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心理是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的政治環境交叉作用的成果。人的行為會受到其心理的引導和支配,大學生的政治行為也是如此。而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對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了解大學生政治心理,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積極地參與政治。大學生的政治心理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政治心理可以引導大學生有序地參與政治,而消極的政治心理則會導致大學生無序地參與政治。不同的政治心理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具體表現不同。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政治心理、克服消極政治心理、為了引導大學生有序地參與政治活動,必須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政治動機、培養積極向上的政治情感。
關鍵詞:大學生 政治參與 政治心理
民主是我國重要的特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之一。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擴大社會各個群體的政治參與。研究大學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參與,有助于了解當前大學生政治心理的趨勢和特點;有助于規范大學生的政治行為,預防其無序地參與政治;有助于高校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政治心理,克服大學生的消極政治心理,減少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解決現實中的矛盾。
一、積極的政治心理對大學生參與政治的影響
積極的政治心理是指主體的一種心理反映,這種反映是感性的、不系統的、不定型,是主體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積累沉淀的,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和諧,并表現出一種健康、穩定、強烈和堅定情緒的積極狀態。大學生的積極政治心理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方面,是大學生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進行政治參與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積極的政治心理也包括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民族平等這些意識,還有強烈的政治認同感這種意識。在這些積極政治心理的作用之下,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呈現出一種有序的狀態。
(一)正確的政治動機是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的基礎
大學生的政治動機是他們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從事實踐的原動力。由于社會的環境和學校的情況錯綜復雜,所以大學生的政治動機參差不一。如果大學生把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自己的政治動機,那么在他們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就會傾向于選擇正確的參與方式或途徑。相反地,如果說大學生把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作為政治動機,那么他們任何的政治參與都是非法行為。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在他們從事任何實際政治活動之前,都必須先有正確的政治動機,而正確的政治動機往往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
(二)良好的政治認知是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的關鍵
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時,無形地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從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兩方面來了解政治生活,并且通過自身參與不同的政治實踐來學習各種政治知識。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認識,大學生如此反復循環以加深自身對于政治的認知。大學生的認知具有功能性,它不僅能讓人對外部環境作出一定的評價,還具有激發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功能和調節等功能。大學生在校接受教育,在他們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于理想的觀念,掌握了一些社會行為的規范,并且能夠根據社會需要而嚴格要求自己。高水平的政治認知,使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有了深刻的認識,也讓大學生了解了有序政治參與的相關理論、有序政治參與的方式、途徑等。只有當大學生有了高水平的認知,同時自身具有較完備的認知能力,才能在政治實踐中獨立地思考問題、冷靜地觀察形勢、客觀地進行分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克服自身盲目的行為,達到有序參與政治的目的。
(三)積極的政治情感是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的催化劑
政治認同是政治情感的基礎。強烈的政治認同感可以形成積極的政治情感,而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又呈現出穩定性與沖突性、理性與不理性、功利性和淡漠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大學生的心理。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對其行為有導向作用。積極向上的政治情感會促使大學生有序地參與政治,反之,消極的政治情感也會成為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的絆腳石。
二、消極的政治心理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
消極的政治心理具體表現為錯誤的認知和動機、較低的政治認同感、非理性的政治情感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改革開放后,又有大量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些復雜的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公民很容易出現消極的政治心理現象。大學生作為我國公民的一部分,也會產生消極的政治心理,從而導致他們無序參與政治。
(一)從眾心理導致大學生盲目參政
從眾心理主要表現為少數服從多數,但大多是指盲目跟風,盲目地隨大流,沒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即缺乏思考。大學生的從眾心理反映了他們的政治認知水平較低,政治意識還不成熟。在政治生活中,如果大家都通過一種途徑或用一種方式去參與政治,而我卻區別于他人,那我就會被看成異類。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我會處于周邊環境的壓力而做出和大家一樣的選擇,而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我是沒有經過思考的,并不了解事情的本質。從眾,就是典型的缺乏理性思考的一種行為。大學生們都有自己的政治認知,對一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那么就會導致他們的行為基本上一致。長期性的從眾行為會使大學生養成慣性,導致其政治行為大致相同,那就會缺乏代表性和研究性,失去它本身具有的價值,也不利于我國政治民主的發展。
(二)法不責眾心理導致大學生非法參政
法不責眾是指,如果一項行為是普遍的或集體的,即使它是非法和不合理的,法律也很難懲罰它,因為涉及的人數過多。法不責眾心理是指主體有一定的思考的基礎上明確某件事情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但并不會因此停止當前非法行為的一種心理。近年來。高校的群體事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可以把原因歸咎為大學生的法不責眾心理。一旦大學生有了法不責眾的政治心理,那么在實際政治活動中,只要他不是孤身一人,便不怕法律,以至于出現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的途徑參與政治的現象。比如說,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他們覺得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他們沒有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他們在表達一些政治觀點和意見時,就顯得很隨意,具有主觀性。如果有一個學生發表了一個極具煽動性的違法政治話題,那么大部分學生會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點贊轉發,明明知道這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還堅持去做,這就是法不責眾心理的具體表現。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會造成政治參與秩序的混亂,給人民、社會、國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自私心理導致大學生功利參政
功利心理在大學生政治動機上主要表現為:實現個人利益是參與政治的最主要目的,而不是把政治參與看成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現階段,我國大多高校大學生都表現出功利性的政治動機。部分大學生在實際政治活動中,更多考慮的是自身價值的實現,比如在擇業方面。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積極參與政治,對政治非常關注。但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會犧牲集體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有時候為了實現和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一切代價,無視集體利益,無視大局,無視法律的存在,不按照正規程序參與政治,有意地“抄近路”,導致政治秩序混亂的局面。
三、培育大學生積極政治心理引導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的對策
要培育大學生的積極政治心理,克服大學生的消極政治心理,保證他們的政治行為合法合理,促使他們有序參與政治。
(一)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
政治認知是大學生參與政治的基礎。為了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提高其參與政治的能力,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弘揚政治主流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國政治文化是一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為社會主義直接服務的意識形態。全社會都要積極地弘揚這個主旋律,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氣氛,從客觀環境中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社會在弘揚政治文化中,應做到全方位,多層次,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為主要目的,以激發大學生的政治熱情為實際導向,鼓勵大學生積極地參與政治。大學生在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中,提高了自身對政治的認知水平,從而在參與實際的政治活動中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避免了他們參與政治的從眾心理。
