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剛
[提要] 江蘇地域文化可傳統地劃分為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基于旅游開發又可劃分為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蘇東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表達途徑有保護并修復鄉村村落,營造農耕文化氛圍,展現鄉村精神文化,開發鄉村體驗性旅游產品,等等。
關鍵詞:地域文化;鄉村旅游;江蘇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基于地域文化的江蘇旅游風情小鎮培育策略研究”(2018SJA1835)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13日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內獨具特色且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該區域傳統民俗、生態架構、生活習慣、人文理念等元素的文明表現。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因而附有該地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區域范圍可廣可窄,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重并存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而且有可能不斷發展與變化,但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地域性文化鐫刻于當地居民的意識形態中,它因地域內特有的文化背景而豐富獨特,具有傳承性,如果將各類地域文化的精華融入鄉村旅游產品設計中,必將增強二者的表現力。
(一)水文化。江蘇地域內水網密集,河川交織,水面占全省總面積的18%,比重在全國最高。水文化滲透于江蘇文化各領域,貫穿于江蘇歷史全過程。
1、運河文化。京杭大運河在江蘇乃至中華大地歷史上起著交流、融合、開放的作用,深刻影響著江蘇發展進程。千百年來江蘇人利用這條水上通道頻繁交往,互通有無。運河文化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汲取了大運河水道兩岸的人類優秀物質與文化成果,兼收并蓄,增強了生機和活力。
2、湖泊文化。江蘇境內湖泊眾多,江南的太湖俊秀美倫,湖面煙波浩瀚,周邊峰巒起伏,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蘇北平原中部的洪澤湖,萬頃碧波,雄姿遼闊,其旖旎的風光與太湖交相輝映。各個名湖風姿萬千,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更增強了江蘇湖泊的文化魅力。
3、江海文化。江蘇鄰黃海,長江自西向東穿越江蘇后,入黃海與東海,這便交融并孕育出了江蘇特有的江海文化。長江自雪山而來,最終馳騁入海,被譽為中華傳統文明的象征,它帶來了大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發展,滋潤著江蘇沿江八座富庶的城市,并使江海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二)平原文化。江蘇地處長江三角洲流域,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占據江蘇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包括江淮平原、黃淮平原、東部濱海平原和蘇南平原等四個平原。江蘇的平原文化是一個完善的平原文化體系,它凝結并深深地扎根在江蘇大地。寧和安靜的平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教化,造就了江蘇人追求智慧、崇尚科學的理想信念。作為中國近代實業發源地的江蘇,平原文化更是有著自強不息的理念。無論是歷史抑或當今,勇于爭先、追求卓越、爭抓實干始終是江蘇人的優良傳統。
(三)山文化。江蘇的低山丘陵約占全省面積的14%,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西南有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和老山山脈,北部有云臺山脈,海拔625米,為全省最高峰。省會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其山與水歷來是古人懷古抒情之地,諸葛亮就曾感慨南京“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江蘇境內的山水之勝,培育了江蘇地域文化既仁又智的特性,既有因水而生的聰玲,又有緣山而生的厚道。
較傳統的劃分方式而言,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大發展,江蘇的地域文化還可以分為金陵文化、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蘇東海洋文化,其地理分布如圖1所示,各地的文化沒有嚴格的地理界限,具有一定的多重性。(圖1)
(一)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以寧鎮山脈為地理中心,主要集中于南京和鎮江地區,江淮話為主要語言。同時,興盛于六朝的南京和鎮江,它們的發展歷程也有很多相同之處,三國東吳就是先定都于鎮江,后定都于南京,使這兩座城市在歷史上就有著不解之緣。古都的宮廷文化和市井文化融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發展,造就了其大氣委婉的文化特色。另外,這兩座城市都具有山水城林的共性地理特征,城市建設與山水實景的有機融合,營造出了特有的城市和園林風貌。從建筑景觀特色看,金陵文化區域的民居由于受到鄰近地區徽派建筑和江南吳地建筑的影響,既具有南方建筑的溫婉秀麗,又增添了北方建筑的雄渾硬朗,頗具有大局氣勢。
(二)吳文化。吳文化以春秋時期建都姑蘇(蘇州)的吳國為基本形態,現今以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為中心區域,以多個分支的吳語為唯一地方語言。由于太湖平原在漫長歲月中不斷自然變遷,加上當地農業灌溉修渠,使得吳文化區河道縱橫,密如蛛網,形成了以水網為主要交通體系的獨特水鄉環境。吳文化區的水網被百姓用作貨物運輸和日常交通的通道,船只就是該區域古代乃至現代商業生產、生活服務、交通運輸和休閑旅游的重要工具。古代商業繁盛時期,為了商品交易的需要,吳文化區的很多城鎮都以河港交匯點為中心,街井沿河道排列,構成河街平行的城鎮布局,豐富的水資源為吳文化區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三)淮揚文化。淮揚文化是以被譽為“淮左名都”的揚州、淮安和泰州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其因隋唐運河的開通而興起,因明清時期的鹽業運通而繁榮。鹽商文化的城市特征深深地鐫刻在該文化區的城市建筑、河道街巷和園林景觀之中。揚州的歷史風貌至今保存得仍較為完好,老城區街巷縱橫,八面通達,老街巷的特征是平直而方整。從城市建筑特征來看,淮揚地區至今尚存的大批會館建筑也顯露著曾經有過的市井繁華。當年物品集聚、客商云集,建有數量眾多的各類大小鹽商會館。某些會館以規整嚴謹的院落式為組群布局,體量宏大,堪比市鎮。繁華持久的鹽商經濟、歷久不息的運河漕運和相得益彰的地理環境使淮揚文化不斷傳承。
