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品質的培養可以通過不同的課型得以實現,但在課時占比較高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更好地達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通過不同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
然而,如何設計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呢?筆者借助本人執教的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 板塊 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一節課來做一些探究。
一、教學片段
1.教師讓學生閱讀第一段,從中找出兩個短語來表達劉明為特奧會做志愿者的情感。學生順利找到兩個短語 did not know what to expect 和 the most amazing experience。為了使學生體會到劉明在參加特奧會前后不同的情感,教師讓學生在兩個短語之間加一個詞,學生很快想到but。此時教師追問:“Why did Liu Ming change his feelings?”本段的三個問題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思考文字背后的信息。
2.教師讓學生閱讀第二段,設計了兩個問題:① What do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do? ② What events do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have? 學生很容易地從文章中找到答案。緊接著,教師緊緊抓住問題②的答案 …many event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Olympics…中的similar 一詞加以追問:Since their events are similar, why do we call them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以此激發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特奧會的參賽人員是有智力障礙的特殊運動員。
這兩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可以體會到這些特殊運動員是多么需要一個機會來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贊嘆;也能體會到特奧會對這些運動員來說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平臺,可以讓他們展示個人才能。
3.在理解第四段時,教師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Liu Ming thought, “To Li Hai,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win a gold or a silver, but to take part.”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這個問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劉明參加特奧會到底是過程更重要,還是結果更重要。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給出自己的建議: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有了這樣的思考環節,相信學生更能懂得參與比結果更重要的道理。
4.在理解第五段的過程中,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鏈:① Liu Ming says, “Its great for us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se special athletes. ” Why does he think “its great”? ② According to question ①, we can complete the title in this way: 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is great. Can you complete the title(標題) in other ways? 這個問題鏈中所包含的兩個問題在內容上互有聯系,都是圍繞文中的一句話要求學生展開思考。從提問的角度上來說,問題①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并整合歸納,問題②則要求學生加入自己對為特奧會做志愿者的理解,思維空間更大,更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
5. 理解文本的最后,教師結合本單元的話題Sunshine for all設置了這樣的問題:How do you understand “sunshine”?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了諸如 love, support, understanding, respect, encouragement 這樣的答案。這個問題將文本與單元話題聯系起來,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引導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培養高層次思維能力。
二、教學反思
約翰·杜威(2010)指出:“設問巧妙即能教好書,良好的教書藝術莫過于嫻熟地使用問題。”由此可見,巧妙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閱讀課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簡單問題與復雜問題穿插,難度循序漸進。一節閱讀課的問題不應全是學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簡單問題,也不應全是將學生難倒、使課堂氣氛沉悶的高難度問題。問題的設置在難度上應難易穿插,順序上由易到難,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信。
2.信息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并行,留足思維空間。信息性問題,即學生可以直接從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考察學生從文本中檢索信息的能力,往往難度較易或者適中,易于學生培養閱讀的信心,激發閱讀興趣。然而,這類問題留給學生自己發揮的空間較少,無法培養高層次的思維能力。開放性問題則不然,它在文中沒有直接的答案,考察學生推理、判斷、歸納等能力,有時需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給出答案,因此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
3.問題鏈與追問同用,促進思維發展。在本節閱讀課的問題設計中,筆者多次設計了問題鏈,并在實際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追問。問題鏈中的問題在內容上息息相關,在難度上層層遞進,有效地推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挖掘文本背后的信息,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
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至關重要。教師在上閱讀課前應充分研究挖掘文本,從多角度巧妙設計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作者簡介】顏小麗,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