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
摘要:弱勢群體是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個新名詞,具體指像農民工、殘疾人、農民等生活處于貧困狀態、權力較弱,財富獲取難的社會群體。在我國城市化建設腳步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弱勢群體數量直線上升,逐漸成為我國社會轉型期間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基于此,本文探討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對策,以期為弱勢群體保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經濟法 弱勢群體 保護作用
經濟法,英文名為“Economic Laws”,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系統、全面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我國社會主義生產管理工作中不僅起到經濟管理,還可以對經營關系進行協調。經濟法注重公平理念,因此,將經濟法應用到弱勢群體保護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可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合理利益不受侵犯。基于此,本文就對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對策展開探究,以期順利解決弱勢群體保護困難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弱勢群體的概念闡述
弱勢群體,英文名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可以稱之為“社會脆弱群體”、“社會中的弱者群體”,其劃分標準主要是根據社會地位、社會生存狀況、經濟收入等等[1],主要體現在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困難、經濟來源不明朗、受社會歧視和排斥等各個方面,因此,弱勢群體在組成形式上可以歸結為虛擬群體。2002年3月,朱镕基總理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進行《政府工作報告》闡述時,首次使用了“弱勢群體”這個詞,在此種情況下,弱勢群體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也成為國家發展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2]。通常情況下,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眾所周知,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人們生活質量高,而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此部分地區的人們就可以劃分為弱勢群體,俗稱,因自然因素而導致的弱勢群體。第二,目前,在城市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各個企業為了適應城市發展,也都開始進行改革,在改革過程中經常會縮減部門,在此種情況下,就會增加下崗人員的數量,導致這部分下崗人員成為社會弱勢群體。與此同時,部分落后地區的農民逐漸走入城市,到城市中進行打工,使得城市中開始出現大量農民工隊伍,這些農民工也成為社會弱勢群體,不論是下崗工人,還是進城務工人員,都統稱為因社會因素而導致的弱勢群體[3]。第三,隨著城市生活步伐的加快,部分人們生活秩序發生紊亂,晝夜顛倒,在此種情況下,各種疾病應運而生,使得城市死亡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進而出現大量孤寡老人、殘疾人,這些人統稱為因生理因素而導致的弱勢群體。
二、弱勢群體的基本特征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城市發展中的弱勢群體數量直線上升,導致城市社會進步緩慢,無法取得質的飛躍。在城市發展中所形成的弱勢群體中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特征。
一是,眾所周知,弱勢群體包含自然因素導致的弱勢群體、社會因素導致的弱勢群體、生理因素導致的弱勢群體這三種類型,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統一劃分為弱勢群體,需要我國政府部門重點考慮,并著重從社會的角度考慮,適當給予幫助扶持,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
二是,隨著我國企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起來,企業員工經常會被迫下崗,下崗后缺乏經濟來源,物質生活無法得到基本的保障,生活質量下降,因此,我國政府部門需要對這些為企業做出突出貢獻而被迫下崗的員工給予適當補助,保證這部分人員的基本生活,不會面臨生存問題[4]。
三是,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且受到家庭出身、市場經濟狀態、社會發展條件等諸多元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兩級分化嚴重,部分人處于弱勢地位,無法順利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中找不到歸屬感,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四是,目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部分弱勢群體缺乏自己表達需求的途徑,無法掌握影響公眾輿論的主動性,致使自己始終處于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劣勢地位,生活中被動,弱勢地位無法輕易改變。
五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城市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生活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保證仍然無法得到支持,一些弱勢群體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工作機會,即使得到了工作機會,薪資酬勞也處于最低,根本無法跟上社會的消費,生活質量一直處于最低水平[5]。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政府部門需要注重弱勢群體,盡量為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讓其有生活來源。
三、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對策分析
(一)政府部門完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弱勢群體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面對此種情況,我國政府部門要想快速解決社會弱勢群體這一問題,就需要完善有關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我國政府部門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和經濟法具體情況,針對性制定符合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弱勢群體進行重點保護。第二,由于我國弱勢群體有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導致弱勢群體在生活過程中經常會受到歧視等情況,針對此問題,我國政府部門就需要加快立法腳步,對弱勢群體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如,養老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等,保證弱勢群體正常生活。第三,由于不同地區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問題不同,生活水平也有著一定差異性,此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部門在完善弱勢群體有關的法律制度時,就需要做到認真考慮,對癥下藥,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活情況合理制定弱勢群體保護法,并在法律制度制定過程中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養老保險,為弱勢群體的后續生活提供幫助。
(二)政府部門需要完善弱勢群體的勞動法
弱勢群體在生活中經常會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如,求職困難等等,面對此種情況,政府部門就需要完善弱勢群體的勞動法,讓弱勢群體可以順利就業,獲得足夠的生活來源[6]。通常情況下,政府部門完善弱勢群體勞動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政府部門需要對下崗人員進行了解,了解每一位下崗人員的內心需求,為下崗人員制定再就業政策,重點關注有勞動能力、勞動潛力大的弱勢群體。第二,政府部門需要始終將救助弱勢群體放在第一位置,結合《勞動法》具體情況,針對性制定弱勢群體勞動保障法,為弱勢群體組織崗前培訓、再就業指導等活動,提高弱勢群體的就業率。第三,政府部門需要對社會上的就業歧視問題進行重視,在弱勢群體勞動法中明確指出,弱勢群體與普通勞動群體應享有同等的待遇,保證弱勢群體的合理利益不受侵犯,順利解決農民工、下崗婦女等弱勢群體再就業困難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三)政府部門需要完善現有的稅法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此種情況下,國家為了保證基本的經濟運行情況,就會在社會上進行社會保障稅的征收,然后再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此種情況,國家政府部門在進行社會保障稅征收工作時,就需要對弱勢群體進行考慮,充分了解每一位弱勢群體的收入情況,合理征收、合理分配,為解決弱勢群體之間的差距奠定基礎[7]。與此同時,我國政府部門在社會保障稅征收工作中還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完善社會保障稅征收制度,從而讓社會保障稅征收工作更加規范化,切實解決弱勢群體問題。
(四)政府部門需要建立穩定的商品價格體系
弱勢群體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經濟實力普遍較弱,難以承受高價格的商品。針對此種情況,政府部門要想切實解決弱勢群體這一問題,就需要建立穩定的商品價格體系,保證所制定的商品價格,弱勢群體能夠消費起。與此同時,我國政府部門還需要參考《價格法》,并根據經濟市場走向,合理確定商品價格,大力推進公益性服務,對稀缺的商品采用政府定價的方法,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假冒偽劣產品加大處罰,并完善商品購買渠道,避免出現公共產品供應不足、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問題,從而保證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
總而言之,弱勢群體是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面對此種情況,我國政府部門就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問題,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走向,對弱勢群體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然后結合經濟法,明確經濟法的價值目標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需要承擔的責任,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順利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娟.和諧社會視角下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經濟法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18):104-105.
[2]錢箐,蘭芬.我國特殊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研究——以《食用鹽碘含量標準》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4,(02):111-115.
[3]殷繼國.經濟法的人本主義與人本主義經濟法--以住房保障銀行的建立為例[C].//中國經濟法學研究會2014年年會暨第二十二屆全國經濟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4:164-170.
[4]劉志秀.淺談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14,(18):379-379,381.
[5]宣鵬程.弱勢群體保護視角下的經濟法功能探究[J].山西青年,2017,(09):240,239.
[6]岳浩冉.淺談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J].大觀,2014,(11):198-198.
(作者單位:包頭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