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00)王靈香
1.1 一般資料 小組成員由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以及50名護理人員組成,并選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需輸液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被告知實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按照平均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14~68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12~69歲。兩組患者病理特征和輸液療程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靜脈治療小組成員的培訓方法:護理部主任和護士長需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參與靜脈治療相關理論知識、護理臨床操作技能等相關的培訓,并且為小組成員樹立護理風險防范意識,使每位小組成員都能準確和牢固地掌握規范的靜脈治療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明確靜脈輸液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每月對小組成員進行一次完整的靜脈治療理論知識(輸液藥物PH值、配伍禁忌、滲透壓、應用輸液藥物注意事項等靜脈治療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標準的靜脈治療穿刺技術、各種敷貼的選擇與應用、靜脈留置針的規范使用、CVC、PICC、輸液港的日常維護與并發癥的處理、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靜脈炎的預防等)考核,促進靜脈治療小組成員的輸液技術和實操水平不斷提高。研究組患者由靜脈治療小組成員進行輸液護理,由非靜脈治療小組成員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輸液護理[1]。

附表 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對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字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研究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2.2%)明顯小于對照組(6.7%),研究組患者的藥物外滲發生率(2.2%)明顯小于對照組(8.9%),研究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0.0%)明顯小于對照組(4.4%),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輸液治療是臨床上運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式之一,也是發生護患糾紛最多的治療環節。護理人員對輸液相關知識掌握的不足是引發患者出現輸液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的主要原因,由于個別護理人員對特殊藥物給藥途徑缺乏準確的認識,對相關的輸液操作規程未按規范操作流程進行等等,會導致患者在輸液治療期間出現較多的非計劃性拔管、藥物外滲事件,且易使患者出現靜脈炎、靜脈血栓等不良并發癥,為此我院成立了一支靜脈治療小組,通過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化的理論知識培訓和規范的輸液操作技能培訓,引導護理人員合理的選擇和使用靜脈治療工具,提高其對輸液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的認識,使其能夠更好地采取相應的防預措施,以降低輸液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通過針對的培訓和相關的臨床護理實踐,我院靜脈治療小組已逐步形成一套專業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護理模式。
本研究中,分別由非靜脈治療小組成員和靜脈治療小組成員對輸液患者進行輸液治療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輸液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2.2%)明顯小于對照組(6.7%),研究組患者的藥物外滲發生率(2.2%)明顯小于對照組(8.9%),研究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0.0%)明顯小于對照組(4.4%),說明了在輸液護理工作中,建立靜脈治療小組有助于提高輸液的安全管理和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從而使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輸液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靜脈治療小組在輸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