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許國劉邦 羅金夢
摘要:應急物流網絡彈性是指物流網絡在彈性限度內,遇到突發性外力干擾后,能快速恢復到正常有序狀態的能力。通過構建應急物流彈性績效評估,可以有效保證物資在流通中的安全和穩定。該文章在對現有應急物流績效評價的基礎上。將 LPI和傳統系統彈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相結合,綜述了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價系統,并在此條件下,對傳統應急物流績效評估進行建議。
Abstract: The elasticit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network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the logistics network to quickly return to the normal ordered state after experiencing sudden external force interference within the elastic limit. By constructing an emergen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it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materials in circul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emergency logistics performance. Combining LPI with traditional system elastic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paper reviews the elas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mergency logistics network, and under this condition,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traditional emergency logist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關鍵詞:彈性;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綜述
Key words: elasticity;emergency logistics;performance evaluation;review
中圖分類號:F252;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2-0107-05
1 現有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研究
1.1 應急物流績效評估概述
對于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徐莉,柳瑞禹(2004),認為績效評價即評價主體根據工作目標、績效標準、規章制度等,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員工或部門的工作業績、工作行為等進行全面系統評價的過程。張強(2014)基于軍地應急物流配送模型,認為績效評估是應用數值分析、運籌學、統計學等數學方法及原理,按照既定程序對某一系統的工作效率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張乃平等學者(2016)運用證據推理評價方法研究績效評估,認為應急物流績效評價是指在有限時間內,以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為依據,對相關應急物流部門或組織在應急信息確認、應急需求準備、優化整合物流資源等全過程中所做的工作進行科學、全面、系統評價的動態過程。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應急物流績效評估即應急物流績效評估主體依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應用數學的評估方法對應急物流績效評估客體所做的客觀、全面的動態評價,以期實現評估目標的過程。
對于績效評估的原則,張強(2014)基于軍地應急物流配送模型建立了績效評估體系的六大原則:公平公正原則、基準唯一原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操作可行原則、取主舍次原則、綜合性原則;宋愛峰(2013)在突發自然災害下應急物流的績效評估研究中提出評估原則是評價主體對客體進行合理評估的前提條件,具有客觀公正性、全面完整性、科學合理性、簡便實用性(又稱可操作性);孫小瑞(2009)提出在構建軍地應急配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遵循:軍事強制性原則、客觀公正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目標一致性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全面系統性原則、代表性原則等七大原則。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績效評估的原則具有客觀性、綜合性等特點。本文基于此,提出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原則:
①客觀公正性原則。
在選取應急物流績效評估指標、標準的時候一定要客觀公正,在依據這些指標評價應急物流績效客體的時候也一定要秉持客觀公正原則,這樣才能實現績效評估的最終目的。
②效益第一原則。
應急物流績效評估應以應急效益為第一基準,應該以能否及時滿足用戶的需求作為衡量其效益的首要標準。
③可持續發展原則。
應急物流績效評估應追求更長遠的目標,追求不僅能應用于現有應急物流績效的評估,還能在將來的績效評估中發揮效用,切忌急功近利、目光短淺。
④統籌兼顧原則。
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客體是復雜的、多樣的,因此評估既要全面系統又要重點突出,不能只評估其中的一兩個客體而就此下結論。
