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等
[提要] 隨著企業生態系統理論的發展,作為企業生態系統價值結構的價值網絡也備受關注。本文從物理學的萬有引力視角出發,在分析價值網絡成員企業間的共生關系基礎上,提出共生引力概念,并建立共生引力的計量模型。通過分析認為,影響共生引力的因素有三類:企業自身因素、企業間因素和網絡環境因素,它們分別表現為引力模型中的三種參數:貢獻能力、距離指標和引力常量。在此基礎上,對三種參數的主要決定因素作進一步的討論,得到共生引力和各個因素之間的數理關系,揭示了價值網絡中企業共生關系的形成動因和內在機理。
關鍵詞:價值網絡;萬有引力;模塊化;共生引力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9月10日
隨著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相互促進,以網絡經濟、知識經濟、數字經濟為主要形式的新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企業所面臨的產業環境和競爭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企業必須在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生產方式、治理機制等方面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產業結構。在此背景下,以智能化、系統化、生態化為基本特征的企業生態系統形成并深入發展,作為企業生態系統價值結構的價值網絡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價值網絡改變了傳統價值鏈單一的縱向結構,通過將價值鏈進行解構、優化和重組,進行價值鏈的水平連接,實現價值結構的網絡化。網絡化的價值組織形態實現了價值的縱向、橫向的同步創造與傳遞,大幅提高了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的效率。企業采取“歸核化”戰略,專注于自身核心能力要素基礎上的業務活動,實現組織模塊化、產品模塊化、功能模塊化和價值模塊化,這是價值網絡形成的基礎。眾多模塊化企業在共同的界面規則和制度安排下,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核心能力要素的低成本互補性組合,作為價值網絡中的一個網絡節點參與價值分工,并通過價值網絡的資源整合作用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價值網絡的產生深刻變革了分工結構,分工向著微觀層面發展,即分工持續細化。企業很難單獨滿足市場的碎片化需求,只有融入價值網絡參與網絡分工,才能實現價值創造。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核心能力要素,網絡成員在價值增值的某一環節或某個階段上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網絡對網絡中所有節點的價值進行整合,實現客戶的價值需求。價值網絡集中了模塊化企業的優勢資源,是核心能力要素的集合體,能夠產生強大的價值溢出和協同效應。
價值網絡不僅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方式,也對企業間的互動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精細化的網絡分工要求成員企業之間建立高度信賴的合作共生關系,原因在于成員企業的核心能力要素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和互補性。在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驅動下,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員流等在網絡節點之間緊密交互,價值活動進行系統化和生態化運轉,網絡成員之間形成深度合作、集體創新、共同創造、價值共享、風險共擔等機制。價值網絡改變了傳統的競爭格局,由原來的企業間競爭轉變為價值網絡之間的競爭,與此同時,成員企業的關系已從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共生。成員企業以網絡節點的形式參與顧客價值創造,建立了高度依賴性的同時也保持了相對獨立性,實現柔性化、精益化的生產方式。實質上,價值網絡是以合作共生關系為基礎的價值生態系統,是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價值模塊聯合體,通過資源聚集、模塊整合和價值集成,能產生比傳統意義上的合作機制更強的共生效應。
靈活的生產方式、穩定的企業關系、高效的治理機制形成了有利的網絡環境,使價值網絡產生了諸多內生優勢,由此帶來了持久強勁的網絡共生效應。強大的網絡共生效應是價值網絡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共生效應增強能促進價值網絡的穩定性。同時,價值網絡穩定性的強化也必然會提高共生效應,實現了共生效應提高——穩定性增強——共生效應提高的良性循環。因此,對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間共生關系的研究,不僅能夠深入剖析價值網絡形成的內在機理,而且可以直觀地揭示共生效應產生的原因。本文從物理學中萬有引力的視角出發,分析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間的共生關系,提出了共生引力的概念,并建立共生關系的引力模型,通過對模型以及各個參數的分析,刻畫了共生效應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數理關系,以期研究價值網絡共生關系的穩定性。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從微觀粒子到天體星球所有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兩個物體之間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反比,與兩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引力公式為:F=G 。其中,m1和m2分別是兩個物體的質量;r是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G是萬有引力常量。萬有引力定律反映了空間中的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物質質量越大,彼此之間的引力越大;距離越小,引力越大。事實上,價值網絡中網絡成員之間也存在類似于萬有引力定律所描述的規律。企業以模塊化為基礎,對自身的能力資源和業務活動進行拆分、組合,將自身塑造成為以核心能力要素為基礎的高度專業化價值模塊,通過與其他具有互補的核心能力要素的模塊企業進行能力要素的強強聯合,在共同的界面規則和治理框架下,進行價值傳遞和創造活動。在模塊化背景下,單個企業要想實現價值創造必須融入價值網絡參與網絡分工,同時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資源、信息、知識、技術的互補和共享,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加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互補合作,形成高度信任與依賴的共生關系。
