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新現代教學手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教學新常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指出:“現代多媒體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新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取向,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篩選,真正實現新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新教學手段;多媒體;探索;創新;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08
作者簡介:樂華文(1978—),男,湖南省新田縣龍泉鎮第四完全小學副校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教育心理學明確指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影響學習的兩個重要因素,外部因素中對學習影響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學手段的選擇和應用。現階段選擇使用最廣泛的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就是黑板的應用,它最適合臨時性的板書、教師的演示以及學生上臺實踐操作,以進行數學運算或類似的練習。但黑板的主要缺點是難讀、難寫,表達形式單一。然而,新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生命,將聲與像、動態與靜態完美地結合,成為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輔助手段,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了猛烈的沖擊,日漸體現了它在教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突顯出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獨一無二的價值。
一、巧用新教學手段,妙引新知入新課
每一位教育者都明白,引入新課最為困難,如果教師能在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那么這堂課的教學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然而,如果單憑教師語言的描述就想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那顯然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利用新教學手段設計形象的、客觀的、動畫的內容,引領學生步入新知識的學習之旅。多媒體聲像、動態的形式就能充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
如在教學《時、分,24時計時》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經驗,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難知其“所以然”。教學中,我們運用多媒體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現生活實際。如學習24時計時法時,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天時間內時針正好走了兩圈這一知識點。我們先攝取了學生的幾組生活畫面,掃描進電腦,并給每個畫面配有鐘面,能看到時針、分針在不停地轉動。教學時,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兩圈。在這課的設計中,通過聲情并茂的新教學手段對學生形成刺激,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要,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動畫、聲音、色彩等來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利用新教學手段,不僅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而且真正體現了教與學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新教學手段的有效價值。
二、巧用新教學手段,妙變抽象為形象
在多年的小學教學中,我知道小學生思維比較散亂,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不足,運用新教學手段就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抽象的過程顯示出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數學知識中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幫助他們理解知識。采用新教學手段動態圖像演示,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而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構建意識。如《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我開始在屏幕上展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直線和線段,然后將線段向右邊像光線射出一樣地勻速延伸形成射線,使學生看后明白射線是怎么形成的。
在講“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填未知加數時,我考慮到這些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最早接觸到的用括號代替不知道的加數的代數知識,是高年級求未知數x和解方程的初步鋪墊,以適應高年級的代數知識的學習。而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我在設計課件時,先設置出形象直觀的實物,然后出示填空題。通過讓學生先看直觀圖來理解題意,再看圖填算式中的未知數,幫助學生理解填未知加數的含義,有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所學知識。通過以上例子的實際運用和實踐操作,新教學手段的價值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巧用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列寧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也就是說,人認識客觀真理是從形象思維入手,再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形象思維雖然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只是屬于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只有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才能使認知深化到事物本質及其規律性。
巧用新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挑選,根據教學需要,運用新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小學數學知識內容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等特點,因此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加法的初步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讓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觸加法,用語言敘述很難表達準確、完整。因此,我精心設計演示操作步驟,把加法的含義融入演示操作過程中,通過演示操作的條理化,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我將教材中的氣球圖制成化靜為動的活動場景,在屏幕上演示兩個氣球合在一起的全過程。通過老師的啟發提問,組織學生動手擺一圓片,從中體會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幾和幾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由于課件制作新穎,動感強,極具震撼力,畫面清晰,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又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中,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教學的重點,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對圖形的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設計了應用信息技術的智能化交互功能,操作幫助鍵觀察計算機中動態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長方形的過程。學生在計算機動態演示的過程中,領悟了三角形的面積是如何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中推導出來的,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公式是: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學生在教師引導操作、實踐的過程中,探究了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理解了知識的形成,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維十分活躍。由于新教學手段用動畫的形式展示了知識動態的變化過程,也就促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的想象聯想能力得到了發揮,也學會了把問題轉化為知識和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與分析、推導等思維能力。
四、巧用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習慣不夠規范。在班級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上課遲到的情況,根據這一現象,我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華華是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他有一個“好朋友”鬧鐘。這天早晨8時30分了,華華才到校。看到這里,學生們都皺起了眉頭,我讓大家說一說,華華這樣的行為對不對。學生們暢所欲言,紛紛批評華華上學不應遲到。那我們上學應該怎么做呢?緊接著我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應該怎么做。聽到這里,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示,不學華華,要按時到校。這時,那些經常遲到的學生也認識到了錯誤,決心按時上學,再也不遲到了。
通過這節課,教師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利用新教學手段將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學生的現實情況聯系起來設計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中真正體現新教學手段的價值。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教育機制的不斷改革,我們的教育信息化也會變被動為主動,變不自覺為自覺。在一線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能以圖、文、聲、像呈現的優勢,進行視聽結合,手眼并用,全面體現新教學手段的價值,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更加廣闊的、和諧的、有效的發展空間,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奮斗、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潘天士.課件制作理論與技巧[M].北 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郭 友.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 培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