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志
[提要] 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快速發展,但依舊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本文在對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的前提下,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剖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機構;供求平衡;民間借貸;陜西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編號:YDQ2017-02);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17JK0857)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20日
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必須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下若想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進一步鞏固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根本性地位,加快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刻不容緩。建設商業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互相配合,資金供給充足、服務功能齊全、運行運作安全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于全面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對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行了重點研究,主要對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和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在對農村金融資金供求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就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完善提出了解決路徑。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整個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各類金融機構及其金融活動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主要是指縣域范圍內的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信用合作社、新型村鎮銀行、保險公司、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各類民間借貸組織所提供的商業性金融服務和政策性金融服務。
(一)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完善。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已逐步形成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各金融機構覆蓋面越來越廣,基本實現全覆蓋。截至2017年末,陜西省已經有6,924個銀行營業網點,其中縣域網點3,964個,占全部網點的57.25%;小額信貸公司273家,實收資本高達227億元,2017年累計發放貸款216億元,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二)涉農貸款發放穩步增長,但占比較小。截至2016年末,陜西省涉農貸款6,10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792億元,增長14.91%,較2010年末增加4,152億元,增長2.13倍。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1,326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514億元,增長了0.61倍;農戶貸款余額2,483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1,581億元,增長了1.86倍;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余額2,614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2,231億元,增長了7.88倍。2010~2016年陜西省各項貸款余額以及涉農貸款余額穩步增長,涉農貸款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16年涉農貸款占比為19.46%,2016年占比為26.12%,2016年較2010年增長近7個百分點,但涉農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總體較小。
(三)農村保險市場不斷完善。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保險業已逐漸成為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機構與保險公司相互合作,不斷推出各類風險機制類產品,并且建立了保險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以及農戶不能按時還貸的信用風險。保險產品主要采用“信貸+保險”的模式,如“安貸寶”、“銀保富”。“安貸寶”是2006年在陜西省農村地區全面推廣,截至2017年末,太平洋保險公司總計為陜西省269.2萬名貸款農戶提供了貸款保障,貸款投放高達1,817.1億元,并且替農戶返還貸款8,526.5萬元。“銀保富”模式于2009年在西安市長安區、咸陽市涇陽縣試點運行,截至2017年末,共計為農戶和農村企業承保10.58億元,拉動銀行貸款6,573萬元,有效保證了信用社的信貸資金。
(一)金融機構面向農村業務份額減少。由于商業性銀行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而農村地區的業務風險大,收益不高,導致其大大減少了向農村提供的金融業務數量。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其大部分資金已經轉向投往工商企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機構設置方面,中國農業銀行撤銷、合并市級和縣級以下的銀行機構,逐漸向城市地區拓展營業網點,造成農村地區網點大量減少;在管理體制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實行商業化經營體制,回收在農村地區的管理審批權;在資金運用方面,中國農業銀行不再將其主要資金投向農戶或鄉鎮企業信用度低的客戶,而是轉向城市大中企業等信用度高的客戶。種種跡象表明,農村地區的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對象已經發生偏移,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類似,其結果不僅造成了陜西農村資金的流失,而且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不斷減小。
(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長期以來,陜西省農村金融的發展都存在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那就是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嚴重滯后于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陜西省城市與農村地區存在二元經濟結構,由于城鄉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就會導致信貸資源在城鄉之間無法得到合理分配,農村信貸資金的供給不能有效滿足其需求。而且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金融體制作為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必然也由政府推動,但是政府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扶持的力度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建設。
(三)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緩慢。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以種植業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受天氣影響較大,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業經濟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金融風險巨大。但是,目前陜西省的農村保險市場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最為明顯的就是保險機構較少,無法給農戶和農村企業提供全面的保險服務。由于農村保險服務網點本身較少,涉及的服務范圍有限,供求結構嚴重失衡,再加上現有的農村的保險機構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保障體系,在業務開展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大,經營運作也沒有系統的規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農業生產活動中存在的各種風險無法得到科學評估和及時預防,嚴重影響了陜西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
