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潔 黃賽金 姜方桃
摘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面對應急物流從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充分合作及分析,這對提高供應鏈整體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減少損失并達到最大盈利化非常重要。在供應鏈的視角下分析傳統的應急物流機制的現狀,進而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其運作狀況的合作性、連續性、實效性、低成本等方面提出優化改善。
Abstract: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are fully cooperate and analyze in the face of emergency logistic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response of the supply chain to emergencies, reduce losses and achieve maximum profi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logistics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and then proposes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cooperation, continuity, effectiveness and low cost.
關鍵詞:供應鏈;應急物流
Key words: supply chain;emergency logistics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1-0116-03
1 從事前、事中、事后入手分析傳統應急物流所存在的問題
1.1 事前
預防和警示機制的不完善。
傳統應急物流更側重于在突發應急事件發生后進行補救型應急處理,由于技術設備和科技方面的局限性,我們一直很難預測天災人禍。不過相關政府一直在建設國家預警網,這些年在預警上取得了關鍵性突破,特別是地震方面,2017.8.8.21時四川九寨溝發生了7級地震,當天汶川電視臺彈出40多秒地震預警倒計時,2017.2.6臺灣高雄6.7級地震,預警系統發出50多秒的預警信息,這為老百姓和企業贏得了數秒寶貴的避險時間。完善的預警機制可以說是未來突發事件的“救命神器”。
1.2 事中
1.2.1 應急制度不完善,運作效率較低
一旦應急事件發生需要高度響應的應急機制,需要能滿足實施快速響應的操作性,而從我國傳統的行政機構來看,各參與部門存在各自為政、職責交錯、相互推諉的現象,其中有些部門人員主動意識和專業素養并不強,這就暴露出業務流程銜接不緊密、交接工作冗雜多余、信息交流不暢等弊端。這就很大程度上導致應急制度的執行效率大大降低。另外,雖然我國各級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突發事件的應急規劃,但這種規劃更偏向于指導性文件,其對于參與其中的應急物流運作機構不夠了解,各方也就沒能夠形成有效的銜接,這一方面也導致了應急制度的可操作性降低。
1.2.2 應急物資的庫存種類和數量不足
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將導致原材料供應發生中斷,從企業來說,其留有的最低生產經濟批量,只能保持段時間的生產要求,而應從政府來說,除了少數地區,很多地區都沒有建立應急生活必需品儲備庫,就是建立儲備庫的地方,儲備品種也很有限,所以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救災儲備物資遠遠不能滿足應急物料的需求。
1.2.3 運輸配送基礎設施的不完善
與常規物流運輸相比,應急事件一旦發生,運輸的需求量會突然增大,并且時間分布高度集中。我國交通運輸網絡雖已基本成熟,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差異,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某些地質復雜的自然災害多發區,而突發事件可能造成道路關閉或擁塞,此時鐵路公路的利用率會降低,而航空運輸經濟支出較大,這就加大了應急物資到達應急區的難度。
1.3 事后
監督評價系統的缺失。
良好的運作機制必須建立在完善的監督機制的基礎上,傳統應急物流事中由于時間的緊迫性,運作機制運作過程中的監督和控制容易被忽略,事后人們更多關注的還是在事件的結果上,也忽視了對運作機制進行各方面的評價,所以存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力度不夠、監督機制缺失的現象,甚至會造成應急物流運作中的不規范、違紀違法的現象。
2 基于供應鏈研究應急物流的必要性
在供應鏈的視角下,根據應急管理工作的特點,通過對供應鏈環節中的快速響應能力、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高效流動、組織協調、動態適應等方面的集成優化與整合,達到面對突發事件時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快的速度恢復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盡可能的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各類損失。
2.1 實現目標
供應鏈活動是環環相扣的鏈性活動,其將物流及企業的全部活動作為一個系統的過程,進行統一的管理,以實現供求的良好結合。現代物流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客戶最大的滿意,應急物流的基本目標有快速響應和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流動,實現這些目標有賴于以供應鏈整體思想為主導,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實現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并通過相應的合作平臺,將供應鏈上的各企業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從而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運作效率。
2.2 暴露問題
供應鏈是一條環環相扣的緊密聯系的閉合鏈,就像自行車鏈條一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而傳統的應急物流運作機制確實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諸多詬病,從供應鏈的角度研究應急物流,把系統化、整體化的思想融合到應急物流的運作機制中,可以暴露出應急物流運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對癥下藥,方可實現進一步優化。
2.3 整體優化
供應鏈管理是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從產品生產為起點,到用戶最終消費為終點,這其中會發生很多應急情況,而發生的應急事情也往往伴隨著物流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高級階段,對于傳統的應急物流來說,對其運作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以供應鏈的視角,從更寬廣的層面對整個應急物流的各個環節的運作狀況進行審視。
3 從事前、事中、事后入手分析基于供應鏈視角下對應急物流體系的改善
