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路
摘 要:學《詩經》,不僅要重“文學”,還要重“語言”、重“文章”,從經典中獲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表達美的真心。《詩經》大量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寫作,以深化意境、強化情感、突出主題。文章試著探秘《蒹葭》一文中重章疊唱里的變與不變,以求找到契合初中生作文點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蒹葭;重章疊唱;變與不變;點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6
作者簡介:金 路(1989—),女,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雨花中學教師,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
不同的語言形式會形成不同的音樂節奏,不同的音樂節奏又會對應不同的情感形式。情感的領悟固然是詩歌學習的一個方向,但承載情感、并將情感外化的語言形式亦是學習詩歌的重要內容,更是學生“學”語言、“用”語言之核心。《詩經》300篇,其中有192篇就使用到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數目之驚人、使用率之頻繁,不禁誘人窺探其妙處,不禁誘人探尋重章疊唱在中學生寫作中的“用武之處”。
一、“變”但又“不變”
所謂重章疊唱,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造成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尋找每章不變的部分和每章變化的部分,并探尋“變”與“不變”之間的關系,以求重章疊唱之妙處呢?
以《蒹葭》為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就已將抒情主人公尋覓“伊人”而不得之情抒發得纏綿悱惻。第二章與第三章不過是對第一章的“重復”,但為何又不讓人心生厭倦?
不難發現,“蒹葭蒼蒼”發生了兩次變化,變為“萋萋”和“采采”,即“蒹葭”給人的感觸由蒼茫到茂盛再到鮮明。“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展現的是時間的變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在水一方”變為“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這是伊人所在位置的變化,盡顯伊人的縹緲。“道阻且長”變為“道阻且躋”和“道阻且右”,由道路的險阻之長,到道路險阻之高,再到道路險阻之曲折,這是在追尋伊人時遇到險阻的程度變化。“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既有伊人位置的變化,同時其中也暗含抒情主人公追逐不到后情緒的細微變化。但無論時間如何流轉,空間如何轉移,遇到的險阻程度有多深,情緒經歷過怎樣的起伏,詩中有十二個字是從未變過的——“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不變的不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伊人,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熾熱而執著的追求,以及他如蒹葭般耐挫的韌性嗎?在重章疊唱中這份纏綿悱惻之情便更加淋漓盡致了。
二、經典悠遠但又“不遙遠”
我們不妨再看詩經中的另一篇《子衿》(部編本教材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在這里,變化的是心上人對待“我”的態度,不變的是“我”對心上人悠悠的思念。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我”的情思呼之欲出。在《詩經》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僅如此,現代散文中也多采用此種手法進行點題,比如部編本教材中鄭振鐸的《貓》一文。(有刪節)
第一只貓,花白的貓,白雪球似的,很是活潑,我很喜歡,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和快樂。但沒過多久它就病死了。后來舅舅送的第二只小貓,渾身黃色,比第一只貓更活潑,我被它吸引,為它提心吊膽,后來它被人捉走了,我的心無限悵然。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后來,家里張嬸拾來一只貓,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總是憂郁、懶散的。我不喜歡它。它總是凝視著妻買來的芙蓉鳥,后來鳥死了,我們誤會是被貓所害后來發現,芙蓉鳥是被一只黑貓所害。我的良心受了傷。兩個月后,我們發現,我們的貓死了,我永遠沒有機會改正我的過失了。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不變的是我不養貓這件事,變化的是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好久不”一詞變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養貓這件事背后是我漸深的愧疚之情。
又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反復出現但又有細微變化的那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再如學生們喜歡的流行音樂《演員》中,第一章是“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在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什么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第二章變為了“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別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什么時候我們開始沒有了底線”。“收起底線”變為“沒有底線”,加大了愛的深度與廣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重章疊唱之妙便在于:在變化的時間、空間、程度(情感、情緒,方式……)、細節中升華不變的主題。
三、絕不高冷的點題法
那么如何點題呢?
從形式上來說,點題兩句到三句以上,或長句或短句,或反問或陳述,句與句之間都應句式句法相同并且單獨成段,以成全文章的建筑美。
從內容上來說,其一,點題句之間或有體現變化的時間、或有變化的空間、或有變化的細節、或有變化的程度等。其二,既是變化,則要體現漸變,句與句之間,或是轉折,或是遞進,不可亂了層次與邏輯,以成全文章的層次美。
以筆者的一篇學生作品為例,題為《味道》,主題為贊頌母愛。文章中記敘了三件事:其一,原本以為媽媽查看我的校服是為了調查我,后來發現她是為我縫補那件破敗不堪的校服,心生暖意;其二,原本以為有了“二寶”的媽不再關心我,聽到她對深夜而歸的我連珠炮式的責罵時心中暖意洋洋;其三,原本以為家長會結束后會迎來一頓臭罵,結果意外收獲媽媽好一陣溫暖的開導。
如何為這樣一篇文章點題呢?
(1)在三件事后分別寫一段點題段。(變化的時間,變化的體悟,不變的母愛之味道。)
“那年冬季,這個味道,我有點歡喜。”
“那年春夜,這個味道,我開始迷戀。”
“那年夏天,這個味道,我無比眷戀。”
(2)在三件事后分別寫一段點題段。(變化的細節,變化的體悟,不變的母愛之味道。)
“那年,母愛的味道,藏在綿綿的針線里,我心甜澀。”
“那年,母愛的味道,藏在連珠炮的責罵里,我心溫暖。”
“那年,母愛的味道,藏在溫聲細語的安慰里,我心酥軟。”
……
類似的點題句還可以寫出很多。
閱讀經典,學會從經典中尋找表達美的方法,在細致的語言探秘中獲得發現美與表達美的能力。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走進了經典,因為它讓遙遠不再遙遠,讓高冷不再高冷。
參考文獻:
[1]曾祥芹.論“一語雙文”的語文內容結 構觀[J].課程·教材·教法,2015(4): 57-59.
[2](宋)魏慶之.詩人玉屑[M].北京:古典文 學出版社,1957.
[3]葉嘉瑩.古詩詞課[M].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4]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 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