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媛
[提要] 我國經濟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稅收也在改革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我國,公民納稅人意識薄弱,對稅收帶有被動接受性,對稅收征管工作帶有抵觸心理,對稅收收入的使用持漠視態度,很難真正融入改革浪潮中去。因而,要提升納稅遵從度必須樹立全民的納稅人意識,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去主動積極地參與稅收管理全過程,充分享受改革紅利。
關鍵詞:納稅人意識;納稅遵從度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23日
(一)納稅遵從度含義及分類。納稅遵從度的分類是指按照不同的標準對納稅遵從進行劃分的結果。按遵從與否劃分為納稅遵從與不遵從,納稅遵從是指納稅人愿意且能夠按照稅收制度的規定及時履行自己的納稅義務;納稅不遵從的行為包括不及時申報納稅、偷稅漏稅、騙稅抗稅等。
按遵從的約束力劃分為軟性遵從與硬性遵從,相應的納稅遵從有軟性納稅遵從和硬性納稅遵從,軟性納稅遵從是指納稅人在道德約束下選擇的遵從,硬性納稅遵從是納稅人因為憲法、稅法的強制規定下選擇的遵從。
按納稅人是否自愿遵從可分為主動遵從與被動遵從,主動遵從是指納稅人具有較強的納稅意識,明白納稅是自己的一項義務,使命感較強的一種遵從,被動遵從是指納稅人在輿論壓力或是國家強制力的約束下、權衡各方利益不得不服從的一種遵從。
此外,按納稅人遵從的稅法的對象分類有流轉稅納稅遵從、所得稅納稅遵從、行為目的稅納稅遵從等。按照遵從程度可分為絕對性納稅遵從和相對性納稅遵從,絕對納稅遵從是指納稅人無條件的全部履行自己的納稅義務,不受外界的影響完全遵從;相對納稅遵從是指相比不遵從的納稅人,選擇履行部分義務的納稅人的不完全遵從。
(二)納稅人意識區別于納稅意識。納稅人意識是指公民根據法律法規自覺申報繳納稅款并認真監督收入流向,積極參與稅收管理活動全過程的心理行為意識。而納稅意識僅僅是指遵守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這項規定。提升納稅人意識,增強公民權利意識,營造良好的稅收文化氛圍,滿足公民的情感和尊重需求,進而提升納稅遵從度,實現財政收入目標,以發揮財政作用,更好地實現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特征。
這幾年,稅制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營改增”大改革的完成,個人所得稅改革和房產稅推行存在的爭議,使稅制改革舉步維艱,“稅負”計量口徑存在的差異與不準確性,民眾對稅收制度理解和納稅人的意識認識不充分,盲目地認同“死亡稅負”理論等等,這些歸根到底是公民納稅人意識淡薄帶來的對稅收認識不足。
(一)歷史傳統因素。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帶來一方面“官民”等級思想濃厚,在稅收征納關系中,納稅人作為“民”處于被領導被管理地位,被動性強,在公民意識里納稅是一項被動的不得不為的任務,作為“官”的稅收管理人員則占主動地位。尤其在中小城市,這種差別等級,讓納稅人在完成自己義務之后,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很少主動參與稅收活動的其他管理,缺乏權利意識,無法形成對政府行為的良性監督。封建社會的“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在社會意識領域有很深的烙印,一直成為稅收的代名詞,形成老百姓對稅收的反感情緒和恐懼心理。
(二)稅收自由裁量權主觀上給公民帶來稅收隨意性的錯覺?!抖愂仗幜P法》給了地方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罰款數額多為范圍,情節嚴重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等等。在新出臺的《稅務行政處罰裁量權行使規則》的適用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給予行政處罰,當事人首次違反且情節輕微,并在稅務機關發現前主動改正的或者在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的期限內改正的,不予行政處罰。這一規定中的情節輕微和限期改正沒有做出具體的要求,易滋生公務員尋租現象,出現“關系稅”。行政裁量權的自由行使會使法律意識淡薄的納稅人產生國家設置的征稅行為是很隨意的,缺乏權威性,進而不嚴格履行納稅義務,降低納稅遵從度。
(三)稅收管理工作與稅收機構設置的不匹配,帶來稅收征管工作的效率低下。稅收管理工作主要可分為稅收法制管理、稅收業務管理、稅收行政管理,稅收法制管理中主要是立法、執法、司法管理,而稅收業務管理有稅收計劃管理、征收管理、票證管理、會計管理、統計管理和稅收服務等,稅收行政管理主要是稅務機構和稅務人員管理。在稅收管理中業務管理較為繁瑣龐大,而稅務系統的設置,從國家一級國家稅務總局到省級市級稅務機關多是管理機構,到區縣一級才為征收機構,決策機構多,真正與納稅人接觸服務的人員少,而基礎業務工作繁重,加上政策的變動需要更細致的服務,基層人數有限,服務不到位,權利得不到較好地保護,基層工作人員更多是在履行上傳下達的任務,公民失去對政府稅收工作的好感,權利意識得不到強化,影響稅收遵從。
(四)稅收收支透明度低。一是財政收支的不透明,尤其稅款的如何使用沒有很明確地披露給納稅人帶來不安;二是稅收的無償性,使納稅人易從字面上認識到稅收沒有任何好處,無法深層聯系到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都與稅收息息相關;三是反腐力度的加強,官員貪污腐敗數額巨大,公民開始產生了繳納的稅款都被腐敗分子裝入自己口袋的懷疑,進一步加深了對政府的不信任,對稅收征管工作的抵觸。
