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劉 悅
(1.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2.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510095)
乳腺增生癥是女性常見病,其本質是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復舊不全所導致的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1]。臨床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及腫塊,乳房疼痛主要表現為脹痛,可伴有隱痛、鈍痛、觸痛、刺痛等,可同時累及雙側,但多以一側偏重,且與月經周期有一定的關系。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乳腺增生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約占育齡婦女的40%,占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見的乳房疾病[2],其乳房疼痛癥狀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們采用浮針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癥乳房疼痛患者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門診的乳腺增生癥乳房疼痛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年齡31~49歲,平均年齡(37.90±6.69)歲;病程3~48個月,平均病程(25.93±12.33)個月;乳房腫塊數量1~6個,平均數量(2.73±1.23)個;腫塊部位雙側18人,左側6人,右側6人。對照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8.03±6.97)歲;病程6~45個月,平均病程(23.97±10.91)個月;乳房腫塊數量1~6個,平均數量(2.87±1.25)個;腫塊部位雙側19人,左側6人,右側5人。2組患者年齡、病程、乳房腫塊數量、腫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1]中乳腺增生癥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12年制定的《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中乳癖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乳腺增生癥的診斷標準,并有明顯的乳房疼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大于等于4分者,疼痛性質以脹痛為主,可伴有隱痛、鈍痛、觸痛、刺痛等;(2)年齡25~50歲,病程3個月~4年;(3)自愿接受本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治療期間參加了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療效指標觀測的臨床試驗;(2)其他疾病如乳腺癌等引起的乳房疼痛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4)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5)施針局部皮膚存在感染、破損等皮膚病變者。
2.1 治療組 采用浮針療法(掃散+再灌注活動)。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放松并與胸壁呈60°~70°,肘關節略屈,先取肱橈肌肌腹處,避開血管為進針點(記為A點),針尖沿縱軸朝向肘關節;再取臍與腋前線的交點,避開血管為進針點(記為B點),針尖沿腋中線朝向腋窩。局部常規消毒后,用進針器將一次性浮針快速刺入皮下層,然后將針沿皮下向前推進,推進時將針體稍稍提起,使得針尖略微翹起,以防針尖刺入到肌層。掃散時,先退后針芯,把針芯固定在卡槽內,然后用右手拇指內側指甲緣和中指夾持芯座,食指和無名指分居中指兩邊,拇指尖固定在皮膚上作為支點,食指和無名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掃散。掃散動作要做到大幅度、平穩有節律。掃散的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當針刺A點時,醫者給予患者一定阻力,使患者做上臂水平內收抗阻、扳手腕及肩關節外展120°向前抗阻動作,以做胸大肌、胸小肌的再灌注活動。當針刺B點時,醫者給予患者一定阻力,使患者做擴胸加壓及肩胛骨向前加壓動作,以做前鋸肌的再灌注活動。每次再灌注活動時間持續10s,然后讓患者放松1min,再行第2次再灌注活動,每個再灌注動作重復2次后,留置軟套管,留針時間為6h,6h后將軟套管取出。
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毫針針刺治療,選穴參照《針灸治療學》[4]中乳腺增生癥的治療取穴。選取主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門、太沖、豐隆。根據患者臨床具體分型辨證加減配穴。操作方法:選用環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1.5寸),常規75%酒精局部消毒后,快速進針,進針后雙手同時持針行平補平瀉法,以出現酸、麻、脹,或有傳導感為宜,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
2組均于月經前7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至月經來潮前停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
