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平,楊慶華,2*
(1.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 201602;2.南京林業大學生物環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豬籠草為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豬籠草屬(Nepenthes)植物,又名猴子埕(廣東、海南)。豬籠草科僅1屬,全世界約有100余種,主要分布在非洲(馬達加斯加)、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太平洋群島(加羅林群島),其中大多數的種類分布于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我國原產僅一個種豬籠草(N.mirabilis(Lour.)Druce),分布于海南、廣東等省[1-4]。
豬籠草為多年生攀援狀木質藤本植物,長1~20 m。葉互生,卷須末端形成囊狀捕蟲籠,具囊體與囊蓋兩部分。單性花,雌雄異株,花小。花期4-10月,果期9-12月[5]。豬籠草是著名的食蟲植物,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捕蟲籠的形態,是由葉的上部分變態為能捕捉小蟲子的“豬籠”,并由卷須懸吊。由于種類的不同,其籠體的形態、大小和顏色也各有不同,因此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作為一種新潮花卉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豬籠草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能消滅蚊蟲,凈化環境,而且還是中國的傳統中草藥,其莖、葉具有清熱利尿、消炎止咳、消積化石的功能,民間用其治療肺燥咳血、百日咳嗽、風熱咳嗽、胃痛、消化不良、高血壓、泌尿系統結石等癥,也可煮水作為夏天的清涼飲料。
目前,國外的豬籠草種類及品種資源非常豐富,其育種、繁殖和生產開始產業化,并擁有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而在國內,其種類比較單一,因此對豬籠草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市場上商業品種也較少,僅紅瓶豬籠草(N.ventricosa×alata)及‘米蘭達’豬籠草(N.‘Miranda’)兩種,品種資源非常有限,急需對豬籠草的資源進行引種和資源開發,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上海辰山植物園從2010年溫室建成至今,對豬籠草的引種已有7年之久,現收集豬籠草資源100余種(含品種),并開展了保育、繁殖和雜交等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可為市場提供優良的觀賞品種。本研究是通過建立豬籠草評價體系,篩選出適應上海地區溫室種植的豬籠草品種,從而進一步豐富市場資源,同時為城市綠化和家庭美化提供支持。
從已收集的豬籠草資源中選取栽培3年以上的58個豬籠草品種進行研究,具體見表1。豬籠草的栽培環境為溫度常年控制在15℃±3℃(白)25℃±3℃(晚),濕度控制在 45%~85%,光照為 6000~10000Lux。
通過對豬籠草觀賞特性的分析,參考其他植物的評價體系[6-7],結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項目選取了豬籠草的3個整體指標,每個整體指標還包含一些分指標,共計8個指標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2.1.1 植株整體效果 指在整個觀賞期植株健壯,無病蟲害發生跡象,生命力強,觀賞期長,葉緊湊,捕蟲籠形態奇特、數量多、籠形大、色彩艷麗,這些為植株整體效果良好。
2.1.2 適應性 ①長勢指豬籠草在生長過程中,能完成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整個生長周期,且在此過程中植株健壯,葉形無畸形,捕蟲籠狀態良好,色彩豐富;②由于不同品種生長海拔及環境的不同,故養護栽培的難易程度也不同,根據其分布的高中低不同,結合養護措施進行評價;③在養護過程中,不同的種類感染病蟲害的頻率及時間長短不同進行評價。

表1 豬籠草引種概況

