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462000)劉俊杰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展開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6∶14,平均年齡(57.9±3.2)歲,3例為腦出血,27例為腦梗死。而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7∶13,平均年齡(59.1±3.7)歲,4例為腦出血,26例為腦梗死。兩組患者年齡與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的治療以及患者在軟癱期、痙攣期以及康復期常規的護理。而研究組患者則在上述基礎上,給予患者超早期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方法有以下幾點:①軟癱期:在患病初期,需保持患者健肢的功能性擺放與體位的定時改變;患肢則取被動體位接受治療,如仰臥位、健側臥位或是患側臥位、抗痙攣體位等;并通過不對稱緊張性發射或腰反射促進患肢產生張力;以共同運動和聯合反應的方式刺激其肌張力。②痙攣期:協助患者進行雙橋、單橋運動以促進分離從而抑制痙攣;同時加強對上肢與下肢控制能力的訓練,鼓勵患者自行完成臥位與坐位的轉換,鍛煉其坐位和站位的平衡能力,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地對其進行早期患側的負重訓練。③恢復期:通過針對性作業療法,加強患者上肢及其關節的精細活動,加大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力度,每天至少鍛煉1~2次,每次鍛煉的時間在45min左右。④發病3d:在患者發病初期的前3d,需要密切觀察、監測患者體征的變化情況,盡量保持其生命體征的平穩;同時做好患者基礎護理如:尿道口與口腔的護理工作等,指導并協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在患者保持仰臥時,需將其腳背抬高與床面呈90°并翹起其腳面,患側的上肢抬高;并對其關節做被動運動,采用熱敷法將其關節舒展開來,從而緩解其局部疼痛感[1]。
附表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MBI指數比較(±s)

附表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MBI指數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P<0.05。
組別(n) FMA評分 MBI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30) 27.6±2.2 60.3±3.4 30.5±6.8 68.7±7.3對照組(n=30) 28.1±2.1# 37.8±2.9* 31.4±7.0# 43.2±6.5*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FMA(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評分,量表共有50項,每項分值在0~2分,100分為滿分,故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同時觀察患者MBI指數(國際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數),該項100分為滿分,≤40分為生活不能自理,41~59分為部分生活能夠自理,≥60分為生活基本能夠自理;除此之外,通過自制調查問卷調察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問卷滿分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2]。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兩組差異比較具統計學意義時P<0.05。
2.1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MBI指數比較 見附表。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滿意度調查,研究組非常滿意16例,比較滿意13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6.7%,對照組非常滿意10例,比較滿意12例,不滿意8例,滿意度為73.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
腦卒中屬于一種突發性的腦血液循環障礙疾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對于該病,除了積極采取治療措施以外,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對于促進其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患者FMA評分、MBI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同時護理滿意度96.7%也明顯比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73.3%高(P<0.05);該結果提示,超早期康復護理用于腦卒中護理中,比常規護理效果要顯著,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或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體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能夠進行功能的重組。因此,通過給予患者超早期科學、系統的康復護理,對于促進其神經功能的再塑造、激發受損組織或器官的修復潛能具有明顯幫助;同時,對于健側腦組織與病灶周圍組織重組能力也具有促進作用,進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與生活功能的恢復或改善。
綜上所述,超早期康復護理對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復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