網絡成員這種基于資源互補合作、價值成果共享的共生模式,表現為相互吸引的企業間關系,這與空間中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規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于是,用引力來描述價值網絡中企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是合理的,可以將這種存在于價值網絡中企業間相互作用的力量定義為共生引力。共生引力的大小反映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大小,即彼此間的依賴程度。通過對萬有引力定律進行適當的改造,構建共生引力模型:
Fij=K (1)
其中,Fij表示成員企業i和j之間的共生引力;mi表示企業i的貢獻能力,體現了企業i在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上的能力,其大小由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要素所決定;d表示兩個企業間的距離,包含著各種影響兩個企業之間互動關系的因素;?姿反映了距離的影響力;K為共生引力常量,其大小由兩個企業所處價值網絡的網絡環境因素決定,這與物理學中萬有引力公式中的引力常量不同,萬有引力常量與物體所處的環境無關。該模型反映了任意兩個成員企業間的共生引力與企業的貢獻能力呈正相關關系,與共生引力常量呈正相關關系,而與企業間距離呈現負相關關系。
通過對價值網絡共生引力模型的構建,以及對模型整體結構的分析,共生引力模型反映了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間的相互作用由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企業自身因素、企業間因素和網絡環境因素,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在模型中分別表現為企業貢獻能力、距離和引力常量三個參數。為了深入揭示價值網絡共生關系的本質以及各因素的影響機制,需要對共生引力模型的三類參數作進一步的分析。
(一)貢獻能力——企業自身因素的決定。在模塊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單個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價值網絡成員企業借助價值網絡及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來彌補自身不足,通過內外部資源的優勢互補,提高核心能力以實現價值增值與創造。成員企業是通過整合自身擁有的獨特且難以仿制的異質性資源和能力實現模塊化,一方面企業吸收其他企業的資源加強自身核心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企業將非核心資源和業務移除以提高“歸核化”程度。企業加強自身的非核心資源和能力在價值網絡中的互動,在價值網絡資源整合機制的作用下,企業專注于提高自身核心優勢,以自身核心能力參與網絡分工。企業以網絡節點形式參與價值創造與傳遞,節點企業所能創造的價值大小體現了該企業的貢獻能力。企業的貢獻能力由企業的自身因素決定,主要包括企業“歸核化”水平、資源異質性程度、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學習能力、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的資源位勢等。
于是,企業的貢獻能力可以表示為這些因素的函數:
m=f(R,G,A) (2)
其中,R表示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的資源位勢,包括企業核心能力要素的異質性程度、企業對資源的獲取和整合能力、企業所擁有資源的數量及質量等;G表示企業的“歸核化”水平,其大小可以由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個數與全部能力個數的比值表示;A表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知識學習能力、資金運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能力因素。
企業的貢獻能力與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的資源位勢呈正相關關系,如果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的資源位勢越高,企業在資源獲取和整合、核心能力提升等方面就具有越強的競爭優勢,那么企業創造的價值越大,從而企業的貢獻能力越強,于是有 >0。同理,也可以得到 >0和 >0。在模型(1)中,共生引力與企業貢獻能力是正相關關系,即 >0,所以 · = >0。同樣,有 >0和 >0。由此可見,企業間的共生引力受到企業資源位勢、企業“歸核化”水平和企業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資源位勢、“歸核化”水平和企業自身能力等因素越強,企業對價值網絡和其他節點的貢獻能力越強,共生引力就越大。
(二)距離指標——企業間互動因素的決定。作為一個以眾多互補性核心能力模塊動態組合為基礎的價值共贏系統,價值網絡通過對價值生產環節的深度分工,加強企業間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聯系,提高資源的有效組合和充分利用。價值網絡對資源整合的作用使資源的利用程度超過了企業單獨生產時資源利用的極限,系統創造的整體價值遠遠大于各企業單獨創造的價值總和。各節點企業在能力、資源、知識等方面相互協調合作,通過系統的匹配與整合實現聯合創造價值,擴大了價值創造的邊界,創造出了更多的生產者剩余。網絡成員之間在價值驅動下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機制,降低了由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導致的交易成本,節點之間密切的交互也有效避免了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各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和資源的高度互補性,使得價值網絡不是通過產權或契約建立的,而是在價值增值的引導下企業自發形成的強強聯合。于是,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間表現出較高的互動水平,體現了企業間有著較小的企業間距離。所以,企業間的距離是企業間互動因素的函數:
