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中醫院(463000)宋彥濤
作為膽道常見疾病,肝內膽肝結石的臨床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單一的手術治療方式,取石效果和并發癥預防效果并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本研究為探討肝內膽管結石采用不同手術方式醫治的療效,特采取不同的方法對臨床病患進行治療,并對兩者的療效差異進行分析比較。
1.1 一般資料 此次納入的研究對象在臨床診斷中均被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且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有重大精神疾病障礙,合并嚴重身體功能衰竭的患者。將90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30~67歲,平均(50.3±2.8)歲;治療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28~68歲,平均(49.5±3.2)歲。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膽總管切開取石的方式進行治療,術前需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肝腎和心肺功能檢查,同時還應進行抽血化驗,檢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再切除肝段病變組織,具體的手術方式有左肝外葉和右肝后葉切除術等。具體的治療方案,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合理選擇。另外,如果患者的肝門部膽管和膽總管過于狹窄,可采取膽管整形手術后,再進行取石手術。
1.3 觀察指標 研究以患者術后的結石殘留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結石殘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數據用例數[n(%)]表示,χ2檢驗,計量數據用±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方式治療后的結石殘留率對比 比較兩組的結石總殘留率,對照組明顯高于治療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研究見附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明顯比治療組高,組間比較差異極顯著(P<0.01),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術后的結石殘留率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肝內膽管結石和其他肝膽類疾病不同,該病發作后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生理疼痛,同時還會損傷患者的肝膽功能。由于肝內膽管結石的急性炎癥病變會加重病情,因而,如果不能及時采取取石手術,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會導致患者的肝臟、膽道和其他身體器官都因此會受到損傷,進而引發更嚴重的病癥。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后,通常都會入院接受手術治療[1]。不過,選擇的手術方式不同,取石的效果也不同。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手術方式,是規避手術風險,清除患者膽管結石的最佳保障措施。
肝段(葉)病變部位的切除作為肝內膽管結石的清石手術之一,可以在降低結石殘留率的基礎上,避免結石復發,是肝內膽管結石治療的有效方法[2]。膽總管切開取石屬于常規的微創手術,手術操作步驟少,簡單、快捷,對于結石數量少,病程短的患者有明顯的治療優勢。但對于結石數量較多,病情較重的患者,治療時還要在膽總管切開取石的基礎上,切除患者病變的肝段部分,既可以降低手術感染的風險性,也便于徹底清理膽管內的結石。此次研究的數據結果,也表明采用膽總管切開取石聯合肝段病變切除的方式,更有利于降低結石殘留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肝內膽管結石采用膽總管切開取石結合切除肝段病變部分的方法,在臨床應用中效果更明顯,是應用價值較高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