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離不開生活,素材來源于生活。作文就是用筆說話,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的話。我們要把生活和作文結合起來,多閱讀,多留意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人與事,把作文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種享受,我們會發展作文其實并不難。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閱讀教學;素材搜集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3
作者簡介:丁全年(1965—),男,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應當是:以口語訓練為基礎,提高學生用書面語表情達意的能力,即訓練學生用口頭說心頭、用筆頭寫口頭的能力。“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這里強調的是“我心”“我口”“我手”,是“我”,是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即寫作離不開生活,素材來源于生活。他曾說過:“作文與說話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并不是生活的點綴。”“作文就是用筆說話。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套話。”他還說:“作文不該看作一件特殊的事,猶如說話,本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我們要把生活和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
顯而易見,這里葉圣陶老先生的論述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說作文源于生活;另一層是說作文要為生活服務。我們不論寫什么文章,都離不開自己的經驗和對生活的感受以及身邊的人和事。“生活的充實是沒有止境的。”這就說明作文教學只要植根于現實生活的沃土,就能讓寫作的成功之花綻放。學生在寫作中總感覺到,自己生活圈子太小,每天所經歷的事情幾乎相似,生活單調,沒有能讓自己耳目一新、怦然心動的靈感素材。其實不然,學生的世界也是寬廣的、豐富多彩的,關鍵靠教師去正確引導,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敘生活的能力。
鑒于上述認識和理解,我在作文教學中,把著眼點放在挖掘和充實學生直接、間接生活上,從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入手,力求使學生對生活有所體驗、有所認識、有所積蓄、有所感觸,不吐不快。我的做法是:
一、通過閱讀教學挖掘教材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
通過閱讀,幫助學生認識感受真善美,辨別假惡丑,讓學生有感而發。要滲透德育,把教作文與教做人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但是還很模糊,再加上他們生活在學校、家庭和狹窄的社會圈子里,是非判斷能力和認識能力還較弱,因此,要想讓學生認識、表現真善美,就得借助閱讀。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集中表現真善美的一部分生活畫卷。我們的思想品德教材,就是我們激發學生美的情感和鍛煉學生判斷是非能力的憑借。我們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培養學生認識真善美、辨別假惡丑的能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長城》《我愛故鄉的楊梅》等課文時,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課文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為了革命勝利紀律高于一切的英雄品質;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要讓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罪惡,繼而讓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美好。這樣,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感受、認識真善美,從而提升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寫作文、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就不會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了。實踐證明,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正確思想方法,正確地認識生活和從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而且可以使他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從中得到間接的生活經驗,并豐富詞匯、學習語言,領悟到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
二、通過讓學生留意生活圈里的人和事來搜集寫作的素材
學生的生活圈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學校是學生求知的搖籃。從開學的那一天起,學生每周至少就有五天生活在學校,幾乎與學校融為一體,因此校園是學生情感的沃土。學校的環境、紀律、校風、校訓以及師長等都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如學生敬佩某老師上課,教師的神態、動作、言語都能激起學生積極向上的靈感。再如教師的性格、姿勢、衣著、生活習慣等都會成為學生們的議論話題。同學之間朝夕相處,就會發生許多故事,只要細心觀察,就會收集到大量的寫作素材;只要善于歸納、疏理,就會寫出題材豐富、個性各異的作文來。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搖籃。家庭成員和環境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接觸了家庭這一情感染缸,家庭中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會在他們成長的印象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父母對子女的無限關懷與牽掛、子女對父母無限依賴的和諧之情;有磕磕碰碰的家中瑣事、家庭因意見不合的吵鬧而引起的不和諧;有長輩們“帶月荷鋤歸”的勞動愉悅之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之情;有逢年過節,全家歡聚的祥和幸福之情;有孩子對父母仰慕、敬佩、尊重、厭惡、憎恨的情感;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寫作素材的源泉。家庭寫作素材極為豐富多彩,學生應該及時收集整理,以備作文所需。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學生雖與社會交往不多,但要學會關注每一個瞬間、每一個事件。社會更是一個廣袤的素材原野,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小到花草蟲魚、鄰里瑣事,大到國家大事、社會焦點。學生只要善于拓展自己的視野,思維的觸角就會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社會熱點問題就會成為寫作的有用素材,既新穎又時尚。如國家實施的“營養餐計劃”,學生早上享受免費的牛奶、雞蛋、面包等等。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客觀評價他們,不但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和判斷是非觀念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寫真事、訴真情,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有價值的作文。
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對學生作文的輔導要從內容入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活動,細心觀察,全面了解學生的活動,一旦發現學生“有所思”“有所感”,就要抓住時機,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指導他們作文。
為了豐富學生生活,獲取作文素材,我在教學中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察樹木花卉,開展校園植樹養花、大掃除、升國旗、“六一”兒童節表演、經典國學誦讀、民間游戲(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環、跳房子、拍畫片)等活動,讓學生能接觸大自然、貼近生活、感受生活。同時,我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興趣小組活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書法、繪畫、舞蹈、器樂、唱歌等活動。我將這些活動引進我的作文課堂,指導學生們寫了一系列的活動作文:《我愛踢毽子》《我愛跳房子》《我愛打籃球》等。
另外,根據獨生子女在家很少勞動的狀況,我要求學生們開展家務勞動競賽,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熱愛勞動的情感。我每周要求學生在家做一次家務活。有了這樣的直接的實踐之后,我再指導學生練習描述自己的生活,一篇篇佳作就不斷出現了,如《第一次拖地》《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炒雞蛋》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總之,寫文章并不是什么難事。描寫一個人物、記載一件東西、敘述一件事情、發表一種意見、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為文章。素材來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素材,只要會說話、多閱讀,善于留意每天的生活,并養成寫作的好習慣,作文就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葉圣陶.葉圣陶論創作[M].上海:上海 文藝出版社,1982.
[3]郭 純.好作文來源于生活——試論小 學作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J].課程教育 研究,2013(1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