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3000)李艷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實施血液透析病例中130例患者,均為維持性血透的慢性腎衰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齡20~74歲,平均(51.39±4.56)歲,透析時間3~6個月,平均(4.12±0.17)個月;對照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齡20~72歲,平均(50.91±4.86)歲,透析時間3~6個月,平均(4.15±0.92)個月。納入標準:血透2~3次/周,持續3~4h/次;知情同意、意識清楚,能配合研究調查。兩組性別、透析時間等情況對比并無統計學差異,可對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血透護理,護理人員僅在血透過程中協助完成血透維持治療和必要性健康教育。觀察組行常規血透護理過程中實施細節管理,操作如下:引入細節管理前給予血透室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操作和血透室規章培訓,明確崗位職責,制定出兼有程序化和規范化性質的護理章程計劃;治療前徹底檢查血透使用儀器設備及其他相關藥品器械等,查看儀器設備和藥品安全情況,確保前者可正常運行,后者符合安全標準;在治療當日,護理人員應前往血透室門口處以親切態度迎接病人,重點觀察、陪伴初次血透病人,介紹血透流程、環境,消除其緊張感;就治療期內需注意事項作詳細闡述,確保血透治療病人能清楚了解;血透單次持續時間較長(一般3~4h),長期臥位易造成不適,因此持續透析時可在妥善保護病人已穿刺肢體后,幫助病人轉換體位,提供肢體按摩,用看電視、聽音樂等方法分散或轉移其注意力;對不良情緒者應表現出同情、理解,再加以心理疏導。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投訴、差錯和血透相關并發癥情況。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系列13.0版軟件進行,計量資料為±s型數據,對比所用分析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為n(%)型數據,對比所用分析方法為x2檢驗,統計學意義存在的有效標準為P<0.05。
2.1 兩組護理投訴、差錯情況對比 觀察組護理投訴事件和護理差錯發生率(1.54%、3.08%)均小于對照組(10.77%、13.85%),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血透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血透并發癥發生率(6.15%)低于對照組(21.54%),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血透患者病程長、體質差,因此血透過程中易有并發癥出現,這不僅造成較大花費,而且也易引起血透病人及家屬的負性情緒,易引起糾紛,所以血透護理是必要且重要的。細節管理是一種從護理細節入手,重點觀察病情、重視并滿足其治療需求的新型護理模式,能避免治療對病人造成損傷[1]。融合細節管理的血液凈化室血透護理將常規護理措施予以細化,使護理更周全,能切實滿足病患多元化需求,增進護理質量。細節化管理將血透流程中各項護理措施進行了章程性的細化處理,并通過專業培訓與嚴格考核時協助血透治療的護理人員能確切掌握血液凈化室護理規定和技術標準,要求護理人員既要規范操作、科學護理,又要文明禮貌,照顧病人情緒,滿足其需求,有效提升自身在血液凈化室護理方面的職業素質,這對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差錯、護理投訴事件和血透并發癥的避免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投訴事件與護理差錯的發生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透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對照組也明顯偏低(P<0.05)。綜上所述,于血液凈化室護理內行細節管理,可促使血液透析護理質量和血液透析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廣,此結論與金桂紅[2]等研究相似。

附表1 兩組護理投訴、差錯情況對比[n(%)]

附表2 兩組血透并發癥情況對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