(四)楚漢文化。江蘇的楚漢文化以徐州、宿遷為中心地帶,向外輻射。該文化區處在江蘇的最北端,呈現出粗獷雄壯的楚風漢韻。徐州古稱彭城,是蘇北最大的城市,在淮海地區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京杭大運河貫穿徐州南北。楚漢文化區的另一個城市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駱馬湖和洪澤湖勾畫出了特有的蘇北水鄉景觀,古黃河和大運河兩河穿城而過,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的城市文明交相輝映,因此開闊坦蕩則是楚漢文化的又一特征。京杭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的窯灣,是一座歷史古鎮,這里曾一度市井繁華,是蘇北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這里雖已是古鎮旅游景區,但也可以想象當年繁榮的景象。
(五)蘇東海洋文化。江蘇有著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線,沿海的南通、鹽城和連云港是江蘇蘇東海洋文化區的中心城市。蘇東海洋文化區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和海鹽基地,使這一地區成為了中華海洋文明崛起的重要區域。沿海地區密集的水網、海岸線的變遷以及海潮風浪的侵襲都深刻影響著沿海區域文化的形成和積淀。該文化區為江海交匯之地,頻繁的南來北往造就了該地區開放多元的思想觀念,孕育了蘇東海洋文化鮮明的進取精神與開拓理念。這其中,海鹽文化是該區域的文化之源。鹽城至今仍然留存著眾多海鹽生產歷史的文化積淀,當年安豐古鎮以煎鹽為業,形成了鹽業發達,商業興旺的七里古街。
(一)根據地域文化保護并修復傳統的鄉村村落。傳統的鄉村村落形態以整體的風貌體現了其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各地農村的村落形態、地理布局以及建筑風格構成的鄉村旅游景觀意象,通常具有文化性、獨特性和傳統性,這也是區別于其他地域鄉村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未被重視的傳統鄉村村落正在消亡。在當今的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根據當地文化背景所體現的建筑布局風格,維護并修繕相關鄉村建筑,包括古樸的鄉村民居、氣派的鄉村宗祠、簡易的鄉村集市等,呈現較為完整的鄉村村落形態。另外,鄉村村落的文化性,還體現在當地居民的人文生活中,因此村落中有村民居住和生活,才能體現當地文化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傳承性。
(二)借助地域文化營造濃厚的鄉村農耕文化氛圍。農耕文化是當地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娛樂為中心。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培育了農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鄉村管理制度,這與當今社會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包含農耕文化元素,傳統的鄉村農耕文化與現代都市的科技文化有著較大的反差,這種反差越明顯、越新奇,就越會吸引城市旅游者前來鄉村觀光旅游。農耕文化氛圍的營造可以根據地域文化特點,把當地特有的農耕生活中的典型畫面生動再現,例如鹽田、麥場、水車、推磨等單元素場景,又如牛背橫笛、斗雞、古戲臺、農田采摘等多元素文化場景。
(三)利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體現鄉土氣息和地域文化。鄉村旅游在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各方面成效突出,但旅游業態大同小異,這在短時間內很難有較大變革,因此可以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較多設計和開發。在目前大多數鄉村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鄉土氣息元素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增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和重游率。鄉村旅游的餐飲和住宿設施建設不能一味追求高星級,應與當地的風俗民情、人文生活、鄉土元素和地域文化特征相結合,在保證安全、舒適、衛生的前提下,突出新奇、野趣、鄉土、文化、原生態等要素。另外,鄉村旅游地的街巷、景區標識、紀念品設計、工作人員服飾、衛生間裝飾等都應具有鄉村的氣息和文化的韻味。
(四)依據地域文化特征展現多姿多彩的鄉村精神文化。鄉村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鄉村節慶文化、鄉村家庭文化和鄉村藝術文化等,具有豐富的內涵。鄉村精神文化的展示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它滿足了游客心理較高的層次旅游需求,已成為多地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各地農村在長期的農耕勞作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在鄉村旅游產品設計中,依據地域文化特征,各類民歌說唱、農事歌謠、情歌對歌、當地戲曲以及口頭傳承作品,這些體現美好鄉村精神文化的藝術形式都能展現給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例如江蘇吳文化區的錫劇和昆曲、淮揚文化區的揚劇和淮劇、楚漢文化區的梆子和柳琴戲,都可以通過現場表演的形式展示在當地鄉村旅游產品中。
(五)運用地域文化開發鄉村體驗性旅游產品。旅游者在地理區域的變更中,通過對與自身文化存在差異的異地文化的體驗,獲取審美和愉悅的精神文化享受。鄉村旅游的產品設計同樣應重在參與和體驗,到農村地區進行休閑度假的城市旅游者,從最初的自然體驗已經變革到現在的文化體驗為主。鄉村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可以運用地域文化特征,涉及鄉村文化素材的所有層次,如制作手工藝品、參與鄉村節慶活動、采摘果蔬產品、騎馬、采茶與制茶、劃船采蓮等。通過產品的體驗性設計可以將村民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傳統地域文化,以動態的形式讓旅游者切身體會,從而賦予鄉村旅游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
主要參考文獻:
[1]徐耀新.江蘇地域文化述論[J].藝術百家,2017.33(4).
[2]司馬周.兩個維度里看江蘇文化[N].新華日報,2016.5.10.
[3]張奇志.地域文化元素在鄉村旅游景觀表達中的運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