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花
摘 要: 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要求高職日語專業培養多技能、高素質、多元化人才,具備市場競爭力和后續發展能力。多元化人才必須依托課程,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有效的教學模式。本文立足于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分析高職日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多元化職業能力,探析以日語聽說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例的多元化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有效教學模式。
關鍵詞: 多元化高職人才 高職日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
引言
就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日語專業學生就業單位有校企合作企業,也有學生自主參加校內外招聘會應聘上崗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昆山、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從2010年開始至今每年堅持走訪高職日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或就業的用人單位,聽取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和建議。教師走進用人單位,聽取崗位負責人或崗位指導老師的評價即是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目標。承擔著職業教育使命的高職院校到底要培養什么人,用人單位的發聲才是最準確答案,能夠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高職學生才會具有就業競爭力。
高職學生在校六學期中,五學期在學校接受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公共課等教學,適合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模式決定著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程度,直接影響用人單位所需的人才規格。
一、企業多樣化需求下的多元化職業能力
(一)走訪調研企業需求。
走訪調研學生就業企業12家,其中跨境電子商務類企業6家,制造類企業3家,貿易類企業3家。日語專業學生主要從事的崗位有日語翻譯兼文員、商務助理、外貿業務員、亞馬孫跨境電商運營專員等。用人單位講到,雖然崗位任務有所區別,但對日語專業學生的語言方面和其他素質要求具有共通性。從對日語的要求看,日語聽說讀寫譯是必需的。另外,還需要經貿、計算機應用、商務禮儀、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操作技能等。除此之外,所需的職業素養有認真的態度、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精神、抗壓能力等。
(二)從招聘信息分析企業需求。
根據前程無憂招聘網站上的日語相關崗位招聘信息進行了分析和匯總。選取了分布在南京、蘇州、無錫、昆山的13家商貿、工貿、文化信息企業。企業對日語人才的共性要求如下:13家企業均要求日語能力2級或以上水平,具備認真踏實、服務意識、抗壓能力、責任心、團隊意思、溝通協調能力;7家企業要求英語能力和能熟練使用辦公軟件。
綜上所述,高職日語專業學生要在就業中具有市場競爭力,首先,過硬的日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需要在校期間千錘百煉,在商務場合里要信口拈來。其次,英語是企業需求中的具備品。再次,熟練掌握辦公軟件,靈活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最后,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二、多元化人才培養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日語聽說課程教學為例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對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引用2005年何克抗教授在“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中的解釋:所謂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①。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帶來了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現代化,為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保障。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不是摒棄傳統教學或學習,而是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自教學的優勢,將教學效果增強到最大化。
“全國網絡精品課程”、“全國網絡精品資源共享課”、“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全國髙校微課教學比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要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再推出7000門線下精品課程。從國家層面的到院校鼓勵并積極調動教師參賽,以賽促教。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輔助線下教學,是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引領著線下教學和線上資源的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實施。
(二)多元化人才培養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日語聽說課程教學為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高職日語專業課程以多元化高職人才培養為目標,緊緊圍繞職業崗位需求合理建構,采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且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真正從全方位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
在此以高職日語聽說課程教學為例,探析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在課程體系中筆者所在專業從大一學期開始開設了日語聽說課程和日語視聽說專項實訓,第二課堂開設了外教日語精英班和日語協會。日語聽說課程以理論兼實踐相結合,采用了以在線開放課程、商務日語綜合實訓平臺、微信公眾號、QQ群等和線下課堂教學交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踐。
響應教育部〔2015(3)〕《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于管理意見》,筆者學校教務處積極推進在線開放建設培訓和課程申報,并推出建設平臺畢博和愛課程。日語聽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在畢博平臺。課程內容模塊分為聽說教材的微課、日語等級考試聽力音頻、走進日本(日本文化)、測試、作業、討論區等。學生利用課前和課后自由安排時間進行預習和復習,并將疑難點提交到討論區或課堂教學上,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
