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琛琛 牟艷
摘 要:移動網絡時代,大學生是網絡能手,也是深受互聯網影響的群體,利用互聯網+教育,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O2O”教學模式,通過創建線上教學平臺、創新線下教學方式、創立學生教學實踐,把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激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活力,增強教育成效。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O2O;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209-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形成必須依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使大學生樂于接受、受益匪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因勢而新。“O2O”是現今火熱的商業模式,借鑒“O2O”模式,運用于教學中,更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激發教育活力。
一、移動網絡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要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中國人的生活從網下延展到網上,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交融的新平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明確移動網絡時代的特征,因勢利導,使互聯網作用于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
第一,隨時上網、隨處上網、人人上網的大學學習生活常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變教學方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1.7%。其中,學生群體占25.1%,20-29歲的網民占30.4%[2]。當代大學生生于互聯網時代,伴隨互聯網革命而成長,對互聯網使用率達100%,日均使用互聯網的時長超過6小時,把互聯網當成生活娛樂、情感交流、知識獲取的主渠道。在隨時上網、隨處上網、人人上網的常態下,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思想觀念、知識素養的塑造深受網絡影響,傾向于使用新方法獲取新知識。要提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富有時代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審視自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傳統的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改進教學模式,形成教學合力。
第二,包羅萬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握輿論主陣地。網絡信息是個萬花筒,包羅萬象,跨時空、跨地域實現信息共享、情感交流,但同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一是由于每個個體對互聯網有自由使用權,網絡信息發布存在及時性、盲目性和隨意性,缺少謹慎審核,導致虛假信息傳播;二是西方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自由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使大量真假難辨、是非曲直的價值觀念信息廣泛傳播,易導致認識偏差,推崇西方價值觀念;三是互聯網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庸俗網絡文化層出不窮,如網絡暴力、色情、詐騙、炫富等等,易引起道德底線缺失,行為失當。大學生思想觀念未成熟,價值判斷不全面,對網絡世界充滿好奇,容易迷失自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把握輿論主陣地必須審視自我,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主動占領網絡新陣地,把握網絡話語權。
第三,井然有序、高效快捷、虛擬仿真的網絡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善教學管理。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工作方式。通過網絡平臺搭建,建構管理系統,規范模塊,改變流程煩瑣、效率低下的組織管理,讓工作更加井然有序;通過新媒體,構建社交平臺,改變金字塔式的層級機構,突破層級交流,讓工作高效快捷;通過云平臺,實現知識共享,加快信息傳遞速度,及時發現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只要有利于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素養形成的方式方法,都應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審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管理,積極思考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是否脫節、教師課堂教學能否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教師能否長期跟蹤學生教學實踐,教師能否及時發現學生思想認識偏差。以期把網絡技術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管理中,化繁為簡,化無序為有序,化缺失為實時監控,提高教學效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O2O”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商家利用網絡平臺,讓客戶在網上下單購買商品或服務,再到商戶網下店鋪獲取商品或服務,或是客戶在商戶網下店鋪選取商品或服務,再在網上下單,讓商戶把商品或服務送到家。將“O2O”的商業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O2O”教學模式: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線下接受授課教師的專題指導、答疑解惑;在線上提交課程作業、進行考試,在線下進行教學實踐,形成“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教學實踐”的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虛實之間的深度融合。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創建線上教學平臺。“O2O”教學模式重在搭建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上教學平臺,集五門課程教學為一體,含精品課程、思想政治信息資源、教師教學管理、學生學習管理等內容,最大限度整合教學資源、減除冗雜。例如創建虛擬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以下模塊。
一是精品課程模塊建設。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資源共享,在互聯網作用下教學資源跨地域、跨時空實現共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品課程的建設需要一流的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主旨在于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單位因以此為使命,一方面創造條件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實際,切實改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建設貼近大學生,符合教學要求,富含理論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品課程;另一方面向優秀看齊,引進先進院校精品課程,形成課程齊全,內容完善的教學體系。
