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摘 要: 作者研究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制定的社會背景、歷史貢獻及積極作用,并結合所在學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探討了《量表》對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改的啟示。
關鍵詞: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民辦高校 大學英語教改
一、《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社會背景、歷史貢獻及積極作用
教育部辦公廳于2018年4月12日印發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以下簡稱《量表》scale)。其定義是:對英語能力進行評估和分級的系列標準。它規定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等級,描述了各等級的能力表現特征。該規范適用于英語測評,可供英語教學、學習及其他參考。該《量表》是一種規范,它基于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借鑒國外語言能力標準研制經驗,依據我國英語學習者實際情況,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從低到高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共設9個等級,其中一二級大致對應小學水平,三級對應初中,四級對應高中,五六級對應大學,七級對應英語專業,八九級對應高端外語人才。每個等級在聽說、讀寫、翻譯、知識策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量表》提供100多個體現我國英語學習者能力發展的描述語、量表及相應的說明,包括一個能力總表、一個自評表、70多個維度的能力量表,還有一些典型活動和一些分項量表。
1.“通知”明示了《量表》的權威性
(1)《量表》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的,并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為中國英語教學、學習、測試而制定的規范(標尺),具有國家級權威性。
(2)“通知”是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語委,并要求參照執行。
首先,國家語委是教育部直屬的語言文字工作最權威機構,其職責是:擬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編制語言文字工作中長期規劃;制定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并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指導推廣普通話工作。2017年,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確立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漢語方言調查項目”立項計劃。2018年發布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這個《量表》描述了英語各能力等級的表現特征,規定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等級,這是國家行為,也就是說,國家把中國英語教學、學習、測試的整個體系納入國家語委的管轄范圍,意義重大。
2.《量表》的科學性、實效性、國際性
教育部考試中心作為《量表》建設的牽頭單位,2015年把“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建設”作為教育部哲學社科的重大攻關項目,組建了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家、研究機構近200多人的研究團隊,堅持“服務招考、服務教學、服務社會”的基本定位,積極穩妥地推進其研制工作,保證了《量表》的科學性。在研制過程中,基于社會語言學一般原理,結合語言學習4個階段的語言認知規律,開展多群體實證研究,為了使標準的研制工作貼合國情、教情,考試中心在28個省的1500多所大中小學開展實證研究,收集了16萬多名師生數據,保證了《量表》的實效性。教育部考試中心與海外專業機構積極開展合作,2016年12月陳寶生部長與英國教育大臣簽署《中英教育合作伙伴行動計劃》,明確了雙方開展雅思等英國英語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2017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還與美國ETS簽署合作協議,啟動托福等美國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確保體系建設的國際性。
3.《量表》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外語考試作為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重要手段,一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外語考試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1)各種考試之間缺乏統一標準,考試不成體系。現有外語考試項目過多(僅英語考試就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八級、PETS、研究生入學考試、高考英語、成人教育英語考試等等),標準各異,考試級別概念不清,考試功能也各不相同,加上缺乏統一的標準,使得各種考試的結果無法相互比較,這就導致考生可能需要參加多個能力要求相近考試,重復應考,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不利于促進科學選才。
各學段考試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存在內容重復或斷檔情況。多年來大學英語只有四·六兩個級別的考試,沒有對應大學各學期的英語水平能力考試,缺乏系統性。現在看來,當時教育大綱與考試大綱的起征點和高中英語教育缺乏有效銜接,出現了斷檔現象。這些都不利于促進教學連貫有序地開展,不利于教學成效的提升。
(2)現有考試對考查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重視不夠,中國的英語教育一直圍繞各級各類考試進行,大量重復記憶、題海戰術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很大程度上還存在“應試教育”的情況,考試中各種語言能力的權重影響具體教學。例如,部分省市高考英語不含口語考試,一些老師就不訓練學生的口語應用能力,導致出現“聾啞英語”的現象。
(3)我國的外語考試的國際認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很難實現與國際社會的有效接軌。
總之,《量表》是“新時代”的產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在我國快速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適應“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外語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項關鍵能力。
《量表》的發布說明我國英語教學、學習、測試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糾正以往我國英語教學、學習、考試沒有體系、沒有標準的混亂狀態。今后,教育部下屬的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將要根據這個《量表》制定我國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育部直屬的考試中心也將以這個《量表》為依據,確立統一連貫的英語能力測評標準,推出國家英語等級考試的考試大綱,并計劃將在2019年12月以國家英語等級考試取替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二、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為調查對象)
1.我校學生大學入學時英語水平分析
近三年(2015級、2016級和2017級)學生大學英語入學成績(總分為150分),各分數段人數情況如下:
以上表數據統計,2015級學生大學入學英語成績及格率(≧90分)為24.8%;2016級僅為16.7%,2017級為19.8%,毋庸置疑,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整體能力水平較低。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英語水平低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最嚴重的是聽力和口語能力。學生在聽英語時,言語感知能力較弱,加上詞匯儲備量匱乏,導致詞匯提取出現問題。在口語方面,一些學生很難甚至無法正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長期以來受到封閉的中學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普遍以背單詞、做習題為主,沒有良好的語言習得環境,口語鍛煉較少,說英語時存在畏懼、焦慮等情緒。其次,一些學生在句法、語法等方面知識缺失,導致句子組建和語篇分析等方面出現一系列連鎖困難,導致語篇結構混亂、表達失誤和言不由衷等錯誤。另外,寫作和翻譯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語法錯誤較多。由于詞匯量有限,在寫作時學生普遍使用比較概括寬泛的抽象名詞,較少使用生動入微的修飾詞或貼切的固定搭配。
2.教學對象的多樣性
從上述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以2015級為例,大學入學英語最低分為15分,而最高分達到了141分,差距懸殊。(2016級、2017級參見上表)。教學對象的英語水平的多樣性不僅反映了學生語言基礎薄弱,更說明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
3.教學時數與教材的適應度:教學時數少、通用教材信息量太大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大學英語每學期教學時數為48學時,也就是說,每周4學時,只開課12周,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教學時數過少。而且,大學英語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推薦的通用教材,如《新視野》、《新視界》等。這些通用教材都是根據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的,教材內容普遍偏多、偏難,信息量太大。
三、《量表》對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改的啟示
1.《量表》為教師的教學效果提供了相對應的評估依據
《量表》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共設9個等級,量化了的能力分值處于三個階段的學習者和使用者,即初級學習者和使用者、中級學習者和使用者、高級學習者和使用者。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學期都有相應的能力等級考試,學校可以根據在校生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客觀評估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這為評選優秀教師、評選教學成果獎、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師職稱評定等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依據。
2.《量表》為民辦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比照我校本科新生入學水平,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達到能力四級水平,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能力五級水平,只有少部分英語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達到能力六級水平。此外,《量表》倡導學以致用,強調語言運用,強調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加強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的全面考查。所以,學生考試成績分數的分布還可以反映出學生哪些方面能力強,哪些方面能力弱。《量表》為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有的放矢,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大學外語配合各專業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509/105369235.shtm.
[2]“建立統一連貫的英語能力測評標準”(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就《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答記者問)[EB/OL].http://www.syn.gov.cn/JiaoYuDT/QuanGuo/76DAC21B7CDE 0EF7.shtml.
[3]閻美玲.對語法大綱和功能意念大綱的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