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第三人民醫院(454650)裴發有
超過三分之一的口腔疾病治療需要進行局部麻醉,臨床上如何選擇合適的局麻藥并掌握合理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實驗通過對阿替卡因和利多卡因的使用效果進行分析,旨在擇出一種更優的局麻藥。
1.1 一般資料 將濟源市第三人民醫院126例需要進行麻醉的口腔疾病患者(2014年9月~2015年11月間收入),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入院時檢查,都需進行口腔麻醉。碧蘭麻組6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齡范圍6~70歲,平均(44.56±3.62)歲;林平組6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齡范圍5~68歲,平均(43.86±4.12)歲。所有患者對復方阿替卡因和鹽酸利多卡因都不過敏。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比。
1.2 方法 碧蘭麻組采用復方鹽酸阿替卡因注射液(X19990003,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1.7mL/支)在患者口腔內黏膜處進行緩緩注射,每分鐘注射量不超過1ml,每次用藥量不超過1支。林平組患者進行注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H20043708,山東益健藥業有限公司,1.8ml:36mg),用藥量4.5mg/kg,每次用藥量不超過一支。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情況(麻醉起效時間、麻醉總有效率和疼痛VAS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用±s表示,組之間對比使用t檢查,計數以例數(百分數)[n(%)]示之,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總有效率比較 碧蘭麻組麻醉總有效率(98.41%)高于林平組(88.89%),經計算,χ2=4.805,P=0.0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1。
2.2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 相比于林平組,碧蘭麻組疼痛分值較低,麻醉起效時間較快(P<0.05),見附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林平組出現頭暈1例,乏力2例,惡心3例,心悸2例,不良反應率為12.70%;碧蘭麻組僅出現心悸1例,不良反應率為1.59%,顯著低于林平組,x2=5.863,P=0.015,有統計學意義。
口腔類小手術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少量的麻藥具有鎮痛的功效,過量的麻藥會致死,如何在既保證鎮痛效果而又規避掉其危險性的同時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每個麻醉師所致力專研的[1]。大部分進入體內的鹽酸阿替卡因會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減緩了其代謝速度,保證機體穩定藥物水平,故麻醉時間持續時間長,較好地配合口腔手術的完成。鹽酸阿替卡因的有效成分脂溶性高,能很好地穿過神經細胞膜,作用于各神經元電化學傳遞的過程,抑制神經沖動,發揮鎮痛作用。鹽酸阿替卡因對血管還有一定程度的舒張作用,而碧蘭麻中十萬之一的腎上腺素能很好地保護血管,維持機體正常血壓,降低患者手術失血量。在麻藥使用前,要詳細了解患者用藥史和過敏史,確定麻藥種類和劑量,緩緩注射,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若發生毒性反應應及時進行吸氧和相應藥物治療。由研究結果可知:碧蘭麻組的麻醉總有效率(98.41%)高于林平組(88.89%);疼痛分值(0.72±0.38)分低于林平組(3.23±1.12)分;麻醉起效時間(2.16±0.18)min短于林平組(4.66±1.39)min,有統計學意義(P<0.05)。碧蘭麻組只有1例患者發生心悸,不良反應發生率是1.59%,林平組出現頭暈、乏力、惡心、心悸的依次有1例、2例、3例、2例,共計8例,不良反應率是12.70%,這說明鹽酸阿替卡因的副反應遠遠低于鹽酸利多卡因,此結果與研究資料具有一致性[2]。

附表1 兩組麻醉有效率比較(n,%)
附表2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s)

附表2 兩組麻醉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疼痛V A S分值(分) 麻醉起效時間(m i n)碧蘭麻組 6 3 0.7 2±0.3 8 2.1 6±0.1 8林平組 6 3 3.2 3±1.1 2 4.6 6±1.3 9 t - 4.8 7 3 5.6 3 2 P - <0.0 5 <0.0 5
綜上所述,鹽酸阿替卡因鎮痛效果好,疼痛分值較低,麻醉起效較快,不良反應率低,值得臨床借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