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琴 張佳音
摘 要:自互聯網引入中國到現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互聯網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在高校校園環境建設、教師辦公教學、學生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日必網幾乎成了高校校園老師及學生的常態。與此同時,趁著網絡在高校的發展勢頭,開拓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是高校在新形勢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成育人使命,培養新時代合格大學生的新型開拓方向。分析探討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摸索在互聯網時代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及方法,為互聯網時代下進一步開展好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類被帶入了全新的網絡化時代。同時,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開拓,拓展了新型空間。高校肩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是人才匯集、知識交流、思想碰撞、學術前沿的大舞臺。大學生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儲備力量,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后續動力,是掌握先進科學知識的“智囊團”,他們所學習的科學知識,是他們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必備工具。然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綜合素養也是制約他們發揮自身價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校園環境和諧,社會繼續發展、永葆活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應對網絡時代脈搏的必然舉措。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3.0%,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例最高,達30.0%,10-19歲、20-29群體占比分別為19.6%、23.5%。?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民中高校學生占比很大,高校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度日趨加深,因此,高校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無不深深地打上互聯網的烙印。結合如今的實際,網絡的覆蓋面已經攬括四海,包羅古今,為學生提供各種廣闊的平臺,對于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取向、求知路徑、心理發展等方面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這個包羅萬象、極具變化的時代,合理運用互聯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是做好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二、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運轉的重要舉措。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各種網絡工具、新媒體平臺、數字設備圍繞在高校師生周圍,尤其以手機為主的新媒體,已經逐步呈現全覆蓋之勢。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正值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時期,同時也是他們思想道德塑造的關鍵時期。互聯網的深入,新媒體的普及,無不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考驗與任務。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需要下大力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運轉,借助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的優勢方面,探索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出路。
2 互聯網時代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第一、動態性原則。隨著科技的進步,首先應堅持動態性指導原則,推進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高校肩負重大使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一如既往地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件大事。面對網絡浪潮的不斷來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略顯不足,高校應立足長遠,堅持動態性原則,不斷與時俱進。互聯網的即時性為堅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性原則提供可能。迎合當前大學生追求新鮮事物的特點,將一些富有時代性、新聞性的網絡素材加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創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課堂,凸顯課堂的立體化、時代性、著眼點。此外,高校老師應該著力于革新自己的觀念,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共享、便捷的優勢,合理的將互聯網和自己日常的工作加以結合。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進而提升自己運用網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網絡素養,更新自己的理念,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培養一批又一批思想素養高、專業素質過硬、道德水平良好的優秀人才。
第二、平等性原則。堅持平等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生課上課下的積極性,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90后的大學生獨立性明顯增強,年滿十八周歲的他們渴望被尊重,渴望自由與平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老師及大學生自媒體的擁有率及使用率逐年上漲,這一情況為進一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大學生喜歡通過互聯網傾訴心聲,由于自身的羞澀感及外在的壓力感,大學生往往在陌生且虛擬的環境下,更容易敞開心扉進而吐露自己的心聲。一方面,虛擬環境避免了大學生跟老師及同學當面交流的尷尬情形,許多生動逼真的網絡用語、動態圖,不僅能活躍交流氛圍,還可以緩解交流過程中的諸多尷尬情形。另一方面,虛擬的網絡環境下,容易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也方便構建起雙方平等交流的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老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體察學生的內心,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老師與學生不常聯系的脫節現象。從而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做到尊重大學生的自尊心,緊跟學生和時代的步伐,隨時隨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三、多樣性原則。堅持多樣性原則,逐步豐富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搞活。當今的大學生多以90后為主,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索并接受新事物的洗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逐漸出現說教化、平面化的弊端,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效果明顯不佳。互聯網時代下,不斷更新換代的新媒體,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多種選擇,以大學生最常使用的QQ、微信、微博為例,通過相對隱蔽的方式,從大學生的日常入手,給學生創造更多間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會;從生活入手,從小事做起,進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加之,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集信息、圖片、文字于一體,能夠有效地豐富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增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樂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更加有趣、生動、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8.
作者簡介
和雅琴(1991—),女,漢,山西呂梁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佳音(1993—),男,漢,山西大同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