序號 拉丁名 引種時間 引種國家 類型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N.lowii×N.veitchii)×N.boschiana N.maxima×(N.lowii×N.ventricosa)N.maxima×N.merrilliana N.sibuyanensis×N.maxima N.thorelii×(N.truncata×N.campanulata)N.truncata×N.ephippiata N.veitchii×N.maxima N.ventricosa×N.sibuyanensis(N.ventricosa×N.sibuyanensis)×N.truncata N.lowii×N.truncata N.sibuyanensis×N.tiveyi N.bicalcarata×N.maxima N.boschiana×N.merrilliana N.lowii×N.merrilliana(N.lowii×N.veitchii)×N.campanulata N.'Viking'N.×hookeriana N.×kuchingensis N.ventricosa×N.spathulata N.'Syurga'N.campanulata×N.ventricosa N.ventricosa×N.hirsuta N.'Gentle'×N.ventricosa(N.ventricosa×N.sibuyanensis)×N.merrilliana N.ventricosa×N.carunculata N.lowii×N.campanulata N.adrianii N.chaniana×N.boschiana N.hamata×N.platychila N.ventricosa×N.maxima N.ventricosa×N.ephippiata N.hirsuta×N.spathulata N.'Indah'N.ventricosa×N.alata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4-10-17,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4-12-01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1-08-04 2012-08-15,2010-12-22 2012-08-15 2012-08-15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1-08-04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 2014-10-17,2011-08-04 2014-10-17 2015-10-07 2014-10-17,2011-08-04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中國臺灣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高地*低地)*低地中地*(高地*中地)中地*低地中地*中地極低地*(低地*極低地)低地*高地低地*中地中地*中地(中地*中地)*低地高地*低地中地*中地極低地*中地低地*低地高地*低地(高地*低地)*極低地極低地低地低地*低地中地*高地中地*極低地極低地*中地中地*低地(中地*中地)*中地(中地*中地)*低地中地*高地高地*極低地低地中地*低地高地*中地中地*中地中地*高地低地*高地高地*中地中地*低地
2.1.3 觀賞性 ①籠形大小是觀賞的重要依據,大的籠子往往更具有優勢;②捕蟲籠具有多種色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及其混合色為主,有些品種還具有不同顏色的斑紋,色彩艷麗,豐富的色彩飽和度能使其觀賞性更加突出;③捕蟲籠主要分為桶形、漏斗形、卵形、葫蘆形四大類,除此之外,籠蓋和籠唇也是其極具觀賞性的兩個重要的部;④捕蟲籠觀賞時間是指從籠蓋打開后直至枯萎的持續時間。
各項指標根據觀賞權重的不同賦予不同的分值,總計100分。具體是:(1)整體觀賞效果,占30分;(2)適應性,占30分,其中包含3個內容(長勢、養護難易程度、抗病蟲害性),每個內容各10分;(3)觀賞性,占40分,其中包含 4個內容(籠子大小、籠子的色彩度、個體差異、觀賞時間),每個內容各占10分。具體評分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豬籠草評分細則
2.3.1 整體效果(30分)
整體效果的評分標準為適應性及捕蟲籠的觀賞性分值總和,占整體效果評分中的25分,另把莖節長短也算入分值中,莖節越短可結的捕蟲籠越多,因此分值分別為,莖節短占5分,莖節中等占3分,莖節長占1分。因此整體效果分值的計算公式為:整體效果=(長勢+養護難易程度+抗病蟲害能力+體量+色彩飽和度+個體差異+觀賞時間)/2.8+莖節。
2.3.2 適應性(30分)
(1)長勢(10 分)
根據是否能夠完成整個生長周期,以及栽培過程中表現的植株健壯,葉形無畸形,捕蟲籠狀態良好,色彩豐富等長勢分為好、中、差3檔,其中長勢好9分,長勢中等6分,長勢差3分。
(2)養護難易程度(10 分)
