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慧
摘 要: 由于動詞短語的詞義具有多樣性特點,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動詞短語一直是讓教師和學習者感到困難的部分。本文以V+up型動詞短語為例,總結分析了它的12種認知語義,借助空間隱喻理論對它們進行了分類,并根據ICM理論進行了分類和編碼,建立了V-up型短語動詞的認知模型。此外,還指出了一些在教學具體運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為加強英語動詞短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啟示:一是重視對英語動詞短語意義的總結,二是注重語言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關鍵詞: ICM 空間隱喻 動詞短語 啟示
1.引言
動詞短語是英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動態動詞加上介詞或副詞構成。由于動詞短語本身意義具有多樣性,其詞義是英語學習者感到最困難的領域之一。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動詞短語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如何有效地讓學習者掌握動詞短語的各種含義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文借助ICM理論和空間隱喻理論,以V+up型動詞短語為例,分析其認知語義,并就此對英語動詞短語教學的啟示進行探討。
2.理論基礎
(一)認知ICM理論
ICM(全稱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認知模型)是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于其專著《女人、火與危險的事情:范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中提出的一個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1]。認知模式(全稱Cognitive Model,簡稱CM)是人們獲取知識的特定方式,是在與客觀世界反復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定文化背景之中的認知經驗的心理表征,即對我們的知識進行組織和表征的特定方式,是相關知識和經驗構成的一個“場”[3](105)。所謂的ICM,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領域中經驗和知識做出的抽象的、統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是以許多CM為基礎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形結構,是一種具有格式塔(a gestalt)性質的復雜認知模型[7](206)。從完型認知角度可將其表述為:
ICM的產生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也是認知語義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其主要表征是理想化框架知識[5]。以體驗主義為基礎的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對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導致的范疇化、圖式化和語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疇化→圖式化→語言形狀”的歷時語言學思辯模式,由于其中關鍵部分概念化的結局是ICM,語言形式帶有ICM的蹤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帶有這種蹤影的語言時,必須啟動相應的ICM方式[9]。
(二)空間隱喻理論
自Lakoff和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2]這一著作問世以來,研究者開始把隱喻視為一種認知現象,但又不僅僅是語言現象。原因在于它還反映了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并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黃海燕[4]在研究帶“up”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時,概述了前人關于隱喻的研究成果,要點如下:隱喻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隱喻本質上是認知的;隱喻是系統的;隱喻包含系統的認知映射,從一個具體的經驗領域(始源域)映射到其他抽象的經驗領域(目標域);隱喻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我們以“時間是金錢”為例,“時間”本來是抽象的概念,不可觸摸。而“金錢”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具備形狀和顏色。通過隱喻,把對“金錢”的具體經驗映射到抽象的“時間”之中,使“時間”成為可被感知的。這一隱喻不是任意的,“時間”和“金錢”享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它們對于人來說是十分寶貴和被需要的。因此,隱喻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
3.帶up動詞短語的認知語義分析
(一)帶up動詞短語的多義性
本文所用的語料取自五部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陸谷孫,2009)、《牛津英語短語動詞詞典》(董艷萍,2003)、《朗文英語短語動詞詞典》(Courtney,1983)、《柯林斯英語短語動詞詞典》(Sinclair,1989)。從其中總共檢索出498個帶up英語動詞短語及1200余個義項。
語料分析發現,帶up的動詞短語語義具有多義性,但是可以從中歸納出12個常用意義:
意義1:表示較高位置,向上。如:jump up, face up;
It didnt take long to put up the tent.
(沒用多長時間就搭完帳篷了。)
意義2:表示較高水平,加大,增高。如:turn up,go up;
The wind is getting up.
(風漸漸大了起來。)
意義3:表示靠近,接觸。如:close up,loom up;
The door closed up and he left.
(門關上了,他離開了。)
意義4:表示朝向(到)……的地方。如:move up,drive up;
They have moved up north.
(他們已經搬到北部去了。)
意義5:表示擠壓。如:screw up,scrunch up;
He screwed up the letter into a ball and threw it out.
(他把信揉成一團扔了出去。)
意義6:表示分開,成碎片。如:break up, tear up;
How shall we divide up the work?
(我們怎么分工呢?)
意義7:表示完全,徹底。如:eat up,dry up;
The stream has dried up.
(小溪已經干涸了。)
意義8:表示形成,聚攏。如:set up,gather up;
The government agreed to set up a committee of inquiry.
(政府同意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
意義9:表示完結,關閉。如:finish up,end up;
I have some paperwork to finish up.