⑤實用性原則。
應急物流績效評估不是最終目的,因此評估的指標以及方法應具有可操作性、簡便實用性。
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應急物流績效評價的因素不都是量化的,因此評估指標、評估方法都應該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1.2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概述
應急物流是在產生突發事件的情境下進行的物流活動。在突發事件的產生下,需對系統應急能力進行完善,從而避免應急物流的癱瘓。而早期應急物流的設計主要考慮了魯棒性和柔性,但隨著物流網絡的逐步擴大化、與外部接觸的增多,應急物流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擾。
“彈性”(resilience)是從材料科學中借用過來的名詞,不同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從工程學角度出發,彈性被定義為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后,恢復其原有形狀的性質。Helen Peck以生態研究為基礎,認為彈性是系統承受干擾后恢復到初始狀態的能力,Martin Chfistopher與Christine Rutherford把彈性的概念應用到更普遍的系統層次,認為彈性是系統在發生故障后回到原始(或更好)狀態的能力。劉茵從供給鏈角度出發,認為彈性是供應鏈網絡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后,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能力。綜合上述概念,可以認為,雖然學者側重點和研究領域有不同之處,但其均有以下特征:
①“變化”是彈性領域的核心。外部環境的干擾與沖擊是彈性研究的基礎,正是在變化的作用下,系統才有保持有序的狀態的需要。系統干擾與彈性存在緊密的關系。
②“恢復能力”是彈力作用的目的。通過彈性對外部沖擊的吸收與抵制,降低風險,系統才可以穩定在相對有序的狀態。
③“條件性”是彈性實施的限制性因素。彈性只有在一定范圍變化的限度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超出了本身彈性限度,系統恢復便會受到一定影響。
彈性具有非常復雜而且綜合性較強的基本性質,其可以分解為柔韌性、可靠性、協同性等性質。其作為系統的內在屬性,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因此,彈性在多個領域的具體實踐中均有一定指導意義。與應急物流有較強的聯系的應用之一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建設彈性區域”網絡的研究。
將彈性引入應急物流中,不僅為我們提供新的研究領域,也為應急物流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通過構建應急物流彈性范式,可以有效保證物資在流通中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基于上述對彈性的理解,可將應急物流網絡彈性定義如下:應急物流網絡在彈性限度內,遇到突發性外力干擾后,能快速恢復到正常有序狀態的能力。
1.3 傳統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不足
在績效評估主體方面,存在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績效評估主體間權責不清可能出現相互推諉、職責交叉、應急物流績效評估中存在空白區;并且存在評估主體能力有限。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主體對績效評估的指標、方法等理解不全面;此外存在溝通障礙問題,由于信息表達不清、相互間不信任以及時間緊迫等原因,導致評估主體間的溝通存在問題。
在績效評估目標方面,存在重效率而輕效益的問題,績效評估更看重它的投入產出比而輕視了它帶來的社會效益、群眾滿意度、質量保障等;此外,存在重眼前而輕長遠發展的問題,績效評估的目標往往是眼前利益的實現,而不注重未來的發展趨勢。
2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體系
一個完整的應急物流網絡績效評估體系應包含: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目標、評估指標以及評估方法。
2.1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主體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的研究較少。宋愛峰(2013)在突發自然災害下應急物流的績效評估體系研究中論述了,應急物流績效評估主體可以是相關政府機構,也可以是社會組織與學術研究所,還可以是物流企業和個人等所有關注應急物流績效的組織或個人。張強(2014)在軍地應急物流配送模型及績效評估研究中指出績效評價人員構成一般由軍地雙方職能部門代表、公眾代表和軍地應急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總人數最少為 11 人,而且公眾代表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應該多于半數。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本文將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的主體界定為評估動作的發出者,可以大致分為內部評估主體和外部評估主體。內部評估主體即參與應急物流的人員;外部評估主體即應急物流組織以外的人員。
2.2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客體
日前,只有少數學者研究了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客體。宋愛峰(2013)在突發自然災害下應急物流的績效評估體系研究中將效評估客體劃分為:突發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等四個方面。本文認為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的客體是一個復雜而且龐大的體系,它是評估的對象,與評估主體相對應。
