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450053)宋艷艷 李彩霞 郭書芳
近年來,我國各種疾病類型中白血病患者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據臨床不完全統計,我國白血病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六,而在每年新發白血病中約有50.0%的患者屬于2~7歲的兒童[1],白血病治療費用較大,而且治療效果有限,大多數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這明顯的心理改變,尤其是晚期白血病患者。本文結合相關資料,就白血病晚期患者的心理改變以及護理措施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間接收的40例白血病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1個月~11歲、平均年齡(5.1±0.5)歲,所有患者在臨床上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口腔出血、牙齦腫脹、心肌白細胞浸潤等。所有患者確診為白血病晚期。
1.2 方法 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等各類量表對白血病晚期患者或者是家屬在治療期間存在的各類心理改變進行調查,并對相關資料進行統一處理,從而了解患者的心理改變情況。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主要觀察白血病晚期患者存在的心理改變。

附表 白血病晚期患者的心理改變情況[n(%)]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整理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不同患者存在的心理改變采用百分率(%)表示。
附表所示為白血病晚期患者的心理改變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40例患者中有16例存在焦慮心理,所占比例為40.0%;有8例患者存在抑郁心理改變,所占比例為20.0%;8例患者均存在明顯的煩躁心理,所占比例為20.0%;40例患者中有2例存在自殺、輕生的傾向,所占比例為5.0%;4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較差,所占比例為15.0%。
白血病作為一種常見的血液疾病,本身疾病較為嚴重,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白血病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而對于晚期白血病患者,治療目的主要是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同時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于晚期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方面,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個體特點,采用合適的治療方法,比如:骨髓移植、化療、CLS生物免疫醫治、中醫藥醫治等,雖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患者都需要承受較大的疾病痛苦,而且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表現出各種心理改變,影響到實際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對白血病晚期患者通過調查問卷后可知,大部分白血病晚期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較多的負面情緒,比如:不配合治療;存在嚴重的焦慮、抑郁心理;心煩氣躁,甚至有自身輕生的念頭,而這些心理改變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工作以及效果極為不利。對此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干預。
對于白血病晚期患者存在的各類心理改變,可采用以下護理措施:①全面改善病房環境,在護理中除了常規的保持病房安靜、整潔,有合理的溫度和濕度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習慣愛好,對病房進行簡單的裝飾,讓患者在病房中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溫暖,比如對于白血病晚期兒童,可于病房內放置兒童感興趣的圖片、動物模型、小玩具等,病房內可放置電視機,放映動畫片供兒童觀看,需要注意的是布置的各類物品中需要避免尖銳、易碎物品的存在,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②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護理人員應主動和患者交流,以人性化的護理態度對患者開展護理服務,比如尊重患者、保護好患者的個人隱私、在護理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能夠對患者的痛苦以及異常心理表示同情,以朋友、親人的身份對患者進行護理,通過日常護理中的關心和體貼以及自身的語言、行為等影響并改變患者的情緒;③注重心理疏導,對于白血病晚期患者需要隨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在每項護理操作前,對患者進行簡單的說明,便于患者了解護理的目的,尋求護理配合;鼓勵患者并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根據不同患者出現各類負面情緒的原因,及時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同時依靠患者家屬的情感支持全面的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綜上所述,對于白血病晚期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高度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 從而消除患者的各種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