多元財政金融政策
英國政府通過實施多元的財政金融政策,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新創業的資金和技術等困境。
1.實施創業計劃和創業項目。為了給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及企業管理服務,英國先后實施“青年創業計劃”和大學生創業項目。大學生創業項目主要針對18-25歲的在校大學生,包括開辦公司和開設創業課堂兩個方面內容,旨在讓學生創辦企業過程,獲取創業經驗。英國政府通過實施“青年創業計劃”和“青年創業項目”等政策,幫助近4萬名青年創業。
2.設立專項基金。為多渠道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英國政府設立了大學挑戰基金、高等教育創新基金和高教援助基金等多種專項基金,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三)創新創業服務政策
1.利用商業連接網絡服務。英國政府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信息和政策咨詢服務,該平臺匯集了700多個中小企業可獲得的資金計劃,企業通過瀏覽該網站,快速搜索出匹配的資金計劃,并進行深入了解和申請資助。英國政府注重利用商業連接網絡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2.簡化注冊程序。英國政府通過縮短審批時間,簡化企業注冊程序,降低大學生創業成本。在英國,創業者既可以采取網上注冊,也可以通過郵寄或第三方中介辦理企業注冊手續,其中網上注冊到審批完成只需要24小時,注冊手續費僅為15英鎊。
3.發展創客空間。英國政府支持發展創客空間,為創客提供實現創意和交流創意思路及產品的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平臺,并將創客空間與圖書館體系相結合,推動創新創業。為鼓勵青少年創新創業,英國政府與銀行合作設立了青少年創客扶持基金。
(四)創新創業教育政策
1.政府支持和引導。為培養大學生可遷移性創業能力,1987年英國政府實施“高等教育創業”計劃,把與工作相關的學習納入課程。此后政府制定一系列大學生創業教育政策,支持和引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2.教育目標定位。英國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因為該教育模式以企業家速成為目標。隨著時代發展,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逐漸摒棄功利性,演進為非功利的系統性的教育活動,以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以及經營企業的創業家為創新創業教育目標[5]。
3.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英國高校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學科和學歷層次,有針對性地開設“關于創業”(aboutcourses)的課程和“為創業”(forcourses)的課程。“關于創業”的課程是向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和資源,加深對創業理解;“為創業”的課程專注于培養學生創業心態以及成為未來企業家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英國高校已經構建起以“創業意識”“創業通識”和“創業職業”為導向型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6]。高校為大學生配備專兼職相結合的創業導師,在英國,21%的創業教師是具實戰經驗和能力的兼職教師[7]。
三、德國、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借鑒
(一)德國、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共性
對比德國、英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可以發現兩國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方面存在著很多共性。
1.政府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中,德、英兩國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推動者和協調者,也是政策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兩國政府一直居于主導地位。
2.政策法規體系比較完善。德、英兩國政府通過制定財政金融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加強立法,制定法律法規,逐步構建了完備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法規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確保政策執行落實到位。
3.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健全。德、英兩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與服務,既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公共服務組織體系,也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社會服務,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4.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完善。德、英兩國政府都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加強創新創業學科建設和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專兼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完善。
(二)德國、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借鑒
與德、英兩國相比,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仍有不足之處。借鑒德、英兩國經驗,優化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強化政策頂層設計。一要基于戰略性規劃視角科學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體系。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動力和創業活力,讓創新創業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二要構建有效聯動機制。要堅持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按照政策設計的內在邏輯,理順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制定政策應綜合考慮創新創業政策的層級、時效和種類,構建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前后銜接的有效聯動機制[8]。
2.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借鑒德、英兩國經驗,我國應完善法律保障體系,盡快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促進法》,以法律規定政府、高校、大學生和服務組織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中央部委與各級地方政府職責、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內容,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納入法治化軌道。同時,要將政策法律化,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政策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使政策上升為法律,提高政策權威性和執行力。
3.優化公共服務環境。一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風險評估和工商登記等“一站式”服務;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公共服務;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不同階段,提供全程化、專業化的服務。二是加強普惠性支撐平臺建設。各級政府應通過惠普性支撐平臺建設構建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支持與市場支持的協同效應,使分散資源與扶持政策形成合力;搭建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眾創空間與大學科技園、企業孵化器等協同發展,構建創新孵化鏈條[9]。三是培育中介服務市場。各級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快發展中介機構,培育創新創業中介服務市場,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咨詢、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代理服務。
4.完善教育生態體系。一是加強學科建設。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其他專業學科列為同等重要地位,加以重點建設。二是完善教育模式。高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同時要注重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生的特點實施差異化教育[10]。三是完善課程體系。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要開設線下課程,也要開發一批在線開放課程,使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張秀娥,馬天女.國外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做法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6(10):98-101.
[2]薛志謙.我國青年創業扶持政策的現狀、價值及優化[J].中國青年研究,2017(2):33-40.
[3]楊茂慶,袁琳.基于德國經驗的中國大學創業教育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10):84-88.
[4]孫曉紅.德國是如何實施中小企業創業援助的[J].大眾標準化,2002(12):6-7.
[5]姜小軍.英國:多方支持保障大學生創業[J].教育與職業,2010(19):100-101.
[6]黃兆信,張中秋,趙國靖,等.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特色及啟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2):39-44.
[7]牛金成.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46.
[8]張兵.高校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優化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0):47-51.
[9]張則瑾,萬勁波.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與政策支撐體系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7(4):349-353.
[10]張雅光.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6(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