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琴
摘 要: 音樂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音樂教育的主陣地。音樂課堂需要師生共同創造藝術化的教學環境,構建藝術化的音樂教學體系,讓師生共同領略音樂內涵,獲得審美享受。本文以中等體育運動學校音樂課堂為研究對象,對符合教育特征的藝術性進行解讀,以求教于專家學者。
關鍵詞: 音樂課堂 教學藝術 教學組織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實現美育。簡單來講,音樂教學藝術,就是要求我們“藝術”地進行音樂教學,通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①。音樂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是學生音樂審美的需求,更是教師體現教學能力和教育思想的要求。
音樂課堂教學藝術性的開展應以教學對象為中心,教學對象群體因素制約著教學藝術的實現。不同教學對象群體對音樂課堂教學藝術的解讀、設計和具體操作都是有區別的。中等體育運動學校②全稱為全日制公辦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是我國運動員培養三級形式中的中等形式,是業余體校與優秀運動隊的中介和重要橋梁,是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和基地。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體校在面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形成、轉型發展的今天,暴露出學生厭學、普遍成績較差、藝術素養普遍偏低等問題。加之體校課程設置的特殊性③,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夠重視,甚至直接把音樂課當成游戲休閑娛樂,給體校音樂教師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音樂課堂教學藝術在這里需要賦予新的解讀。
下面筆者將以體校為例,從教學準備、組織教學和課堂教學環節三個方面對音樂課堂教學藝術進行闡述。
1.教學準備的藝術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準備中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習困難生應采取的補救措施等。教學準備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對于體校音樂課堂教學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備”學生和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
1.1以生為本“備”學生
傳統意義上的“備”學生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基礎知識與水平、了解學生音樂興趣愛好和學習態度;了解學生整體班級情況和個體差異等,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對于體校學生而言,音樂教師更應該注重了解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和學生自身興趣愛好。從體校學生對課程興趣點出發,了解學生對音樂教學內容的需求。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統籌安排,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藝術化地完成教學前期準備,使教學的開展具有“設計性”和“美觀化”,使學生置身其中,倍感藝術審美的體驗和熏陶感染。
體校學生好動、感性,這是他們的特點,他們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拼搏精神,這是他們的優勢。但他們有易激動、情緒控制力弱等問題。授課教師要抓住體校學生的特點和品質優勢對其進行課前準備,針對體校學生專業學習內容,設計他們感興趣、易接受的教學內容。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藝術之美、體驗之美。設計豐富多彩的小活動,引導學生在某種“意境中感知音樂,克服缺點,鍛煉審美意志。
1.2創造環境“育”學生
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物理環境是我們在教學中使用的硬件設施及固化陳設。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需要單獨的音樂教室,光線明亮,色彩繽紛。需要有一定的樂器,甚至合唱臺等。我們積極發動學生和老師一起布置教室,師生共同營造藝術化的教學環境。當然,由于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教學設施也會存在差別,但師生通過共同努力,共同營造美化的環境是沒問題的。在美化的課堂里,學生更能體驗到美的傳遞和表達。
心理環境指師生在教學中共同營造的某種心理感知和心理反應。如果說物理環境是外部條件的話,那么,心理環境就是內在因素了。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物理環境固然重要,但起到決定因素的還是心理環境。心理環境的營造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藝術,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教學技能也是缺一不可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授課教師具有豐厚的知識素養和獨具個人風格的人文情懷。良好心理環境的預設能開啟師生互動的大門,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建立學生的自信和表達愿望,也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師生彼此尊重,最終形成藝術化的心理環境。
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我們認為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并不是哲學范疇的概念,所以,“內在”和“外在”并不存在性質上的對立。我們需要物理環境營造“意境”,需要心理環境心與心的溝通,需要給學生感受藝術之美的機會,建設一個體驗藝術之美的平臺。
2.組織教學的藝術