2.3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目標
對于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目標,張乃平等學者(2016)應用證據推理評法,指出評估的目的是為各相關應急物流部門提供一個統一的績效衡量工具,并應用該工具與行業內優秀的應急物流部門相比較,找出自身潛在的優勢與劣勢,結合自身實際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提高應急物流綜合能力。本文認為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的目標是:運用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評估分析,及時發現現有系統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以提高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系統的運作效率及效益。
2.4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指標
關于應急物流績效評估的指標,學界也是碩果累累。張強(2014)在軍地應急物流配送模型及績效評估研究中將績效評價指標劃分為:主干層指標、中間層指標以及措施層指標三大指標,并且認為定性定量評估最終依據于措施層指標。宋愛峰(2013)在研究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績效評估體系時將評估指標定義為,是對評估客體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是根據評估目的和主體的需要以及客體的特性按照評估原則設計的,以指標形式反映評估客體特征的因素。并強調評估指標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對于應急物流網絡彈性評估指標將在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價過程中詳細說明。
2.5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方法
目前,有關應急物流彈性,多從成本和可靠性等傳統的供應鏈網絡角度出發。因此,在綜合傳統的供應網絡設計的基礎上,本節從宏微觀角度出發,簡要闡述宏觀下的網絡彈性模型。
2.5.1 有關彈性基本假設
在研究應急物流彈性理論時,首先需要對彈性理論產生的前提進行基本假設。假設如下:
①假設事件發生是連續的,不存在割裂事件的時間段。因此,事件發生是有因果的。
②假設事件是在外部條件作用下發生變化的,事件作用之前,是沒有內力進行的。
③假設事件的目標是達到生產、運輸和固定成本最小化。
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件中的變形超過彈性極限,根據物理學原理,此時事件將處于塑性狀態,與原來的狀態不是線性關系。
2.5.2 宏觀視角下的應急物流模型設計
應急物流網絡模型,是由節點(倉儲地)集合、連接節點的運輸通道的集合以及流(比如通道中物資的數量)組成的,通常用符號(N,A)表示,其中N表示節點(倉儲地)的集合,A表示運輸通道的集合。而流取決于運輸通道的容量。如果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都有運輸通道與之相連,則可稱其為連通網絡。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種網絡模型:
①最小生成樹算法模型:通過連接網絡中的所有節點,并使其中運輸通道長度最小的算法模型。
②最短路徑算法模型:在網絡中尋找一條從源點到匯點的最短路徑,其一般有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
③最大流量模型:在網絡中尋找從源點到匯點且有正向的突破路徑。網絡中總流量為這些路徑中的流構成。在最大流問題的線性規劃模型中,理想狀態是輸入流等于輸出流。
2.5.3 運輸模型概述
應急物流運輸模型的構成要素與網絡模型基本一致,但側重點有所不同。網絡模型側重運輸通道的構成,運輸模型側重流量的大小。該模型的目標是在滿足供應約束和需求約束的條件下,求出運輸量最大或運輸費用最小的情況。
3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價過程
3.1 物流績效指數概述
物流績效指數(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由世界銀行與芬蘭圖爾庫經濟學院合作提出,是評估跨境物流的重要依據, 是衡量商貿流通性能測評的一個綜合指標。LPI在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指標。其中,國際物流績效指數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海關清關效率、物流基礎設施質量、國際貨物運輸便利性、物流服務能力和競爭力、貨運全程監控能力和運輸及時性。而國內物流績效指數包括以下四方面:物流基礎設施質量、服務、邊境手續與時間、供應鏈可靠性。此外,不同學者進行細化,例如吳愛東,陰偉亮(2011)認為LPI是一個梯度變化的多面評估系統,其在國際物流績效指數基礎上增加了國內物流成本。
在LPC指標方面,學術界一般采用國際物流績效指數測量方法,并用5分制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相應指標績效水平越高。而在不同指標的評分中,不同學者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同時,LPI也被廣泛應用在多個領域,例如在國際貿易領域。例如,黃偉新等(2014)運用貿易引力模型,發現物流績效顯著影響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艾賽提江(2012)等以LPI作為貿易便利化的代理變量,發現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對中亞雙邊貿易的影響最大。
目前,我國有關LPI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帶一路”的領域和跨國領域,在應急物流方面的關注度較低。事實上,LPI主要功能是解決沿線不同地區的物流績效的異質性問題和重點路徑問題,這些都是以高效為原則的應急物流所關注的重點。因此,LPC的研究,是構建應急物流績效指數有著基礎性作用。
