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亮
[提要] 從信陽平橋區郝堂村、信陽浉河區睡仙橋村、琵琶山村、文新茶村近年的旅游發展實踐出發,探索影響和制約豫南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旅游容量因素,并構建豫南鄉村旅游容量系統:旅游設施容量、旅游經濟容量、旅游生態容量。
關鍵詞:豫南;鄉村旅游實踐;鄉村旅游容量系統
本論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計劃項目(項目批準號:2017-ZZJH-452)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6日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性為依托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歐洲、美洲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以英國、德國、美國的鄉村旅游為肇始。英國鄉村旅游源于11世紀貴族狩獵。18世紀后半期,中產階級受盧梭作品的影響,加入休閑行業,社會休閑出現;德國在1873年開始為公務員提供鄉村休閑,1914年為白領提供收費度假服務,鄉村與農場企業多為婦女經營;在美國,鄉村旅游與鐵路建設、國家公園建設密切相關。1992年正式出臺鄉村旅游與小商業發展的國家政策。
中國的鄉村旅游是從成都、北京等大都市郊區旅游以及貴州、云南等具備民族特色區域發展起來。如北京的民俗游、成都的農家樂、貴州的村寨游等等。近十年來,鄉村旅游發展方興未艾,鄉村旅游形式與旅游吸引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以特色民居文明的安徽宏村,以油菜花節吸引游客的江西婺源,以葡萄采摘、葡萄酒釀制、品茗等旅游體驗為吸引力的北京張裕愛斐堡、山東卡斯特莊園等。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扶貧與振興革命老區優惠政策的出臺,以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型鄉村旅游模式出現并在一些偏遠山區、革命老區煥發了新的活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美麗鄉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5]91號),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發展。2016年3月,河南省出臺《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規劃的實施方案主要任務有九大條,其中第三大條為大力發展旅游業:實施全域旅游政策,合力打造核心旅游品牌,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和業態創新,打造桐柏—大別山“紅+綠”休閑農業旅游基地,以休閑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技術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豫南信陽地區就是乘著政策的東風,依托當地特有的氣候優勢、秀美風光與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已形成了平橋區郝堂、新集,浉河區睡仙橋村、琵琶山村、白龍潭文新茶村、新縣西河灣等形兼南北、品貌各異、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旅游區。
這些鄉村旅游區的快速發展繁榮了地方經濟,帶動了當地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地方就業人口。與此同時,與鄉村旅游發展相伴的一系列問題也涌現出來,鄉村旅游收益外流、村民與游客之間的矛盾、鄉村旅游容量過低或超載等現象。其中以鄉村旅游容量為核心的一系列問題制約著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鄉村旅游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文選取信陽鄉村旅游發展中四個典型而有代表性的村落開展鄉村旅游實踐:信陽平橋區郝堂村、信陽浉河區睡仙橋村、琵琶山村、文新茶村。平橋郝堂村是2011年借助“建設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實驗村項目的契機,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建造、鄉村環境進行改善、當地特色民居進行修復,經過幾年的建設,郝堂村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美麗鄉村,入選中國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榮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吸引了無數的游客、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來參觀學習,郝堂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已成為村落的支柱產業。浉河區琵琶山村是以蓮文化為主導的清廉文化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千畝荷塘是琵琶山村最亮麗的風景線,吸引八方賓客賞蓮、詠蓮,因其美妙風光、地理區位優勢等,成為吸引眾多游客的鄉村游熱點,村里農家樂的發展火暴異常。睡仙橋村傍于信陽市南灣水庫旁,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加以美麗神話傳說文化旅游資源以及當地政府與百姓的著力打造,成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村內處處農家樂,大型的睡仙山莊是信陽遠近有名的休閑美食養生度假山莊,是游客周末休閑出游的好去處。浉河區文新茶村位于浉河區浉河港鎮白龍潭村,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地,也是信陽毛尖生產的龍頭企業文新茶葉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村落內高山聳入云、云霧繚繞、茶園飄香、溪流潺潺,秀美風光加上茶文化,使得文新茶村成為都市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鄉村旅游發展方興未艾。
這四個鄉村各具特色,是信陽鄉村旅游發展最為火熱的四個村落,然而據筆者實地調查,他們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共性問題與制約瓶頸均與旅游容量相關,因此對鄉村旅游容量的研究對目前豫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旅游容量的概念是由學者Lapage在1963年提出。到1971年,Lime和Stankey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展開了進一步的討論。國內對旅游容量的探討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目前在概念體系、計算方式以及計算結果的應用價值方面仍未形成規范、公認的權威理念與系統,這與各地旅游發展實踐的差異性特點是分不開的。然而,旅游容量概念之于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已無可指摘。
