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峰
[提要] 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文從發展現狀分析入手,探索發展思路及發展重點,并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化;產業園;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資助基金:甘肅省社科聯立項項目:“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新的征程中譜寫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新篇章”(甘社科聯[2018]15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7月3日
“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27.71萬畝,封山育林31.3萬畝,森林撫育87.6萬畝,森林面積累計達到1,117.6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48%,森林蓄積量達到2,394.55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832.4平方公里,2014~2015年完成苗林結合培育220.17萬畝。綠色和諧家園建設栽植喬灌花376.82萬株、綠籬11.79萬米、草坪24.03萬平方米,圍莊植樹1,359.22萬株,綠化29.46萬畝。完成植樹4,452.31萬株,栽植公路行道樹6,416.5公里;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20萬噸,淘汰中小企業20余戶。組建了慶陽文化旅游投資集團,南梁紅色旅游景區、天富億生態民俗村已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50%以上的旅游飯店、景區采用了綠色能源,賓館客房一次性用品進一步減少。慶陽市政府制定了《慶陽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4-2020年)》,持續加強“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累計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5個、省級生態鄉鎮94個、省級生態村64個,自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一)傳承“一種”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全球已經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現代化建設目標有了更好的對接。該報告還明確地提出了“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事實上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明確地列入了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宏偉藍圖中,體現出了更宏大、更寬廣的執政情懷和治理視野。因此,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師法自然,傳承華夏生態文明,建成生態產業園、生態文化園和生態文明園。一是傳承文明生產方式: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依靠高科技手段傳承傳統的農業文明轉向現代的農業文明,傳承傳統的農業文明轉向現代工業文明,傳承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二是傳承文明休閑方式: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培訓、教育和生態道德培養,轉變生態文明意識,由目前打麻將、斗地主、挖坑、喝酒、賭博等不健康的低俗娛樂方式轉向健康向上、高雅智慧的現代休閑娛樂方式。
(二)構建“兩型”田園。從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土地資源,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民俗生態文化的角度,推動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建成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生態田園。
(三)實現“三生”共贏。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要求,科學劃分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的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依托生態資本,積累生產資本,提升生活資本,正確處理好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保護與建設的互補聯動關系,實現“三生”空間協調發展與互補共贏。
(四)追求“四化”同步。建設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突出生態化、民俗化、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四化”同步,既要通過生態建設保護好真山、真水、真空氣和真環境,又要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綠色GDP的最大化,還要通過發展生態文化提升園區建設的文化品位和生態文明水平,并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融合起來。
(五)達到“五類”和諧。以人地關系為根本,以保護黃土高原的山水生態環境為切入點,以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為主基調,因地制宜,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充分體現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區建成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居的和諧,天與地的和諧,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
(一)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列入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大項目,納入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區“一區五園”的建設格局中。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需要重大項目來支撐,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更需要重大項目來支撐。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列入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大建設項目,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項目帶動、人才支撐和資金保障等方式,努力把慶陽獨特的民俗文化,農耕生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培育生態文化產業鏈建設文化強市。在放寬市場準入、優先提供用地、實行稅費優惠、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在總體布局中,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納入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建設的總體格局中,與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園、慶城周祖農耕文化產業園、華池南梁紅色文化產業園、正寧中華黃帝文化產業園一道共同形成“一區五園”的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成為支撐全市弘揚民俗文化、建設文化強市的主要支撐。
(二)創新體制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推動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建設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相對充足的資金保障。采取招商引資的模式,吸引國內外生態文化方面的大企業、大財團與本地企業合作投資建設,既能解決資金缺口,又能保障園區建設更接地氣,實行外來和尚與本地和尚共同念經的做法,借鑒成熟資本市場運作方式。探索發起設立民俗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資機制。按照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要求,地方政府從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對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的扶持力度,在稅費方面給予扶持,經營性產業開發用地按成本價供給,地方征收的所有稅收和城市規費全部免除。
(三)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的集雨洪及污水處理工程納入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專門立項并給予適當資金投入。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需采用集雨洪工程技術建設一座庫容在50~100萬立方米的寬淺式湖,充分利用西峰區世紀大道城市道路雨洪集蓄等水資源,作為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灌溉用水和景觀用水。將此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納入水務部門非常規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專門立項并給予適當的資金投入。
(四)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納入慶陽市及西峰區“十三五”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發展重大項目。圍繞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園的建設,爭取將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納入慶陽市及西峰區“十三五”高效生態農業和民俗生態旅游發展的重大項目在用地、財稅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一)推進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依法推行土地換股權、農民轉股民的土地流轉模式
1、推進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按照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全面完成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選址范圍內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堅持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試點基礎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標準,嚴格禁止一戶多宅。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選址范圍內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通過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2、鼓勵農民在自愿的原則下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者將農民的土地租用過來,參與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開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入股農民除了獲取土地經營的分紅收入外,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獲得工資收入。同時,配合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從事一系列多種經營服務,比如集中運輸公司、養殖公司、農機具公司、集中菜園公司、農副產品加工公司等。
(二)嘗試推行以自助城鎮化為主導的新農村生態社區建設模式,確保耕地占補平衡。為了確保在建設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過程中堅守耕地紅線,不占一分基本農田。在建投過程中,可采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宅基地置換和集中建設新型生態社區的方式,將散布在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的農民宅基地集中置換到安置區,把騰退出來的宅基地復墾成為耕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在采取宅基地轉換方式建設新型生態社區的過程中,按照“尊重農民意愿,和諧穩定第一”的原則,走一條“以農民為主導,自我決策、自己評估、自主拆遷、自愿集資、自治管理”的置換新路和新農村生態社區建設模式,同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四統一原則進行整體遷建,充分尊重民意,讓農民自己做決策;充分發揚民主,讓農民自己評估拆遷;充分匯聚民資,讓農民自己建設;充分保障民利,讓農民自己得實惠。
(三)將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納入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的生態主會場。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不僅是華夏文明傳承的平臺,也是探索農耕文化傳承、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與陜甘寧川毗鄰地區經貿發展的平臺。通過多年的舉辦,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已經在全國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探索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做出巨大貢獻。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中不可缺少更綠色、更生態、更民俗、更接地氣的生態文化產業,也是慶陽唯一一個計劃建設的生態農業樂園。建議借一年一度的中國(慶陽)文化節慶活動,將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辦成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的生態主會場,辦好一年一度的生態農業活動,為慶陽生態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四)優先保護好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原則,嚴格劃出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的生態保護空間進行精心保育,在保育的前提下,結合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生態旅游度假基地的建設,有限度地有序開發,使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積累更多的生態資本和生態財富,進而為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讓慶陽市民體驗到原汁、原味、原生態的真山、真水、真環境,為慶陽居民留下現代生態文明空間。
(五)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的內外部市場。積極采取一切新聞媒體和網絡宣傳手段,采用宣傳信息、交流和推介的各種辦法,調動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媒介,把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園特色文化和富民產業“打”出去,宣傳出去和推廣出去,提高慶陽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使慶陽生態文化產業國走出陜甘寧地區,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