當然企業作為獨立的盈利主體,供應鏈上各企業都會追求自身利益,更多的避免自身的風險,如果供應鏈上的企業管理者不能把握適度適當應對,就可能對供應鏈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控性造成嚴重的影響和損害。
3.1 事前預防管理
3.1.1 對供應鏈體系的評估,制定預防管理策略
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在應急事件發生之前通過對供應鏈各企業風險分析與關鍵節點的識別,制定適當的預防管理策略,并配合高效的預警系統,及時預防、控制、預報。在此階段,供應鏈上各成員要相互合作,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找出在運營過程中突然中斷時對整個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及擾動的關鍵點,再根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等方式對關鍵點的損失成本和機會收益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判,在平衡成本和危險的基礎上,建立有針對性的預防策略和預警機制,制定一系列的應急預案,并配備相應的應急物流人員,對其進行定期的培訓和演練。
3.1.2 精兵簡政,優化組織
為了實現應急物流的快速響應和快速執行性,整個供應鏈結構要避免冗雜盡量精簡以節約運作過程中各個組織之間的轉換時間。企業之間也必須保持業務過程的一致性,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對業務流程的重組與改進,對采購、生產、制造、運輸、配送等方面采取跨企業的平行管理,消除多余的鏈接工作,加強企業間業務流程的緊密性。
3.1.3 選擇可靠的供應商
中國國家標準局的相關文件對可靠性定義為:可靠性是指產品在規定的時間內和規定的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供應商的供應能力有限,但可靠的供應商在生產上具有柔性,針對訂單數量和事件狀況可以調整工藝的流程,獲得更大的生產效益。某些重要零部件的供貨商是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對于此類部件供貨商的選擇,應該選擇多個并聯的而非單個串聯的供應商。另外,對于獨家供應的供貨商,一旦供應發生中斷要立刻尋找在技術上可替代的供應商,通過可代替的產品技術信息和設備,在其它供應地進行規模生產,迅速改變生產設施和加工的模式,并加強對產品需求激增的控制,再運輸配送上采用多種運輸方式的配合,以減少短期內供應中斷的風險損失,保證長期的供求穩定。
3.2 事中應對管理
3.2.1 利用應急信息交流平臺,確保對內對外信息通報
應急供應鏈的目標之一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流動,信息流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整個應急供應鏈運作的時間也縮短。突發事件發生,供應鏈最重要的就是快速反應、高效溝通、共同協作、積極應對,利用有效的應急信息交流平臺,對應急信息進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對內實行資源共享,對外進行信息通報,力求將突發事件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從全面性和長遠性來看,供應鏈上各企業應該將交流合作關系形成一種常態化,突發事件發生,供應鏈上的各企業和各企業內的各部門都要團結一致、積極探索,確定解決辦法,根據已有的經驗和事件的性質分析判斷,確定解決方案,盡快實施,嚴格執行。對于內部員工也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溝通手段,做好其思想工作,以確保應急措施積極主動地切實執行。
突發事件的發生不僅會對供應鏈系統的內部企業產生影響,也會對外部的公眾產生心理和社會輿論方面的影響,對外界需要做好第一時間的訊息公布,一是對受到損害的人們表示關心和慰問,二是告訴公眾將采取積極的措施予以補救,以此安撫民眾情緒,同時在維護企業形象上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3.2.2 充分運用應急物流中心的預測、儲備、轉運和配送能力
應急物流中心是指國家或地區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或重大險情中,為做好救援物資的籌集、運輸、調度、配送等工作而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地點與組織。應急物流中心地點一般選擇在災區附近或者災區內部建立,在重大應急事件發生后,所需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段時間內劇增。應急物流中心在前期做好相關物資需求的預測之后,利用相應的信息平臺對供應鏈上的物流企業進行交流管理,將由外部運入的大批量少品種物資經過必要的處理工作,分類為多品種小批量,再分別運往各個需求點,這是一種對應急供應鏈流程的優化過程。另外,通過應急物流中心對物資進行暫時的儲存、保管、挑揀再實現共同配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道路過于擁塞,縮短配送時間,提供運送效率。(圖2)
3.3 事后監督管理
如果說由于應急物流的時間緊迫性,為保證應急物資的及時有效送達,在運行過程中對應急的各種流程實施綠色通道而不得不弱化某些監督管理的職能,那么在應急物流結束時,就必須要對整個過程重新進行合理的監督與評價,從完成時間、完成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比較在規定的技術、環境、設施等約束條件下實際所耗與預期所耗的偏差,對相比來說投入的應急物流專項資金數量較大的部門或組織實行延伸到各方面的審核跟蹤和監管,根據結果對各參與方進行獎懲,這樣才更有利于總結經驗,近一步完善應急物流發展戰略。
突發事件的發生可以使企業平時運營過程中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暴露出來,在事后管理階段,企業應該深刻分析問題所在,對整個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進行必要的改進,進一步完善對供應鏈的管理。
4 小結
社會、企業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會經常遇到各種突發的應急情況,應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角度出發分析了傳統應急物流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簡析了基于供應鏈研究應急物流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供應鏈視角下,分別從事前預防管理、事中應對管理、事后監督管理三個角度分析對應急物流體系的優化改善。供應鏈的思想、理論、方法為傳統應急物流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把整理化、系統化的思想融合到應急物流的運作體制中,有利于我們對應急物流整個體系取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姜方桃.供應鏈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09-210.
[2]王傳濤,李寶文.供應鏈突發事件協調優化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8.
[3]韓松,謝慧.應急物流理論與實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4]張以彬,龍靜.供應鏈中斷風險控制與應急物流[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5]左小德,梁云,張蕾.應急物流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