當原產地為高海拔地區,其夏季需要降溫且降溫幅度較大,因配有空調等降溫設施,這一類的豬籠草為養護困難的品種。而原產地為中高海拔的豬籠草品種則為養護難易度適中的品種,夏季需降溫但降溫幅度稍低。低海拔的豬籠草,則能在溫室環境中正常生長,此類為養護容易的品種。因此,養護容易的為9分,養護難易度適中的為6分,養護困難的為3分。
(3)抗病蟲害能力(10 分)
根據豬籠草感染病蟲害的頻率及時間長短,判定抗病蟲害能力強弱的品種。因此抗病蟲害能力強為9分,抗病蟲害能力中等為6分,抗病蟲害能力弱為3分。
2.3.3 捕蟲籠的觀賞性(40分)
(1)體量(10 分)
體量的評分標準為以籠形的高度尺寸為主,結合寬度進行評價。數值為1cm~3cm賦予1分,4 cm~6 cm賦予2分,7 cm~10 cm賦予 3分,11 cm~13 cm賦予4分,14 cm~16 cm賦予5分,17 cm~20 cm賦予6分,21 cm~23 cm賦予7分,24 cm~26 cm賦予8分,27 cm~30 cm賦予9分,31 cm及以上賦予10分。
(2)色彩飽和度(10 分)
色彩飽和度評分標準以瓶身整體色彩分值占總分值中的7分,而瓶身中的斑紋占3分。總分值的計算為:色彩飽和度=瓶身整體色彩+斑紋。其中瓶身整體色彩評分標準為深紅色與紅色為7分、紅黃色與紅綠色為6分,黃綠色與綠色為5分、深綠色為3分;瓶身斑紋:有斑紋為3分,有少量斑紋為2分,瓶身內側有斑紋為1分,無斑紋為0分。
(3)個體差異(10 分)
主要根據籠形、籠唇、籠蓋3項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價,評價的依據是根據其其特性、稀有性及對觀眾的吸引力進行評分。對籠形的分值配比為:桶形3分,卵形4分,葫蘆形5分,漏斗形6分;對籠唇的分值配比為:寬唇2分,正常籠唇1分,窄唇0分;對籠蓋的分值配比為:不正常(包含尺寸偏大、尺寸偏小、籠蓋有變異結構)2分,正常1分。
(4)觀賞時間(10 分)
根據豬籠草捕蟲籠的觀賞時間長短進行評價,評價的依據是籠子保持越久新鮮度的植株越具有觀賞價值,評分越高,市場價值越大。觀賞期在1周以內為3分,1個月以內為6分,2個月以內為8分,大于2個月為10分。
根據8項指標的評價標準進行打分,并對各項指標的綜合分值進行綜合,其分值大于80分為優異種;分值在70分至79分之間的為可應用和栽培的品種;分值在69分以下的為不適宜品種
通過對所選取的58個豬籠草品種進行3年的觀測,分別記錄了形態特征、生境、觀賞期、物候等特征,具體數據結果如表3所示。
依據評價體系評分細則對各個品種的觀賞特征進行評分,總分越高越具有推廣及栽培價值,具體見表4。根據等價劃分標準,其分值大于80分為優異種有12個品種,70~79分之間的可應用和栽培品種有22個品種,其余的都在69分以下。據此可以判斷分值在70分以上的34個品種為此次評價體系中篩選的優良種,其余的品種根據應用范圍及應用方式可進行適量有針對性的應用及栽培,但不建議大面積的繁殖。同時,從評價體系的結果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優良種為雜交種,其適應性及觀賞性更高,更具市場應用價值,因而作為園林綠化材料,采用雜交品種的豬籠草更佳,在繁育時可按展示需求進行選擇。

表3 豬籠草數據統計

序號 拉丁名 籠形 籠色 斑紋 籠尺寸(高*寬cm) 籠唇 籠蓋形態莖節長短 觀賞期29 N.thorelii×(N.truncata×N.campanulata) 葫蘆 綠 有 20*6 寬 正常 中 1個月30 N.truncata×N.ephippiata 桶 綠 內部 27*4 寬 大 中 1個月31 N.veitchii×N.maxima 桶 紅綠 無 26*7 寬 小 中 2個月32 N.ventricosa×N.sibuyanensis 卵 紅 有 25*8 寬 正常 短 1個月33 (N.ventricosa×N.sibuyanensis)×N.truncata 葫蘆 紅綠 有 25*9 寬 正常 短 2個月34 N.lowii×N.truncata 漏斗 綠 無 33*4 寬 下部有毛 短 1個月35 N.sibuyanensis×N.tiveyi 桶 綠 無 27*10 寬 正常 中 1個月36 N.bicalcarata×N.maxima 卵 黃綠 有 22*7 正常 正常 短 2個月37 N.boschiana×N.merrilliana 葫蘆 紅 有 33*8 正常 大 短 2個月38 N.lowii×N.merrilliana 漏斗 黃綠 少量 24*6 正常 下部有毛 短 1個月39 (N.lowii×N.veitchii)×N.campanulata 漏斗 綠 有 15*4 寬 正常 短 2個月40 N.'Viking' 卵 綠 無 11*5 正常 小 中 2個月41 N.×hookeriana 卵 紅綠 有 11*4 正常 正常 短 1個月42 N.