鄉村旅游的發展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筆者認為,區域性鄉村旅游差異雖導致旅游容量系統在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實踐要素構成重點不一致,然而區域性鄉村旅游因受其地域相似性、文化共通性等特點的影響,鄉村旅游容量系統的構建在一定的區域內具備參考性并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經過筆者對上述四個鄉村的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查及分析,筆者認為對豫南鄉村旅游發展影響較為顯著的旅游容量要素為旅游設施容量、旅游經濟容量、旅游生態容量等三個方面。
(一)旅游設施容量。旅游設施容量是指基礎設施以及旅游專用設施的容納能力,具體而言是指旅游基礎交通容量、旅游停車場容量、旅游休憩及服務設施容量(涼亭、長凳、垃圾桶、旅游廁所等)。筆者經過對這四個鄉村的考察調研,四個村的旅游設施容量(2018年5月底)如表1所示。(表1)
上述數據是筆者經過調查分析而得,其中通達道路指到旅游目的地之前的道路,四個村落均修有村村通,路寬4米,而村落中的道路寬度更窄,基本在3米左右或是不足3米。以知名度最高的郝堂村為例,每到郝堂村荷花節,周末及節假日時候,通達道路私家車堵塞在去郝堂村的路上,連綿3公里左右,堵車時間從1個小時到3個小時不等,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旅游滿意度。郝堂村在停車場建設上是四個村子中做的最好的,建了3個規范的停車場,停車位約400個。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無法滿足旺季需求。四個鄉村的旅游休憩設施與基本旅游服務設施更是遠遠不能滿足游客需求,以琵琶山村為例,旅游廁所在衛生條件上難以讓人滿意,并且蹲位少,游客排隊上廁所現象常見,村子里放置的垃圾桶更是少之又少,不能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務。
以上數據可明顯看出四個村落的旅游設施容量明顯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游客的基本需求,對游客滿意度與游客形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限制了未來四個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二)旅游經濟容量。旅游經濟容量指的是為滿足游客旅行需求的相關旅游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產業容量。具體而言就是旅游餐飲、住宿、購物等輔助產業的發展容量。這些產業的經營是游客體驗與旅游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游客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容量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
以郝堂村為例,掛牌經營農家樂餐飲的共38戶,其中規模最大的數湘里鄉味、郝堂龍潭人家,其滿座接待規模分別為110人、100人,以每撥人用餐時間1小時計算,用餐時段最多接待3~4撥人,其余荷園農家、黃氏地鍋飯等小規模農家樂接待規模不足50人,以每天2,000人次來算,游客需等待空臺時間達1~2小時。若是荷花盛開的旅游高峰期,游客量平均2萬人次/天,筆者經過實地考察,湘里湘味農家樂在最繁忙時午餐從中午11點開始一直到下午4點,無空臺,客人輪流等待。因此,鄉村旅游餐飲的產業容量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急速發展的需要。
從住宿方面來看,鄉村旅游多是以農家樂住農家為容納游客住宿的攻堅力量。然而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的存戶,一家多余能騰出的房間多不過5間,以2人/間來計算,經營戶為50戶,以人均存戶空余房屋4間來計算,不過容納400人次。同時,農家樂的住宿條件相對較差,被褥的清潔條件自不必說。有鑒于此,對住宿有著較高要求的旅游者來說,雖熱愛鄉間之水光山色,卻仍會選擇去城市更為舒適的賓館入住。而旅游的住宿對當地旅游收入不僅有重大的提升作用,且會帶動游客進行一系列的其他消費活動,因此鄉村旅游的住宿問題也是鄉村旅游經濟容量提升的重中之重。
(三)旅游生態容量。旅游生態容量是指一定時間內在不導致旅游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退化的前提下,該地域所能容納的旅游活動量。旅游生態容量是鄉村旅游容量系統最為重要的指標,它是決定木桶裝水多少的那個關鍵性的木板,是旅游容量系統的紅線。上述四個鄉村各有其依托的生態旅游資源,郝堂村和琵琶山村為荷花,文新茶村是信陽毛尖茶,睡仙橋村緊挨南灣湖,風景秀美,水域資源是南灣湖的優質組成部分,是信陽市民飲用水來源,其突出生態旅游資源是水資源,這四個鄉村所依賴的生態旅游資源均有其獨特的特點,也有其各自的旅游生態容量。以草地為例,生態學家的研究表明,草地上的植物在短時間內經受1,000次踐踏之后損壞量約50%,以此數據類推文新茶村的茶旅游資源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除旅游活動對生態旅游資源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損害之外,另有因管理不到位、設施不合理以及游客素質等主觀因素所產生的生態破壞,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威脅,同時影響游客的滿意度。以睡仙橋村為例,其依托的水資源若因管理不當或是游客素質等方面原因,影響了水質,對當地損失是巨大的,因而其生態脆弱性要遠高于其他三個村莊。
綜上,鄉村旅游容量系統是一個很龐大的指標體系,然而因區域性差異,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容量系統的重要指標和要素也不同。豫南鄉村旅游容量系統最為核心的要素包括旅游設施容量、旅游經濟容量和旅游生態容量等,從目前的發展狀況與發展勢頭來看,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快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如飲食、住宿的進程,關注鄉村旅游發展所依托的美麗生態環境,在滿足當地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在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的作用,獲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
[1]鄒統釬.鄉村旅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4.
[2]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14.1.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0.
[4]趙冉悅,郭寧寧,趙志敏.旅游環境容量在景區旅游規劃中的應用——以南陽武侯祠為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1.
[5]章江琴,王金超,楊利民.基于浙江上虞市鄉村生態旅游環境容量[J].北京農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