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摘 要:光伏發電是一種主要的綠色、清潔能源,近年來在我國已經逐漸成熟,并由簡單的地面光伏演變出屋頂分布式光伏、“風光儲”聯合供能、“農光互補” “漁光互補”等新興產業。在海南地區發展光伏電站,要立足農業,充分利用海南省水利資源,不斷推進光伏農業、“漁光互補”模式的綜合發展。“漁光互補”模式通過把太陽能發電機器建設在養魚池塘的水面上,達到發電和養魚結合的目的,從而大大節省了空間資源。“漁光互補”對調節養殖環境,優化地區的能源結構、改善環境,提高單位魚塘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漁光互補”;海南地區;應用
1 概述
光伏發電是一種主要的綠色、清潔能源,近年來在我國已經逐漸成熟,并由簡單的地面光伏演變出屋頂分布式光伏、 “風光儲”聯合供能、“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新興產業。眾所周知,海南島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地面光伏的土地資源相對缺少。為應對挑戰,“漁光互補”作為一種新型的土地綜合利用的典型有效地克服了光伏發電發展瓶頸,更解決了土地資源缺少的問題。“漁光互補”是一種大型的養殖、發電綜合項目,可以充分發揮發電、養殖。
目前江蘇等華東地區“漁光互補”光伏項目發展較快。以國家電投江蘇電力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建設的湖縣200MWp大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為例,鹽城當地地形獨特,有大量池塘和蘆葦蕩。“漁光互補”電站即可以利用這些水面或淺灘來進行發電。目前,“漁光互補”已成為科學利用土地、開發清潔新能源的典型案例。水上發電、水下養殖,使土地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這也對全國土地的綜合利用和新能源產業的結合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建設生態農業、促進清潔能源供應是我國經濟建設的新命題,而“漁光互補”發電模式的核心就是生態農業的發展。“漁光互補”除可以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外,還可以配套建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再加上池塘中以魚為主的水產品養殖,使“漁光互補”獨具多種效益,擁有巨大發展空間。我國相關能源部門為進一步發展“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出臺并落實一系列有關政策,大力鼓勵籌建各種類型的光伏電站。為積極促進太陽能發電與生態農業結合,要妥善利用池塘、蘆葦蕩等水面淺灘。“漁光互補”的應用直接解決了東部地區土地不足的問題,并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
2 光伏農業與“漁光互補”
顧名思義,光伏農業是生態農業和光伏電站的結合。它主要包括水面和地面兩個領域的部分,水面的部分主要是指“漁光互補”模式的光伏發電;地面的部分則是指光伏農業大棚或者在光伏板下種植喜陰作物。前文已述,“漁光互補”模式是指在池塘、蘆葦蕩等濕地的水面上安置太陽能發電裝備進行發電;光伏農業大棚則是利用在農業太陽膜大棚的棚頂放置太陽能發電板來發電。前文所述,通過“漁光互補”模式在池塘、灘涂面上構建太陽能發電器使池塘養魚和太陽能發電在空間上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空間資源。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站改善池塘的水質環境,進一步提高水產品生存的水體環境,提高池塘水產品產量。“漁光互補”模式的意義即在于此。從另一角度來看,傳統的水產養殖僅僅獲得水產養殖品,收入絕對單一。在寸土寸金的東部,開辟大規模的養魚池塘,而不對其進行立體式的綜合開發,無疑是一種變相的資源浪費。為響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國策,就要合理充分的構建立體化的養魚發電綜合模式,即“漁光互補”,進行立體化作業,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海南島雖土地資源緊缺,但水面資源豐富,從而“漁光互補”模式的發展可以效仿鹽城建湖漁光互補發電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可就地并網,減少電能輸送帶來的損耗。“漁光互補”模式充分利用水面資源,又巧妙化解了土地資源不足的缺點,海南地區具有巨大發展空間,使大規模發展池塘太陽能發電成為可能。“漁光互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利用效率。而其依托池塘水產養殖,使太陽能發電站成為具有多種效益的立體化體統。這種新模式的廣泛應用將會充分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 “漁光互補”的特點及發展前景
3.1 “漁光互補”的特點
“漁光互補”工程采用綠色清潔能源——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極為典型的現代可再生能源,兼具清潔、生態的功效,且太陽能儲量豐富。太陽能發電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對于全球能源的節約、再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將太陽能這項先進技術應用于我國的生態農業使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的使用量大為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高耗能礦產使用所產生的污染問題的減弱,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觀。“漁光互補”模式要求在構建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并在設計過程中堅決執行環保節能的嚴格要求,使其符合國家的生態要求,符合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漁光互補”模式下的水產養殖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太陽能吸光板將大部分此前投射于水面的陽光擋住,從而影響了池塘溫度,對水產品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個問題,設計人員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將太陽能遮光板的板間距離做一定的加大,或者也可以變更養殖品種,選擇更加適合的水產,也可以采取多種水產混養的模式。以國家電投江蘇電力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建設的湖縣200MWp大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為例,該光伏發電站構建在多個大型的型池塘的水面上,該電站是典型的立體化綜合利用工程。上部的太陽能發電站由管樁的支撐框架支撐,支撐架上部搭建發電機和太陽能遮光板,遮光板距水面2.5米。由于條件限制,該項目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施工條件差、場地不完善等不利因素,且是在較短工期完成大量工程,但其投產后卻運行穩定,成為立體太陽能發電、養魚的典型代表。建湖的光伏電站整合了此前的眾多功能單一的小型魚塘,建成多個大型新型立體化太陽能發電場,并使魚塘內水產產量大為增加。相對應的更多養殖喜陰水產產品,使池塘的生產效益大大提高。為形成良好的通風條件,電場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遮光板之間的距離,巧妙設計遮光板的搭配組合,使該電站發電量在江蘇地區各類光伏電站中優勢明顯。
3.2 “漁光互補”的發展前景
仍然以國家電投江蘇公司為例,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綠色能源、清潔能源的號召,在大力開發建設光伏電站的同時,把“漁光互補”項目繼續延伸至第三產業,將光伏電站建成一個生態旅游觀光區,把光伏電站打造成一產疊加二產、帶動三產的新型產業鏈。“漁光互補”模式作為將池塘養魚和太陽能發電立體結合的典型,完成了生態農業與工業發電的跨界“演出”,更充分節省了土地等空間資源。今后,在提高管理人員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漁光互補”模式的應用,便能起到巧妙解決光伏發電的用地問題。為達到生態農業和清潔發電的雙重目的,要緊緊把水產養殖和太陽能發電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依靠、協同發展。因此,“漁光互補”作為一種經濟環保的新型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 結束語
光伏電站是個新生事物,我國的光伏發電才剛剛起步。在海南地區發展光伏電站,可以借鑒鹽城建湖漁光互補模式,立足農業,不斷推進光伏農業、“漁光互補”模式的綜合發展。通過在面積廣闊的池塘水面上架設太陽能發電器件發電,從而形成發電與養魚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達到充分利用水土空間資源的效果。“漁光互補”對調節養殖環境,優化地區的能源結構、改善環境,提高單位魚塘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諸榮耀.淺析光伏電站中“漁光互補”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6.
[2]龍昌.“漁光互補”破解光伏電站用地困局[J].中國電力報,2014.
[3]何旨羿.玩過農光互補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科技經濟與資源環境,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