關于聽說課程中出現的商務場景和文化體驗部分,利用商務日語綜合實訓平臺、微信公眾號、QQ、微課等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模擬訓練、自主測試、線上平臺評價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學生對移動終端的依賴性特別強,必須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做好引導。線下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講解和朗讀,以小組形式競賽的方式發表、討論。日語聽說課程中一定要注重在學生吸收之后輸出的過程和能力。在持續訓練中養成外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能力。
第二課堂是重實踐環節,在有任務、有組織、有引導下進行主題發表、主題討論、穿和服體驗、做壽司、茶道、書道、校企合作單位走訪等多模式體驗實踐。在實踐中養成職業素養,在持續活動中將素養變為習慣,根深蒂固印在身上。
日語聽說課程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成績收效良好。雖然教師要充分備課非常辛苦,但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對幾屆學生的授課經驗看,高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要充分調動網絡信息化手段的優勢,進行正確引導和激勵,滿足社會用人需求。
三、多元化人才培養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用
(一)從“教”為主轉型向“學”為主,培養多元化職業能力。
傳統課程中教師講授知識為主,教學內容一成不變,教師不備課可以講幾個輪回的學期,學生在考試時只要通過考前臨時記憶即可以結束一門課的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影響創新能力的培養,團隊協作等多元化職業能力難以真正在學習中培養。互聯網+時代下,在線網絡資源層出不窮,教師通過備課選擇有效資源輔助教學和學生學習,課堂上從講述角色轉向引導、啟發,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資源的優勢有機融合,滿足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討論和解決問題,課后循環學習、進行學習效果測試并及時查看學習成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前的聽課為主變研討為主、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二)尊重高職學生個體化差異下的個性化學習,培養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
高職高專的學生學習基礎相比高校學生薄弱,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也較弱,但是動手能力相對強。傳統課堂教學一視同仁,面向全體講授完知識點。對沒能及時消化吸收的學生來說,在建構知識構架上受阻,難以促進自主學習、循環復習。混合式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可以通過在線課程、線上平臺等多樣化教學資源和測試、自評等多模式學習,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根據個人時間、空間、能力等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師的引導下,課后在線上選擇個人能接受的課程資源,補足和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個人發展,最終達到取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三)滿足學生后續可持續學習,培養學生后續發展能力。
國家的振興和發展,國民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都是經濟范疇下談及的。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面向即是人,那么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好,可持續的教育也好,最終是人的可持續發展。李進老師在2010年發表于中國高教研究的《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與第一線人才可持續發展》中寫道:做強高職教育,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而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又是圍繞人的可持續發展。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最終服務于社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產要素。正如黃炎培職教思想中提及的“職業教育之旨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一也;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二也;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也”。
高職學生的內涵素質提升和知識內化需要時間的沉淀和不斷實踐,學校可以聯合學校、企業、政府之力,開發并運行與職業崗位聯系緊密的課程,通過互聯網共享資源,豐富教學資源。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平臺資源信息化資源等對學生可持續學習和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可持續學習和發展直接決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學模式的線上和線下的有機融合是產出高職人才的必要改革。
結語
有效、高效的教學模式決定教學成敗,乃至于影響人才規格。教學中要積極利用網絡媒介,與課程面授教學相互交融,增強教學效果。學生根據個體需求和學習能力,不受時空限制反復學習和測試評價。混合式教學模式強化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的同時,充分運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建構能力,是培養適應社會的德才兼備的應用型多元化人才的最優教學模式。
注釋:
①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
參考文獻:
[1]管維紅.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在線課程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7(6):72-74.
[2]周燕軍.高職院校核心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性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2):167-168.
[3]楊興波,張林.混合式教學中交互策略的研究[J].軟件導刊,2015(5):41-42.
[4]曹侃.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7(3):106-108.
[5]張夏雨,吳睿.高職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職教通訊,2016(1):11-12.
[6]李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與第一線人才可持續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