×kuchingensis 卵 紅 有 10*3 正常 小 中 1個月43 N.ventricosa×N.spathulata 葫蘆 紅 有 20*4 正常 正常 中 1個月44 N.'Syurga' 葫蘆 綠 內部 27*4 正常 正常 短 1個月45 N.campanulata×N.ventricosa 葫蘆 綠 有 6*4.5 正常 正常 短 2個月46 N.ventricosa×N.hirsuta 卵 綠 無 14*5 窄 正常 短 1個月47 N.'Gentle'×N.ventricosa 桶 紅 有 15*3 正常 正常 短 2個月48 (N.ventricosa×N.sibuyanensis)×N.merrilliana 卵 紅 有 23*5 寬 小 短 1個月49 N.ventricosa×N.carunculata 葫蘆 紅 無 20*4 寬 正常 短 1個月50 N.lowii×N.campanulata 漏斗 紅 無 24*6 正常 正常 短 2個月51 N.adrianii 葫蘆 紅黃 有 14*3 正常 正常 短 1個月52 N.chaniana×N.boschiana 漏斗 黃綠 有 31*6 正常 正常 短 1個月53 N.hamata×N.platychila 葫蘆 褐綠 有 7*1.5 正常 上部有毛 短 2個月54 N.ventricosa×N.maxima 桶 紅綠 有 20*3 正常 正常 中 1個月55 N.ventricosa×N.ephippiata 葫蘆 綠 內部 33*7 寬 大 短 2個月56 57 58 N.hirsuta×N.spathulata N.'Indah'N.ventricosa×N.alata葫蘆桶葫蘆褐綠紅紅黃有有無17*4 16*4 17.5*5窄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短短長1個月1個月2個月
豬籠草引進我國時間較短,對其的應用范圍及其選擇條件存在諸多問題。豬籠草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可以對豬籠草這個種類進行綜合評價,篩選出適宜進行栽培及市場推廣的新優種,豐富園林綠化建設中的綠化應用材料的選擇;其次,篩選適宜的應用品種,不僅能降低養護管理成本,又能提高觀賞性,對不同展示需求能更有效的選擇品種及增加其多樣性。此次評價體系中篩選的34個優良品種不但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適應性,建議在今后的市場推廣中重點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本項目選取58種豬籠草為在上海辰山植物園生產溫室條件下進行栽培和觀測的結果,不同的栽培環境對豬籠草本身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在顏色、出籠率等方面,因此,本項目所建立的豬籠草評價體系為在特定環境下的評價結果。本項目豬籠草的評價體系建立將為今后的市場資源和引入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從而更好的服務市場,服務城市綠化和家庭美化。

表4 豬籠草評價結果

序號 拉丁名 整體效果 長勢 養護難易程度抗病蟲害能力 體量 色彩飽和度個體差異觀賞時間 總分38 N.longifolia 22 9 3 9 3 7 6 9 68 39 N.maxima×(N.lowii×N.ventricosa) 19 6 6 9 7 6 9 6 68 40 N.hirsuta 19 6 9 9 4 8 6 6 67 41 N.ovata 22 6 3 9 5 7 6 8 66 42 N.sibuyanensis 20 6 3 9 6 9 6 6 65 43 N.spectabilis 21 9 3 9 2 8 4 8 64 44 N.×hookeriana 21 6 6 6 4 9 6 6 64 45 N.×kuchingensis 20 6 6 6 3 10 7 6 64 46 N.ventricosa×N.maxima 20 6 6 6 6 9 5 6 64 47 N.ventricosa×N.carunculata 21 6 3 6 6 7 8 6 63 48 N.'Adrianii' 21 3 6 6 5 9 7 6 63 49 N.faizaliana 19 9 3 9 4 7 5 6 62 50 N.sanguinea 19 6 6 6 3 7 6 8 61 51 N.'Viking' 19 6 6 6 4 5 7 8 61 52 N.pervillei 19 9 3 6 2 7 6 8 60 53 N.lowii 20 6 3 9 2 7 6 6 59 54 N.northiana 20 6 3 6 3 8 6 6 58 55 N.hamata×N.platychila 20 3 3 6 3 7 8 8 58 56 N.bicalcarata 20 6 3 6 3 5 6 8 57 57 N.hirsuta×N.spathulata 20 3 3 6 6 7 6 6 57 58 N.ampullaria 18 6 6 6 2 5 7 6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