3.2 應急物流績效指數概述
我國有關應急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績效評價方法上,而忽視了績效構建。在構建應急物流績效這方面,主要有鐘利軍(2009)從宏觀角度出發,構建了應急物流系統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他將該指標體系分為協調能力、運行效率、經濟效益、影響度這四個方面。屈龍等人(2010)從微觀角度出發,將體系分為應急信息系統、災情、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政府管理、救災人員、善后事宜這七個方面。韓松(2010)對此進行定性與定量的結合研究,將績效指標分為運作管理體系、建設水平體系、質量保障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制度支撐體系五方面。李婧(2011)以發展中國家為視角,提出人力資源保障、救災物資保障、交通運輸保障、通訊保障四個指標。
3.3 應急物流系統彈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信息溝通是應急物流最重要的基石,只有在了解信息的基礎上,應急物流才能高效運作,彈性機制才能有序發揮作用。之前的指標定義,部分可劃分到信息溝通大類中,例如LPI中的LQC、TTR、BPT等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信息溝通方面。
高效率是應急物流的運作原則之一,只有在高效率的前提下,應急物流的信息、物資才能有序運轉,并及時解決突發事件。也正是在該原則上,應急物流才有另外一個性質,即弱經濟性,在應急物流運轉期間,成本節約并非目標之一,而是其約束條件。
在高效率原則的作用下,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開發)是必要條件。只有充足的交通建設和先進的人才管理(開發),才能保障物資、人員、安全的流通。其中,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局限于薪酬、激勵等方面,而忽視人才的再培養和創新,而在應急物流方面,需要人員的終身學習。因此,有必要在應急物流中強調人力資源的開發。
社會滿意水平是物流系統的目的。社會滿意水平包括服務對象滿意水平、服務人員滿意水平、無關人員印象水平。服務對象滿意水平是應急物流直接服務的對象的滿意程度,無關人員印象水平是與該應急事件無關的人員對物流系統的印象和滿意程度。這些需要在信息溝通和跟蹤反饋的基礎上進行。(表1)
3.4 應急物流彈性系統運作流程
由被動應變轉為主動應對、由片面應對轉為全面應對、由劣質應對轉為優質應對,是應急物流彈性績效運作的主要目的。通過動態的系統,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將各要素進行整合,實現效率與效益的最大化。
應急物流系統首先需要有應急物流指揮中心,下設信息管理部,運輸保障部、人力資源部、物資采購部、物資分發部五個部門。在指揮中心的指揮、協調、監督、控制的基礎上,推動應急物流彈性系統的高效運作。
4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建議
4.1 體系化
建立協調高效的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管理體系。應該著手于建立并完善我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的指揮系統、應急物流預案體系、網絡化的交通運輸系統、完備的應急物流指標體系以及利用現代技術和供應鏈完善管理系統。
建立并完善我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指揮系統,發揮強有力的核心組織的作用,建立各方協調機制,解決權責不清、多級指揮以及相互推諉等一系列問題。一個完備的應急物流預案是高績效的基礎,因此,應該建立完備的應急物流預案體系,充分協調各方預案以解決現有的雖然各部門都有各自的預案但實際運作時仍然存在物資調度難度大、信息溝通困難、運作成本高等問題。我國目前的應急物流交通方式較單一,主要為鐵路運輸,這就使得應急物流績效大打折扣,因此,應該建立多樣化、網絡化的交通運輸體系,提升各運輸方式間的配合度。完備的應急物流指標體系需要物資采購指標、物資儲備指標以及物資配送指標的不斷完善。
4.2 制度化
建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的保障性法律法規,包括組織主體相關法律、應急物資采購制度、應急物資儲備和合理布局制度以及應急物資配送制度性規定。
組織主體領導著整個應急物流的進展,組織主體的腐敗、懈怠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應該制定相關的權責規定限制約束組織主體,使其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由于應急物流物資的采購具有不確定性以及暫時性,應該制定相關制度對應急物資的采購進行監控。我國應急物資儲備普遍存在物資數量少、種類單一,同時我國的應急物資集中分布于東部發達地區,但中西部經常發生突發事件,這就導致物資調度困難、效率低。因此,應該建立合理的應急物資儲備及布局制度。同時,由于社會捐助物資也是應急物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類物資往往是應急初期存在真空,而到了后期需求已經不旺盛時仍源源不斷供給,因此需要建立適宜的應急物資配送制度。
4.3 專業化
建立一支具有專業化素養的組織主體。我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應該構建專業化的網絡主體,專門培養一批掌握專業知識、擁有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熟練運用技術的專業化主體,使其能很好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同時不能忽視社會力量,應該努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非盈利性組織、民間團體和慈善機構為主要力量,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物流網絡主體。最大程度的發揮政府與社會的協同效應,提升應急服務能力,構建完善應急系統,發揮社會資源優勢。