二是信息資源模塊建設。網絡信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而又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處于引導地位,應辨析網絡信息,活學活用網絡資源,把握網絡輿論主陣地。運用網絡資源,收集以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認知、良好道德素質、主流意識形態為目標的視頻、文章、評論、圖片等網絡素材,分類上傳至信息資源模塊。活用網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平臺,把關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實踐活動信息,如學習勤廉榜樣征文、愛國主義歌唱比賽等,推送至信息資源模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利用信息資源模塊,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教學資源、科研成果。
三是教師教學管理模塊建設。此模塊主要設學習情況、課程答疑、作業考試提交、成績錄入幾個板塊。通過網站后臺設置使授課教師與授課班級學生相匹配,教師通過教學管理模塊可根據自己的授課計劃和學時安排,限定學生網上學習時間、課程作業提交時間。在學習情況板塊,實時了解授課班級學生課程學習的進度,在規定時間是否合理聽課,或是拖延至期末突擊學習;同時,了解學生除課程學習外,是否進行其他課程相關信息資源學習;在交流答疑板塊,教師可隨時隨地跟學生互動,回答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的疑惑;作業考試提交板塊,克服學生拖拉、作業試卷笨重、易遺失的特點,高效管理,隨時批改;成績錄入板塊,作業分數、考試分數自動錄入,平時成績手動錄入,最終自動計算生成總成績。
四是學生學習管理模塊建設。對應教師教學管理模塊,此模塊主要設置學習計劃、在線課程、課程答疑、我的作業、我的考試、資源下載幾個板塊。通過學習計劃、在線課程學生清楚了解在規定時間期限內要完成的網絡課程學習,把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寫到答疑板塊,等待授課教師解惑。在我的作業和我的考試板塊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考試,并查看成績。在資源下載板塊可下載教學平臺里的教學課件和文獻資料。
五是分享中心模塊建設。此模塊分為學友互動、知識分享。學友互動即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讓同學評論,與老師探討。知識分享即由學生、教師上傳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知識。此板塊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導,及時更新時政要聞,及時辨析容易引起大學生思想偏差的言論,及時發表對熱聞的正能量評論,引導學生弘揚主旋律。
第二,創新線下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是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如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課程教學將成為緊箍咒,學生將上課視為走過場。自我審視,因時而新、因勢而新,優化教學環節、要素和方法,永葆教學活力。一方面轉變主講式教學,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中華民族歷來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每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到大學不同程度地接受過思想政治教育,在部分大學生眼里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炒舊飯,老師在念課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提高大學生參與度,應鼓勵大學生發揮聰明才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為主題,以活動為載體,在社會實踐中體驗課程內容,在課堂上分享活動心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另一方面轉變灌輸式教學,創新教學方法。中國共產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灌輸,通過說教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灌輸式教學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卻是桎梏。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常用常新,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把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專題研討、專題講座,通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激發大學生學習熱情。
第三,創立學生教學實踐。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無論網絡教學還是課題教學,主要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明確政治立場,端正意識形態,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都強調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而身體力行,以認知指導行為實踐,才能深化認識,形成行為習慣。教學實踐歷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或是通過紀念日集體實踐,或是派代表參加課程參觀考察,常由于學生眾多、教師力量薄弱、經費不足、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難以開展,更甚是教學與實踐分離,學生自主踐行,難以獲取應有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富有成效,就要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教學實踐中,一是鼓勵感同身受式教學實踐,通過課程專題學習,尋找身邊發生的令自己感同身受的真人真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與老師同學分享體會;二是鼓勵身體力行式教學實踐,以課程專題為主題,整合所有課程活動、學習資源,分小組自主在主題班會、社會服務、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融入理論學習主題,總結實踐經驗,與同學老師研討。
第四,形成教學合力。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教學實踐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各個擊破,形成一體化的“O2O”教學模式,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教學合力,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思修課)課程,在各高校諸多人才培養方案中,總學時為54個課時,其中38個理論課時,16個實踐課時,理論課時為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踐課時以學生自由實踐為主。采用“O2O”教學模式,思修課總學時的分配為:線上教學20個課時、線下教學18個課時、教學實踐16個課時,線上線下教學交叉進行,教學實踐貫穿于整個教學始末。線上教學包含思修課程的全部章節,由學生自主網上進行理論學習;線下教學一是由教師選取專題與學生進行教學研討,并對學生網絡學習效果進行考查,二是由學生小組分享小組集體教學實踐經過與體會;教學實踐即安排學生分小組根據課程主題自行踐行,規定時間完成并進行課堂討論。課程開始時專題導入,和學生明確三類教學時間分配,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實踐,定期匯報,實施把控教育全過程。
三、結語
移動網絡時代不止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挑戰,更多是新的發展機會,要建設更有魅力,讓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政政治理論課,必須因勢而新,構建“O2O”教學模式,使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教學實踐優勢互補,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穩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為培養政治素養過硬、作風優良、品德高尚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者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把思政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8次)[R].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