教學組織對于中等體育運動學校而言,一直是一項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音樂課在體校學生群體中是受歡迎的,但因對文化課長期不重視,使他們對音樂課形成某種“慣性”,加之體校學生好動、率直、感性的性格,使音樂教學組織變得有些難以駕馭。這就要求音樂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活動及富有時代性和體育專業特征的教學內容等優化課堂。將教學課堂進行藝術化設計,藝術化地組織教學,讓教學充滿藝術氣息。在組織教學中,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經驗與大家分享。
2.1高效性師生互動
組織教學的藝術首先應該體現在高效性師生互動上。傳統講授接受式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課堂教學,全新的社會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以生為本,積極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從教學內容出發,設計豐富的師生、生生互動。通過有效的“互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逐步形成正確的藝術化音樂課堂意識,完成高效課堂建設。
2.2賞識性即時評價
賞識教育在體校學生中是很有效的。在體育專業訓練中,學生需要不斷地被鼓勵,激勵高漲的情緒,達到體能的蓄積和爆發。他們習慣這樣隨時隨地的“刺激”,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明確的“即時評價”。在音樂課堂上,授課老師一定要利用這種特殊的情緒激勵方式,將賞識性即時評價應用得恰到好處,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學生勇于表達,至情至理,在藝術化教學中完成自我審美的提升。
2.3針對性活動開展
“活動”是最能體現教師教學組織水平的方式,也是最能檢驗學生習得的方式。通過教學,學生的反饋與強化應該通過“活動”完成,尤其是體校學生,他們更愿意通過活動展示自我、表達思想。這就要求老師有較強的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
當然,活動一定要“適合”體校學生特點,但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好惡。活動設計要符合美育要求,引導學生脫離嬉鬧玩耍的表象。活動的實際開展要有周密詳盡的程序和環節,讓活動“有章可循”,在富有美與色彩的藝術環境中展開。循循善誘,讓學生從中體驗藝術之美。
3.教學環節的藝術
有了藝術的教學準備和教學組織,為教學環節的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教學環節的藝術開展將考驗授課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技能。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中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水平的高低在教學各環節中會充分顯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全面的教學技能,在教學中盡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加強音樂教學課堂藝術化建設。
3.1教學導入的藝術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音樂課堂教學導入無論是娓娓道來還是先聲奪人,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良好心理環境的建設上。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前期“備課”,我們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導入。切記教學導入不能無病呻吟,更不能牽強附會,要做到導入與經驗密切結合,引人入勝,注重實效,畫龍點睛。良好的導入為教學的展開鋪平了道路。
3.2新課教學的藝術
新課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設計“有意”教學。通過教學內容的傳遞、鞏固、內化和延伸,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藝術地開展教學,完成新課教學。
3.3鞏固教學的藝術
對于體校很多學生而言,教學鞏固是枯燥的,他們愿意嘗試新事物的刺激,對一項教學內容的學習持久性會有所缺乏。針對這一問題,授課教師需要對教學鞏固進行藝術性設計。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多種手段對新課內容進行轉化遷移,賦予教學內容新的形式,教學鞏固的實效才會更加突出。有效的辦法很多,比如給學生反差較大的任務與思考,讓他們從“擅長”和不“擅長”兩個方向進行鞏固,迎合他們好勝心的性格,挑戰他們的固有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3.4拓展教學的藝術
在中等體育運動學校音樂教學中,有效的藝術的教學準備、教學組織和教學環節完成后,整個教學已經完成。教學拓展基本上是缺失的,一些教師筋疲力盡。筆者從事體校音樂教育多年,拓展教學是近幾年才開始研究并實施的。完整的教學是需要拓展教學的,拓展教學是教學內容的延伸和實踐應用,是教學方法的開發,更是學科社會發展方向的導引。我們應該盡力嘗試拓展教學,針對體校學生的特點,通過網絡信息手段,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視野和“延伸”的空間。
4.結語
由于中國中等專業體育運動學校改革,體校長期遺留下的“學訓”問題制約體校發展,體校“文化課問題”比較集中,音樂課更像夾縫中生長的小草。但是,身為人民教師,我們有義務對教學負責。音樂課以自身優勢在體現美育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在“夾縫”中生長,就要在教學各個環節下功夫,設計教學,研究教學。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努力研究音樂課堂教學藝術,讓高效的、藝術化的音樂課堂在中等專業體育運動學校獨領風騷。
注釋:
①尹紅.音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62.
②為方便起見,文中“中等體育運動學校”簡稱“體校”。
③課程設置分為文化課課程和體育專業課課程,教學時間分配一般為各占50℅。
參考文獻:
[1]李悅.音樂課堂上的藝術綜合學習初探[J].北方音樂,2015(10).
[2]王莉.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