(我有一些文案工作要做完。)
意義10:表示編造,制造。如:make up,draw up
He made up a story to his mother.
(他向她媽媽編造了一個故事。)
意義11:表示變壞。如:mess up,foul up;
The smoke from the forest fire started to foul up the air.
(森林大火的煙霧開始讓空氣變得污濁。)
意義12:表示系緊,形成阻礙。如:zip up,tie up;
Could you zip up your jacket by yourself?
(能自己把夾克衣拉上拉鏈嗎?)
(二) 帶up動詞短語的認知語義分析
根據空間隱喻理論的概念,我們可以對以上提到的帶Up的動詞短語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其中意義1和意義2可以被歸為一類,兩種意義類似,都是表示“向上”、“增高”和“變強”,都可以表示事物在位置、數量上的提升。
意義3、意義4和意義12可以被歸為一類,意義4的“朝……”與意義3的“靠近”相似,再進一步可發展為意義12的“系緊”并“形成阻礙”;
意義5、意義8和意義10可以被歸為一類,所謂制造或編造就是把一些散落的零件或材料聚集或在一起。在人們的心智中,組合出來的東西總是比散落的零部件或材料處于更高的位置。所以意義8的“聚攏”可以是意義10的各種信息的聚攏,從而成為“編造”或“制造”,但是當“聚攏”得太多時,便會造成意義5的“擠壓”;
意義6和意義11可以被歸為一類,意義6表示“分開”和“變成碎片”,從生活經驗我們知道,物體的增加必然會造成空間的減小,物體可能被壓碎,如玻璃杯碎成小塊。例如,divide up和slice up都有把物體從整體分割成小塊或小片的意義;break up和 tear up指事物,尤其是人之間的隔閡,可以隱喻為不好的事情,則與意義11相近;
剩下的意義7和意義9可以被歸為一類,兩者共通的地方在于都表示“完全”和“完結”。事情完成就意味著某事到達或被進行到最后階段或狀態及意味著一些事物結束就不再具備使用價值。例如:dry up指的是水不再流動,burn up火燒盡了,eat up吃完了,沒有食物繼續吃了。
接下來再將以上歸類再分別標記,具體如下所示:
那么,帶up的動詞短語的ICM則可以表示成:
這樣便構成了帶up的動詞短語的一個“場”,構造出了一個認知模型。這一ICM 也是依靠up作為中心和觸發器,激活了所有CM甚至整個ICM集束模型。那么,對V+up的意義的掌握不再是凌亂和分散的,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帶up動詞短語的ICM,一個立體和系統的模型。
4.ICM理論對英語動詞短語教學的啟示
本文通過對收集到的帶up的短語動詞及義項進行分析,發現帶up短語動詞具有多義性,以up的多重意義為中心向外擴展,與各類動詞搭配,形成相似范疇。提出 V+ up 在語義上表現位置、數量、狀態的改變,而且這種意義可由空間域通過隱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會域。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各種意義進行分類與標記,提出借助ICM理論構建V+up的ICM認知模型,可以讓學習者對V+up動詞短語的意義認知不再零散無序,能深化對動詞短語的認識,有助于對其他動詞短語的學習和掌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其對英語動詞短語教學的啟示:
(一)重視對英語動詞短語意義的總結
這一啟示對于教師和學習者雙方都十分重要。對于教師來說,在教授動詞短語的時候,應盡量避免向學習者簡單陳述動詞短語的各種意義,并要求其強記。因為大多數動詞詞組和V+up短語都類似,都具有多義性,毫無規律的羅列對于學習者來說很難達到理解和記憶的學習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做好總結歸納的工作,以便對教學語料進行二次加工,在教學時更好地輸出。對于學習者來說,在學習中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動詞短語的各種意義進行整理和總結,把原本碎片化的意義整合起來,化零為整,方便更好地記憶。
(二)注重語言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英語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抽出時間進一步充實自我,對一些經典的語言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和消化,并嘗試著將之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如本文提及的把認知語言學中空間隱喻理論和ICM理論與動詞短語相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習者更直觀地理解動詞短語的意義和掌握動詞短語,而且能夠改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學障礙,降低教學難度。
參考文獻:
[1]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4]黃海燕.帶up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09.
[5]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陶文好.論up的空間和隱喻意義認知[J].外語學刊,2000(4).
[7]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文衛霞.概念隱喻理論與英語短語動詞教學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5(6):85-89.
[9]熊學亮.語言的ICM和語言研究的ICM[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