d=f(T,I,C,Y) (3)
其中,T表示企業間的信任程度;I表示企業間實物、知識、信息、資金和人員的流動效率;C表示企業間的交易成本;Y表示企業之間核心能力要素的互補性,體現了企業間的依賴程度。
價值網絡中,通過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和共同創造,網絡成員之間建立了高度信賴的合作共生關系,提高了企業間的信任程度和資源流動效率,提升了核心能力要素的互補性,降低了企業間的交易成本。這些因素的不斷改善,有效拉近了成員企業間的距離。于是, <0, <0, >0和 <0,由于共生引力與距離呈負相關關系,即 <0,所以可以得到 >0, >0, <0和 >0。因此,各種主體和資源在企業之間緊密聯系和交流,提高了企業間的互動水平,從而提高了彼此之間的共生引力。
(三)引力常量——網絡環境因素的決定。價值網絡是由模塊化企業所形成的生產性的價值共生系統,是以核心能力和資源為基礎的業務組合和要素組合。價值網絡的形成改變了企業的外部環境,網絡環境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相比市場環境,網絡環境為企業創造了更強的外部性,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益和資源的利用水平,有效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降低了由環境和資源導致的阻滯作用。網絡環境兼具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的比較優勢,是一個高效、穩定、有序的價值網絡內部市場環境,它是成員企業直接的外部環境。網絡環境主要包含兩方面因素:一是網絡的制度安排,包括標準的界面聯系規則、高效的價值集成機制和嚴格的網絡監督制度;二是價值網絡的競爭優勢,表現為價值網絡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防御與化解能力、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擴張能力。
網絡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合作共生關系,各節點企業處于對等的地位,以價值增值和價值創造為導向,通過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相互滲透,形成了靈活、穩定的網絡組織結構。全體成員共同設計和制定網絡的規則制度,并依據網絡內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對規則制度進行修正和完善,不斷優化網絡的制度安排。與此同時,價值網絡獨特的價值創造機制使得價值網絡產生了很強的凝聚力,形成了強有力的風險防御能力。成員企業靈活的生產模式和精簡的組織結構,也提高了價值網絡化解風險的能力。價值網絡通過深度分工、協調合作、資源整合、集體創新、共同創造、價值共享、風險共擔等機制,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市場擴張能力。
模型(1)中的共生引力常量由網絡環境因素決定,于是共生引力常量的函數為:
K=f(S,P) (4)
其中,S表示價值網絡的制度安排,由網絡規則制度的完善程度決定;P表示價值網絡的競爭優勢。價值網絡制度的優化、網絡競爭優勢的提升,能夠有效改善網絡環境,即 >0和 >0。根據模型(1)中的 >0,于是有 >0和 >0,表明了網絡環境因素的改善能夠提高成員企業間的共生引力。
通過共生引力模型的構建,本文對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間的共生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描述,分析認為模塊化企業自身的資源能力因素、企業間的關系因素、網絡環境因素是影響共生關系的三種主要因素,這三種因素決定了引力模型中的三類參數:貢獻能力、距離、引力常量。通過數理分析,得到如下結論:(1)以企業“歸核化”水平、企業資源位勢、企業所擁有的能力等為主要構成的企業自身因素,與企業間共生引力表現出正相關關系,即企業自身的資源要素能力越強,企業對價值創造和傳遞的貢獻越大,使得企業間的共生關系強化,共生引力越大;(2)成員企業間信任程度的提升、各種資源和主體流動效率的提高、企業間交易成本的降低、核心能力要素互補性的加強,能夠有效減小企業間的距離,從而增強了企業間的共生引力;(3)網絡環境的質量由網絡制度規則的完善水平和網絡競爭優勢的高低決定,制度安排越完善、網絡競爭優勢越強,網絡環境的質量越高,使得共生引力越大,體現了共生引力與網絡制度水平和網絡競爭優勢呈正相關關系。各類因素引起的共生引力的提高,加強了網絡成員之間的協作,不僅增強了網絡結構的穩定性,而且提高了系統的共生效應。
本文的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對于距離影響力參數所包含的意義未作進一步討論;另外,模型中三種參數的影響因素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內在聯系,對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值得做深入的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田躍新.企業生態系統研究:基于組織結構視角[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7.
[2]汪婷婷,康蓉.新經濟時代企業價值網絡競爭優勢形成機制及鎖定效應研究[J].管理學刊,2016.29(3).
[3]張春生,嚴廣樂.基于價值流優化的項目組合網絡引力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6.46(3).
[4]周琴.基于萬有引力視角的產業集群效應研究[J].價值工程,2010.29(2).
[5]劉明宇,芮明杰.價值網絡重構、分工演進與產業結構優化[J].中國工業經濟,2012(5).
[6]許其彬,王耀德.商業生態系統與價值生態系統的比較與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8(4).
[7]馬光秋.專業化分工、企業網絡與模塊化生產[J].貴州社會科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