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峰
摘 要:公益創業是新時期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新模式,公益創業教育是培養公益創業者在從事公益創業活動時所必須具備的意識、知識、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由于公益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還存在目標和內涵尚未明確等諸多問題。構建科學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75-02
2015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1]。在“雙創”已經成為社會風潮的現在,以公益性、社會性、創新性、可持續性等為基本特征的公益創業理應成為高校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模式和方向。順應時代潮流,建立起一套完備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是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和使命。
一、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2],將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提高到改革的主導理念上來,表明公益創新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發展的新常態。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益創業教育將會為公益創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第一,有利于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高校作為創新的源頭之一,理應擔負起夯實創新基礎和提供創新動力這一重要任務。構建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著眼發展能力驅動學生創新,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舉措。
第二,有利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3]。近年來隨著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公益創業亦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并為創新創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第三,有利于擴大就業規模,增加社會公共服務供給。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4]社會的公共服務需求迅猛增長,以公益性、社會性、創新性等為基本特征的公益創業能在很大程度上為政府的公共服務提供強有力補充。同時,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仍然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公益創業的主要著力點在于關注社會問題,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所以公益創業具有同時擴大就業規模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雙重功效。
第四,有利于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公益創業,除了具備創業的一般特點外,其特別強調的公益理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對于培養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具有重要價值。公益創業教育通過將社會責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雙重提高,對于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目標尚未明確
隨著我國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迅猛增長,公益創業在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時也面臨最好的發展機遇期。但是由于我國公益創業起步較晚,直至2009年前后,公益創業才在中國開始萌芽,致使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公益創業的內涵界定尚不十分明確,從而導致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目標也不明確。公益創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當前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公益創業教育暫未形成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
雖然目前高校普遍開設了就業創業和職業規劃課程,但與公益創業和公益創業教育相關的授課內容很少或是基本沒有涉及,更別提形成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加上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界定尚未明確,授課的大部分教師本身對于就業創業尤其是公益創業并沒有太深的了解和研究,課程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從而使當前就業創業課程的形式意義普遍大于實際意義。這一現實情況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高校大學生對何為公益創業了解甚少,最終影響大學生對公益創業的參與程度。
(三)公益創業教育缺少項目的實踐支撐
當前開設公益創業教育的高校大部分僅僅停留在理論授課層面,很少有高校實施與之配套的實踐項目,也很少設有與之相關的孵化培育基地。公益創業平臺目前主要依附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個級別的賽事,還未有專門的公益創業平臺。公益創業平臺和公益創業項目的嚴重缺失,導致公益創業教育難以形成長效的制度體系,并最終影響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受眾人數和影響力。
(四)公益創業教育缺少社會力量的介入
公益創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當前公益創業教育卻似乎是高校的獨角戲,缺少社會公益力量的有效介入。目前高校的公益創業項目受到發展模式、法律保障、融資渠道等的嚴重制約,公益創業教育更像是沒有基石的空中樓閣,理論和實際存在相當程度的誤差。沒有社會和企業力量的介入,沒有深度的產教融合,公益創業教育就始終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三、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
要構建起比較完備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首先要明確公益創業的內涵和目標,其次要有能教會教的師資團隊和科學的課程內容體系,再次要有健全的組織機構保障,最后要有產教融合的創業平臺,具體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明確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目標
公益創業教育開展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確其內涵和目標,也就是通過什么樣的內容和模式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公益創業它不像傳統商業創業那樣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是主要以解決社會公共利益問題為目標,通過創新服務提供一定的社會需求,激發社會公益意識,助推社會公益事業成長發展,并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公益創業教育的內涵,我們大致可以認為,為有效從事公益創業活動所需要的意識、知識、能力等及相關實踐活動開展所進行的教育。目標則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和制度
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是公益創業教育得以有效開展的保障。第一,在高校建立大學生公益創業指導中心或在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下設大學生公益創業辦公室,專門負責公益創業事宜,統籌協調推進各相關工作的開展;第二,出臺系列激勵機制,營造公益創業氛圍,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熱情;第三,通過校團委、學生社團等組織將公益創業有計劃地納入學生活動當中,培育大學生公益創業團隊;第四,嘗試將達到一定級別的公益創業項目進行學分認證。
(三)構建專業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益創業教育的教學效果。第一,建立高校公益創業教研室,全面負責公益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引進、培訓和公益創業教育課程的設計、研討等事宜;第二,通過引進和培育專業的公益創業教育師資隊伍,逐步改變當前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基本由兼職教師授課的情況;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考核機制和考核指標體系,以評促教,從而提升教師能力和教學效果。
(四)設計科學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科學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公益創業教育課程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即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公益創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最終服務于公益創業項目。第一,廣泛借鑒國外尤其是美國、英國等比較成熟的高校公益創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第二,組織專家學者、企業家在借鑒參考國外公益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公益創業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設計科學的公益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編制符合實際的公益創業教育系列教材。
(五)搭建產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公益創業平臺
沒有產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公益創業平臺,公益創業教育就無法完成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也無法對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做出敏銳反應。第一,引進社會和企業力量,與高校共建公益創業項目孵化培育基地,為大學生提供辦公場地以及經費、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全面支持,降低大學生公益創業團隊的風險和成本;第二,通過對政府和教育部門提案,嘗試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的基礎上,逐步分離出全國專門的大學生公益創新創業賽事;第三,由高校和企業共建公益創業基金,對于公益項目,在做出風險評估報告后,對于可行性項目即可進入孵化進程。
國內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相對于美國、英國等高校比較成熟的公益創業教育體系還有比較明顯的差距。但是隨著中國社會公共需求的進一步迅猛增長,公益創業項目的需求巨大,公益創業即將面臨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統籌各方面資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為社會培養源源不斷的公益創業人才,是時代賦予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EB/OL].[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3]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2017-09-24].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925/c64387-2955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