第二,改進高校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來源,盡管這門課程的內容比較枯燥單一,時常會讓學生們產生厭煩的情緒,但對大學生來說,學習這些知識具有重大的意義。高校必須為大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建立平等、融洽學習新型教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這能讓大學生的厭煩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解,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使他們的政治認知水平得到提高,避免在政治參與活動中的盲目行為。
第三,夯實大學生自身的政治基礎。大學生走在時代的前端,和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聯系。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須先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使自己具有作為國家主人的基本資格。大學生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在學業、生活和工作上都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來武裝自己,有利于大學生在政治實踐中運用辯證法的觀點理性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再加上政治基礎課程的學習,讓大學生對我國目前的政治情況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和了解。大學生在對我國政治了解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思考問題,指導其政治實踐,必然會克服他們從眾的政治心理。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動機
“大學生政治動機,是指激勵并維持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以達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內驅力。”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政治動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途徑來增強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當大學生產生某種需要或者想實現某個目標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政治動機。
第一,加強國家法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完善的法律體制是大學生積極政治心理形成的外部環境。健全的法律制度能真正保障大學生的民主。加強法制的建設,就是要讓大學生的政治行為有法可依,同時也要形成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政治環境,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其次,加強法制建設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權責意識,使其樹立法治的理念。一方面,法律可以保障大學生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并且保證權利的真實性和廣泛性。另一方面,只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深得大學生的信任,使他們摒棄法不責眾的政治心理。
第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高校的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②
高校的理論課程教育,要發揮其育人的功能,使廣大學生接受我黨的政治主張和信仰,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動機。大學生有了正確的政治動機,同時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增強以后,就會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而且還通過合法合理的方式和途徑來參與。所以,高校應該在增加思政課程課時的同時,培育大量的專業教師,使其學好理論知識,并把創新性的教法帶入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大學生通過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學習,可以了解法律的含義以及作用,引導他們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通過道德和法律兩種截然不同的規則來規范自身的政治行為。法律具有規范作用,它規范著公民的行為、公民的權利和公民的義務。大學生要充分利用法律的這種功能,努力使法律這種“他律”轉變為“自律”,嚴格用道德和法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指導自己的政治行為。同時,法律也具有保護作用,保護著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證社會能夠正常運行、保障著國家的繁榮與安定。大學生遵守法律可以使自己應得的權益得到保障,使自己的政治行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避免形成法不責眾的政治心理。
(三)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政治情感
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指的是,在政治生活中,他們在感覺、知覺、印象等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情感,即對各種政治現象好惡愛憎的心理反映。
第一,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要想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動機,首要的是要解決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問題,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為他們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對于貧困的大學生,國家應該加大扶持的力度。高校中存在很多貧困生,差的經濟條件會限制其政治參與。大學生基本物質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沒有心思和能力去追求精神的滿足。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不容忽視。國家、社會要積極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力發展生產力,通過發展經濟來增加就業機會。這樣做,一方面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了物質保障,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其最關心的就業問題,使大學生積極投身于政治。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動機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前提下才會純,才能避免功利性。
第二,加強學生組織的民主建設。要想在政治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政治情感,避免功利政治心理的形成,就必須要從高校的學生組織入手。這些學生組織從法律的屬性上看,是屬于社會團體的,并且已經成為大學生參與校園民主建設的主要途徑,這也是一種政治參與。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學生組織的民主建設。學生組織具有一定的權威,但絕不能沾上官僚的風氣。學生干部應始終保持群眾和民主的意識,使組織有良好的民主氛圍。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培養組織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學生組織一般具有參與學校政策決定的機會,政策內容往往涉及到學校的建設、發展、教學與管理等,還有一些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時,學生組織也具有監督的作用。高校對組織的管理,會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行為。學生組織的民主會讓大學生覺得校園存在公平,自身的利益也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這會促使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政治情感,避免其功利心理的形成,促使其有序地參與政治。
第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校期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用正確的三觀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是作為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條件。大學生通過對中國歷史的學習,要認識到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史、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還要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永遠不忘革命先輩們的努力。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詳細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并且深刻學習每一屆杰出領導人物的思想,用偉人正確的三觀來指導自身的政治實踐。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會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政治情感,并且體現在他們的政治參與中。
大學生要學習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向無私奉獻的偉大人物看齊,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的時候要以大局為重;大學生要學習英雄人物身上的閃光點,用寶貴的革命精神來鞭策自己,凈化自己的欲念,避免自己功利心理的養成。
注釋:
①趙躍先:《大學生政治心理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頁。
②孫麗芳:《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與對策》,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第26頁。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B/OL].201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劉吉發.政治學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5]孔德元.政治社會學導論[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惠巖.當代政治學基本理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7]謝俊春.積極政治心理——西部地區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心理基礎[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8]王琳.轉型期公民政治心理對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9]趙躍先.大學生政治心理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孫麗芳.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8.
[11]古斯塔夫·龐勒.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11.
(作者簡介:樊陽,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