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兵 張建安
摘 要: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借鑒“四書”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將人文教育與課堂教學、課下活動、環境陶冶、社會實踐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 人文素質 “四書” 高職大學生 路徑與方法
近年來,我們針對部分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存在的“缺乏理想信念、寬容仁愛之心、責任擔當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等問題”[1],構建“五個結合”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在全院開展以“四書”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知識傳授、活動體驗、環境熏陶、實踐養成、自我教育等方式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
一、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的載體,獲得人文知識是培養人文精神的基礎和前提,這就決定了人文教育應當從學習人文知識著手。課堂教學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系統傳授人文知識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選擇利用“四書”中的人文教育資源,組成人文知識教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并將其編入傳統文化必修課教材,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經過梳理,我們選擇如下內容:(1)選擇《論語》《孟子》中的孔孟人性論、《中庸》的誠道觀等內容,作為人文知識教育的切入點。二者具有人類社會共存的價值意蘊,有利于引發學生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激發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因為“誠”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石,所謂“不誠無物”,本真的仁愛情感是做好人做好事的前提;人心向善,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信仰和追求。(2)選擇《論語》的孝道觀、仁愛思想、交友觀、生命觀、學習觀、君子人格等內容,作為道德修養教育的著力點。這些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對當今大學生有借鑒價值。它們能引導大學生不斷提高德行修養,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成為一個無愧于自己、親人、社會和時代的大寫的人。(3)選擇《大學》的宗旨及修身路線等內容,作為修身自律教育的關鍵點。其中的“三綱”,對大學生確立修身目標具有借鑒意義;“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大學生修身提供步驟和路線指導。(4)綜合有關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容,并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升點。
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主課主打、多課滲透”的原則。(1)采用系統教學與專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作為高職學生的必修課,系統講授所選“四書”內容;對五年制大專學生只作專題講授,重點學習儒家倫理道德內容,兼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2)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訓、實習當中。如加強以友善、仁愛為核心的團隊協作精神教育,以敬業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教育。
二、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課下活動相結合
課下活動主要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情感體驗,促進所學知識的內化,為進一步在實踐中形成穩定內在品質打好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文知識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只有深入學生內心,觸動學生情感,震撼學生靈魂,才能逐步實現由情感認同向向價值認同的轉化,從而得到內化。
(1)學院常態化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如舉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月活動,通過專家講座、師生研討、知識競賽等形式,增強文化自覺;舉辦“以熱愛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誦讀、演講、征文、書法、手抄報等比賽,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晚自習以班級為單位由輔導員組織學習半小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堅定文化自信。(2)常態化開展踐行中華傳統美德活動。如舉辦“小寢室、大文化”寢室文化節活動,讓學生感受講衛生、愛整潔的行為習慣帶來的愉悅之情;開展志愿者活動,組織志愿者維護就餐、集體活動秩序,幫助學生養成守秩序、講文明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享受在服務他人的同時而獲得的成就感;開展以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等為重點的道德標兵評選活動,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修身自律,提高道德品質,讓學生體驗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過程中獲得的美好情感。(3)常態化開展以“爭做大國工匠”為主題的技術服務活動。各專業成立興趣活動小組或專業協會,開展課題研究和“創造發明、申報專利”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為師生提供家電修理,汽車保養,花卉培育,宿舍美化等技術服務,讓學生獲得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環境陶冶相結合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孟既重視修身者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又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則更重視環境對人的熏染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因此,我們堅持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環境陶冶結合起來。
(1)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書香校園。精選“四書”中的經典語句制作條幅張貼在教室、教學樓、實訓樓、寢室等公共場所;利用宣傳櫥窗、板報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2)加強輿論引導,傳播正聲音,傳遞正能量。利用廣播傳播正面輿論,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利用網絡、微信等新媒體,組織教師和學生網絡意見領袖,與學生開展平等對話、討論,為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3)做好校園精神提煉,發揮精神引領作用。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是師生員工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4)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形成感化力量,引領校園風氣。發揮優秀學生團員、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教職工以身作則、領導干部以上率下,引領學風、教風、作風轉變,營造風清氣正、淳樸和諧的校園氛圍,滋養學生精神成長。
20世紀90年代,涂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論”,即泡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湯,校園環境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行為風格[2]。因此,我們要釀造好校園環境這缸“泡菜湯”,使學生浸潤其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
四、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儒家為什么歷來講究“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因為只有通過實踐,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才能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一方面,我們借鑒儒家“人倫日用”的道德教化傳統,將人文素質教育寓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盡可能拓寬學生的實踐空間,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借助社會力量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1)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儒家的倫理道德教育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然后向社會擴展,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明人倫,以及基本的禮儀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學院以輔導員為主體,加強家校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寒暑假在家里的表現,并有針對性地向家長提出教育孩子的意見與建議,協同抓好學生人文素質教育。(2)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學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輪流深入街道、社區和附近鄉鎮開展技術服務,到中小學義務支教,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體驗關愛他人所獲得的愉悅之情,提高人生境界;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發感恩之情和勤學報國之志;參加道德模范頒獎典禮、益陽工匠表彰大會等,讓學生在政府儀式中感受人性人情之美、感受勞動之美,從而激發責任擔當意識。
五、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說明儒家非常重視自我教育,自省自律是儒家不斷提高道德修養的法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當然,人文素質教育不例外。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1)每學期期中、期末由班主任組織學生進行自我總結,重點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提出自我改進方案。同時,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操行評定,并將分數作為學期評定的依據。(2)班級、系部和學院層面的每次重要活動之后,都由班干部組織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提出改進措施,并形成書面材料,作為下次開展類似活動的借鑒。(3)將自我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尤其是實習、實訓中。適時組織實習學生進行項目完成情況總結,及時肯定成功的經驗,指出存在的不足,逐步養成自我總結、自我教育的習慣。(4)鼓勵同學以記日記的形式,每天反省自己言行,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5)組織自我教育模范人物評選活動,樹立標桿,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定期對進步幅度大的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對表現不佳的學生進行幫扶教育。
參考文獻:
[1]文小兵,揚長虹.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8(9).
[2]涂又光.中國高等教育史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