(四)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陜西省農村地區金融中介環境比較差,信用擔保服務體系不健全,缺少能為農戶和鄉鎮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的擔保機構。據對鳳翔縣調查,目前該縣鄉鎮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只有1家,由于其規模太小、風險擔保能力差而沒有被金融機構認可,導致農戶和鄉鎮企業沒有合格的擔保單位為其進行擔保。再加上農業耕地所有權和宅基地所有權是歸集體所有,農戶自己只有經營權或使用權,不能用于出售或抵押,農戶在申請貸款時缺乏擔保產品向金融機構提供擔保,從而不利于金融機構向其發放抵押貸款,而且農民在金融交易活動中涉及到的抵押擔保相關業務,法律法規沒有系統的規定,這將會導致農村信貸業務無法健康穩定地發展。
(五)民間借貸發展不規范。民間借貸是正規信貸的必要補充,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部分民間融資需求,存在有其合理性。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農戶和鄉鎮企業就會通過向民間借貸機構貸款獲得自己所需資金。但是長期以來,民間的借貸行為缺少明確的法律條例進行規范,而且民間借貸機構缺少相關的運營制度,陜西省政府及監管部門沒有對那些處于地下經營狀態、利用高利貸非法牟取暴利的民間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管,造成了部分民間金融機構經營秩序混亂,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影響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
(一)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集金融與財政的優勢于一體,在整個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策性金融既是政府執行農業政策的工具,又有效補充了商業性、合作性金融的不足。所以,陜西省政府需一方面明確定位農村政策性金融,完善其內部管理機制,既不能把農村政策性銀行當作第二財政來源,隨意擴大其業務經營范圍,又不能準許其開展具有商業性的業務,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搶占市場、爭取客戶;另一方面也應當增設多種籌資渠道,優化其負債結構。如借鑒日本經驗,開發利用基金進行融資,通過向社會公眾發行債券進行籌資等,提高政策性銀行內部資金的流動性,進而提高其開展支農業務的資金供給能力,增加面向“三農”的經營項目,擴展支農業務范圍,使其能夠適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其政策性支農作用。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為客戶提供多樣的金融產品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是金融行業的服務準則。首先,陜西省應當按照總行《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積極完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在互聯網時代,農村金融服務也應結合農村實際,充分利用網絡數據,為農戶提供網上銀行、電子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等各類網絡化服務,使農民也能享受到網絡帶來的金融便利,同時也不能忽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增加ATM機、POS機等自助服務機器,使農民存取款不受時間限制,享受便利快捷的服務;其次,要創新支付結算工具,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的產業化,由此導致大額支付交易日益增多,可以通過在農村區域開展票據貼現、票據承兌、信用卡和信用證等服務,提高大額交易效率,進而實現農村金融的現代化。
(三)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從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農戶普遍對金融服務擁有較低的認知度,保險業在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農村區域進行的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極不穩定性,造成這類涉農信貸的風險較高,所以陜西省必須建立專門的農業保險機構辦理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等保險業務,以減小和分散涉農信貸的風險。首先,對保險公司提供的各項農業保險業務,給予適度的稅收政策優惠,鼓勵其繼續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分散農業經營風險及涉農貸款風險;其次,在金融全球一體化趨勢的推動下,金融的混業經營勢不可擋。因此,各類金融機構可以在縣域范圍內的營業網點積極拓展農村保險市場,發展農業保險業務,通過多元化的業務來化解和分散農業貸款風險,這樣不僅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增長,自身也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此外,政府也可以引導農戶和各農村合作機構成立農業保險合作社,形成以農業保險公司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保險體系。
(四)完善信貸管理機制。陜西省政府可通過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機制,緩解抵押擔保貸款難的壓力。根據農村當地的金融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土地、林地使用權等抵押方式和應收賬款、訂單存單等權利質押貸款模式。可通過建立農副產品訂單貸款管理制度,發展“農村企業+農戶”、“農村企業+中介機構+農戶”、“農村企業+專業市場+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解決農村企業和農戶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可以探索開展“農村企業+農戶+信用合作社+擔保機構”的“四位一體”貸款模式。創新發展信貸擔保方法,探索利用農地、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方式控制農業信貸風險。由此建設由政府引導,依據農村市場進行運作的農業擔保機構,提高其為滿足“三農”建設資金需求的信貸擔保能力。
(五)支持和規范民間借貸。民間借貸作為民間資本進行投資的一種方式,可以彌補正規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存在有其必要性,所以管理民間借貸不能只是取締打擊,而是應當加強管理,引導其走向正規化發展道路。陜西省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民間借貸機構規范從事資金借貸活動:一是制定完善的民間借貸法規制度,約束不合法的民間借貸行為,倒逼其走上合法的運營軌道,同時堅決打擊高利貸,以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二是對民間借貸市場加強監管,通過建立信息披露體制嚴格管理融資主體的融資行為,積極防范借貸風險;三是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范圍,政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刺激民營資本以多種方式投入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此外,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有助于改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供給不平衡的局面,降低民間借貸的融資需求,減小民間借貸風險。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振中.農村金融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2]徐沈.中國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
[3]林永根.對當前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有關問題的幾點思考[J].特區經濟,2014(6).
[4]李承津.白城市農村金融問題研究[D].延邊大學,2017.
[5]祝健.“功能”視角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08(22).
[6]高敬.城鎮一體化形勢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探析[J].黑河學刊,2017(3).
[7]宋曉薇.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村金融需求與體系設計研究[J].世界農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