4.4 信息化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天生的要求其必須具有先進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及信息通道。新時代下,掌握了信息就如同掌握了命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更是如此,建立先進穩定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和信息通道對于提供績效、達成目標極其重要。一個先進穩定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有助于核心應急指揮機構掌握突發性事件的詳細資料以及整個應急物流的運作情況,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新時代下,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的提升應從體系化、制度化、專業化、信息化等四個方面著力優化。
5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的研究意義
應急物流是在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事件較容易發生的環境下進行的一門學科,它具有極強的放大效應,會對處于上下游的物流網絡產生影響。在進行人工規劃的過程中,應急物流網絡運行流程和結構需要進行合理優化,即增加其彈性設計。在這種方面,我國研究尚處與比較薄弱階段。因此,有必要對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進行總結和實踐。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的研究,為各級政府構建公共危機管理體系和應急物流網絡時提供了決策支撐。應急物流網絡和公共危機管理體系有一定的交叉性,兩者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突發事件,使事物回到有序狀態。而彈性問題,恰好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問題。通過分析應急物流的彈性,我們可以建立起各節點之間的數學模型,提前規劃物流網絡節點,使應急物資可以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的研究,為物流網絡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物流網絡節點和路線的影響因素規劃,需要充分考慮彈性機制,以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物資能有效運作。需要注意的是,應急物流是一個動態系統,存在不可預測性,因此,簡單的量化計算遠遠達不到應急物流的要求。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的研究,為物流學、危機管理和績效研究提供了創新思維。彈性研究源于材料學,但因其獨特的性質而被各類學科所引用。通過研究彈性,可以保障物流中物資渠道的暢通,增強危機管理處理中的藝術性、完善績效評價考核中危機的處理指標。
在績效考核的框架下,構建應急物流彈性原則,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在處理突發事件中,構建保障物資暢通的物質載體,考量影響物資暢通的因素,對提高政府能力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6 總結與展望
本文首先對應急物流績效和網絡彈性進行定義,在分析傳統績效的不足后,對應急物流評估體系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LPI和傳統的應急物流績效指標,以此構建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我們側重于建立彈性指標,以此充分發揮應急物流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物資保障的作用。
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不是目的,關鍵在于應急物流朝著動態、集成及實際應用的方向發展。本文提出的關于應急物流網絡彈性績效評估的體系、過程以及建議都是從理論上的角度出發,具體的發展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吳愛東.中外物流績效指數差距與制約因素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5).
[2]王豐,等.應急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3]席穎.物流績效指數視角下中國跨境物流協作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2).
[4]吳愛東,陰偉亮.機制重構:提升中國物流績效指數的有效途徑[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1(03).
[5]王超,高揚,劉超.物流績效評價研究現狀及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7(03).
[6]王建偉,馬姣姣.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國家跨境物流協作——基于物流績效指數(LPI)[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
[7]韓松,謝慧.應急物流理論與實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8]陳小可.應急物流網絡魯棒性問題研究[D].北京工商大學,2010.
[9]李婧.應急物流績效評價指標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02).
[10]吳依偉,趙林度.應急物流網絡彈性初探[J].價值工程, 2008(04).
[11]鐘利軍.應急物流系統績效評價[J].物流工程與管理, 2009(03).
[12]李貴春,蔣笑梅.基于結構化視角的供應鏈績效研究[J]. 物流技術,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