3.1 觀察指標 采用簡式McGill疼痛問卷量表(SF-MPQ)評定2組患者疼痛程度。量表共分為3個部分:(1)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由11個感覺類和4個情感類對疼痛的描述詞組成,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對應0、1、2、3分,根據患者的答案計算出感覺分、情緒分及總分。(2)VAS評分。取長度10cm的橫線標尺,每1cm代表1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刻度,醫生讀出對應分數并記錄其疼痛程度分值。(3)現有疼痛強度PPI評分。分為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痛、極為痛苦6個等級,依次對應0、1、2、3、4、5分,根據患者的答案記錄相應的分值。在患者治療前、初次治療后、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及隨訪半年后進行評分,并計算總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療效指數=[(治療前VAS積分-治療后VAS積分)/治療前VAS積分]×100%。臨床痊愈:疼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疼痛癥狀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且<95%;有效:疼痛癥狀好轉,療效指數≥30%,且<70%;無效: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當數據呈正態分布時,則同組治療前后均數及2組間均數比較分別采用配對 t 檢驗及兩個獨立樣本 t 檢驗;當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時,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2組患者SF-MP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SF-MPQ評分比較(±s) 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SF-MPQ評分比較(±s) 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期比較,*P<0.05,**P<0.01。
組別 例數 時間 PRI VAS PPI 總分治療組 30治療前 11.60±2.58 6.47±1.31 3.43±0.77 21.50±4.51初次治療后 3.97±3.02#** 2.47±1.57#** 1.43±0.86#** 7.87±5.35#**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 2.90±2.83#* 1.73±1.64#* 1.07±0.91#* 5.70±5.34#*隨訪半年后 3.17±2.84#** 2.03±1.69#** 1.23±0.94#* 6.43±5.39#**對照組 30治療前 11.13±2.37 6.27±1.23 3.37±0.85 20.77±4.31初次治療后 6.73±3.69# 4.07±1.68# 2.17±0.95# 12.97±6.21#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 4.87±4.07# 2.87±1.98# 1.60±1.10# 9.33±7.07#隨訪半年后 5.53±3.72# 3.40±1.79# 1.87±1.01# 10.80±6.42#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正常發育和退化過程失常所導致的一種良性乳腺疾病,其發病與患者本身的內分泌功能紊亂、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目前西醫治療以調節內分泌或手術為主,但在緩解乳房疼痛癥狀方面療效欠佳[1]。本病歸屬于中醫學“乳癖”范疇,中醫學認為情志不遂,久郁傷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易怒,導致肝氣郁結,氣機阻滯于乳房,經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引起乳房疼痛;肝氣久郁化熱,熱灼津液為痰,氣滯、痰凝、血瘀則形成乳房腫塊[6]。治療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調理沖任為主。
針灸療法如毫針、電針、火針、刺絡放血等治療,對緩解乳房疼痛有一定療效,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針灸強調“氣至病所”,酸、麻、脹、重等針感是針刺得氣的表現,也是針刺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但并不為大多數患者所接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再者,絕大多數療法都需要患者暴露乳房,在乳房或腫塊局部做治療,許多年輕女性患者不能接受,影響了疾病的治療。浮針醫學是基于基礎醫學對傳統醫學的發展,掃散和再灌注活動是其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的關鍵。浮針療法的機制是在皮下層進行掃散時,大幅度地牽拉疏松結締組織,通過壓電和反壓電效應,積極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機制,從而起到迅速緩解患肌、解除病痛的作用,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用力使患肌收縮,使得患肌局部的動脈壓力增大,然后迅速舒張患肌,使得患肌血流的速度較平常大幅度增加,流經范圍也擴大,從而有利于修復缺血狀態的患肌,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解除肌肉的攣縮及缺血狀態,改善肌肉功能,緩解臨床癥狀。
在臨床中我們發現,乳腺增生癥患者中很多都會出現附近肌肉(尤以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為主)的病理性緊張,當我們治療或處理患肌后,乳房疼痛癥狀即刻得到明顯改善。我們推測,乳腺增生與肌肉的功能性變化有關,通過浮針治療改善肌肉的病理性緊張,使得穿行于肌肉內的血管的供血能力增加,從而改善乳腺增生引發的疼痛癥狀,起到治療效果[7]。浮針療法克服了傳統針灸療法的局限性,針刺地方少,治療次數少,不追求針感,因而痛苦小,并且無須暴露乳房,充分保護患者隱私,最重要的是浮針見效快,穩定性好,更易于被廣大患者接受。
本研究結果表明,浮針療法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癥乳房疼痛患者的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無論是在即時療效、遠期療效及療效持久性方面均優于常規針刺組。但隨訪半年仍有少數患者復發,這可能與治療療程不足有關,若想進一步觀察浮針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癥乳房疼痛療效的持久性,需增加治療療程,延長治療周期,以期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