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華
摘 要: 美術新課改的理念是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今新課改正處在深入推進和持續實施的階段,老師在改革的浪潮中踐行著課改理念,但出現了一些課堂教學組織漸漸背離課改初衷,機械教條,甚至舍本求末的現象,需要在課程改革下靜下心來再思考,讓中學美術教學回歸本真,讓美育在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中真正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中學美術 課堂教學 本真教學
時至今日,新課改已經進入深水區,教學形式與方法多樣呈現,流派和風格層出不窮,美術課堂教學自然不離其宗,但靜下心來重新審視一番,一些課堂教學組織已然失去對教學本真的理解,跟風逐流,課堂上多見浮于表面的熱鬧,一味追求現代技術的形式……與新課改的初衷漸行漸遠,筆者經過一線教學實踐和反復思考研磨,認為應當敢于去除片面追求的形式感和程序化,回歸教學本真,緊隨課改初衷,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一、缺少了小組合作的美術課帶給我的思考
新課改倡導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讓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獲取知識,重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老師們在一線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嘗試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及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是否一定要規定每節課必須有多少次以上或者是不少于多少時間的小組合作?這樣的做法是否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科的特性差異,或是同一學科不同知識內容的特性差異,等等。
僅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安排為例,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本身是好的,有利于學生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但是,筆者在一些開課交流活動中發現,有些小組合作學習的安排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是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而安排,并不是根據學習內容的實際需要安排的。在某校教學展示活動中的色彩課教學中,開課老師為了讓學生感知色彩的明度和純度的變化,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調色體驗,再由各小組派代表展示。靜觀學生的課堂表現,在小組活動中,由于調色過程本身并沒有太高的操作難度,學生很快就可以獨立完成調色,且觀察調色的明度變化和純度變化等并不復雜,小組活動時并未出現“真”合作,每個小組只有少數幾個表現積極的學生在動手調色,其他組內成員沒有自己動手,也沒有積極參與,缺少自我感知和體驗,有的學生甚至在看似熱鬧的小組合作氛圍掩飾下嘻哈說笑,而到了各小組上臺展示環節,也成了每個小組積極投入的骨干分子表現的舞臺,其他學生成了看客,課后細問學生感受和收獲,學生的回答顯得無味,并表示平時基本都這樣,看來學生已經習慣如此,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不能不對踐行新課改的初衷生憂。
筆者事后與同教研組美術老師就此課進行了教學研討和設計,改變了某校開課時按部就班地講授有關色彩明度和純度知識點,再由學生分組合作調色的做法,而是采用類似理科實驗操作的方式,簡要指導調色方法和注意點后,讓學生分別就同一種顏色和多種顏色等調和,平涂在白色紙條上,注意觀察顏色的變化,然后把這些上了色的紙條按一定規律整理排放,再請學生總結規律并談感受,這節課上并沒有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但每一個學生都專注于獨立調色。在總結規律并表達時,學生都有各自的體驗和思考,不僅加深了對色彩明度和純度的變化及配色規律的認識,獲取了有關色彩的基本知識,還通過觀察調色發現規律或者完成配色框后的欣喜,有了成就感,在通過實踐體驗培養了觀察、分析、總結等能力的同時還樹立了自信。因此,一節美術課的教學形式安排,不是機械死板的,無論是小組合作學習,還是自主實踐和探究學習,或者是其他教學形式,都有各自的長處。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要視學科而異,視具體內容而異,視教學目標而異,這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安排才有實際意義和價值。作為個性化特征很明顯的美術學科更應該如此,優秀的不可復制的美術作品都是畫家個性情感的真實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學科的價值追求,學科所蘊含的精神雖然難以體味,也難以捉摸,但是對于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人的后續的學習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我們應該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情感、自我創新的價值追求,比片面追求浮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
二、沒有使用多媒體的美術課帶給我的思考
新課改倡導創新教學手段,讓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助力教學過程實施和教學目標實現。相對原有的書、黑板、掛圖等傳統教學手段而言,新生的幻燈、投影、音像設備、計算機及多媒體設備等現代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多見的現代教學手段就是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是無可厚非的。首先,可以避免教師因示范的發揮及結果出現不確定等情況,預先把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其次,多媒體可以多次重復再現,有利于知識的強化和鞏固;第三,多媒體技術可以不受客觀物質條件、時空的跨度或者抽象性物象的限制,演示一些傳統手段難以演示和傳遞的信息;第四,新穎的媒體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現代科技的向往;第五,多媒體還能彌補教師語言表達的不足,等等。但是,就目前一些多媒體教學看,不管什么學科,不管什么教學內容,都采用多媒體教學,甚至到了對一堂課的評價,沒有使用多媒體似乎就不是一堂好課的地步。然而,從客觀實際出發,由于老師本身的精力、能力和技術等問題,一些多媒體課件質量一般甚至低劣,有的多媒體教學設計信息量過大,上課節奏過快,學生并沒有真正吸收和領會新知識,有的多媒體演示完全取代了學生的體驗,忽略了學生的實踐和感受,本末倒置,這樣的現代教學手段并沒有對課堂教學起到輔助增效的作用。從辯證的角度看,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各有優點與不足,二者不可偏廢。教學手段的科學合理使用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實施及教學目標的實現,但如果教學手段使用不當不僅不能助力教學活動的實施及目標的實現,反而會起負面作用。
筆者在一些美術老師的教學展示活動中發現,有些內容換用傳統媒體效果反而會更好。比如在一節水彩畫課上,有位老師把水彩的繪畫步驟圖一一呈現在PPT上,在對照步驟圖講完后安排學生自己練習,老師在下面巡視,實際效果是學生未能對水彩的特性有足夠感知,不能正常掌握和繪制水彩,而且細看多媒體所呈現的水彩顏色經過投影后已顯失真。筆者事后就同一課題進行重新設計,還是這節水彩課,沒有用多媒體,而是采用傳統的現場分步驟演示法教學,讓學生同步繪畫,邊在熟悉繪畫的步驟邊繪畫,同時注意感受水彩水墨淋漓的特點,體會水彩在繪畫過程中發生相融的水色變化之妙趣,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畫出一幅水彩畫的模樣。雖然這節課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手段,卻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從美術學科的特點而言,有些教學內容是需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才能出效果,這是繪畫藝術獨有的魅力所在。從另一個角度講,一些美術課的教學擺脫對多媒體過于依賴,實際上也是倒逼美術老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有助于美術教師的隊伍建設。就教學手段的選擇和使用而言,筆者認為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需要,根據教師的能力素養,根據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等因素確定。只有使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才有助于教學實施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增效。
總的來說,要踐行新課改理念,實現新課改的初衷,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是理念上的改變。我們不能在教學中受到形式或程式的束縛,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能力。當然,筆者在此并不反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也不反對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只是覺得在當下課改進入深水區后如何回歸本真,提出再思考,不教條,不機械,而針對一些現象提出商榷。
參考文獻:
[1]李松林.論教師教材理解范式的轉換[J].中國教育學刊,2014(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