(五)納稅人自身主觀因素。首先,納稅人所處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指輿論通過利用納稅人的從眾心理對納稅人是否遵從產生影響,如果納稅人普遍認為政府對稅款的分配使用比較合理,對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比較到位,那么這個環境下的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水平就比較高;相反,如果納稅人認為政府對公共產品的提供不合理,自己得到的社會福利受到損失,那么受這影響的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水平就比較低。其次,納稅人所受的教育的影響。這里所指的納稅人所受的教育分為一般教育和納稅遵從教育,就一般教育而言,納稅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自我認知以及對社會認知的能力就越強,對于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的關注以及理解能力就會相對比較強。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了良好公共服務后,納稅人回饋社會,履行義務的意識會增強,這樣,納稅遵從度的水平并隨之提高。最后,從納稅遵從教育來看,納稅遵從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增強納稅人普遍對做納稅遵從者的認同感,從而減少直至消除納稅遵從者從不遵從者那里獲得的不平衡感。
綜上,稅收征納體系,環環相扣,從稅收征管制度的規定上缺乏權威性和行政機構的設置上的臃腫,帶來稅收工作人員稅收工作的無效率性,且在稅收管理工作中納稅人得不到尊重,他們的心理預期影響進一步稅收工作的進行,做一名光榮的納稅人的人生價值得不到內心的認可,體會不到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和成就感,納稅人意識無法形成,因而無法融入國家的大建設中。
我國的納稅遵從水平在逐步提高,但總體來看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同時也是我國行政工作難的折射。我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做出制度政策調整,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以提高納稅遵從度。
(一)稅收收支和納稅人權利義務透明公開,提高納稅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可度。結合財政部門對稅收收入和支出,做到公開透明,積極引導公民關注自己作為納稅人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和奉獻的力量,提升作為納稅人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在納稅服務大廳列明納稅人各項需要遵守的規定的同時,更要列明納稅人擁有的權力,例如稅收優惠政策、出口退稅范圍及稅率、稅收檢查的處理結果等信息,建立公正、透明的征納關系,權力意識要不斷灌輸給納稅人,保證納稅人能清楚自己的權利,使納稅人真正感受到稅收公平而自愿選擇提高遵從。
(二)簡化機構,完善納稅人監督機制,提高納稅人主人翁意識?;鶎庸ぷ骷氈路爆?,與納稅人接觸最為頻繁,基層干部不僅僅是完成基本的征收工作,而通過具體的一線工作去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推行全面的稅收執法責任制,明確細化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完善個人、部門的績效考核制度和日常檢查的強度,結合嚴格的問責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機制,提高納稅人的主人翁意識,參與稅收管理全過程,對稅收征管工作實施有效監督,杜絕因為部分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力濫用、對自由裁量權的不合理使用等侵犯到納稅人的權益等。
(三)威懾管理和道德教育相結合,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納稅人尊嚴。健全稅收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制度,完善納稅人的權力保障與救濟,使廣大公民能知曉納稅遵從會給他們帶來長遠穩定的利益。通過對納稅人未及時做好的納稅行為給予及時的提醒,對存在一般性的納稅風險的納稅人能及時進行分析,給納稅人足夠的尊重和自我糾錯的機會。另外,可以建立幫扶小組,進行上門走訪,給予企業辦稅人員及時的稅法宣傳,提供優質簡便的納稅咨詢服務,能及時地向納稅人講解最新政策,方便他們及時了解稅收政策,組織內部學習培訓,強化工作人員對稅收政策的理解,督促他們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及時掌握新政策,提高稅務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為納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納稅人尊嚴。
(四)強化媒體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納稅遵從意識。利用公共媒介進行稅法宣傳,弱化無償性,強化稅收給整個社會包括自身帶來的福利。借助新聞等媒介工具進行稅法普及和納稅人權力的宣傳,糾正群眾一直以來對稅收的片面認識,積極宣傳納稅遵從者的事跡,樹立納稅遵從的榜樣,營造積極自覺的納稅遵從的氛圍。
總之,納稅人的權利人意識主要是一種主觀思想,稅務機關工作人員良好的精神風貌、服務態度及工作能力,會在平時的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納稅人,所以從制度管理到稅收干部的風貌上改進工作,提升納稅人心理預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征納管理環境,把征納稅工作化被動為主動,逐漸由納稅意識轉為納稅人意識,充分享受經濟改革的紅利。
主要參考文獻:
[1]史蒂文.M.謝福林.稅收公平與民間正義(第1版)[M].楊海燕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12.
[2]唐學軍.關于納稅人需求的幾點認識[J].稅務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