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母語的影響,特別是受到傳統思維,文化傳統及社會歷史的影響,英語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都發生語言遷移的現象。本文著重討論了英語語言遷移的影響以及基本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語言遷移;原因;對策
【作者簡介】王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英語語言遷移的原因
母語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母語在外語學習中有不利的,干擾外語學習的一面,但也存在著有利的、積極的促進作用。英語語言遷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不同。漢字是象形文字,意和象總是連在一起,漢字的詞素也具有視覺的象形性,另外,漢字與英文的發音不同,英文中的音調和連續對學習者也可能會造成困難。雖然在英漢句子結構中有相似性,但不同是非常明顯的。造句時,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差異很大,漢語中沒有英語中那樣時態,習慣漢語表達的學生在寫英文句子時,常常因為考慮時態而耗費時間,或忽略了對時態的選擇。其原因是受漢語的影響,沒有能夠深入領會不同時態的含義。還有中國學生反義疑問句使用少,這些都是漢語習慣影響的明顯表現。
2.思維方式不同。除中西方的文字不同外,思維方式差異也不能忽略。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與語言的橋梁,它與文化密切相關。例如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實際上是漢語寫作的思維方式。另外,英漢語言分別遵循兩套不同的篇章結構原則,英語的“形合” 是“ 意合”的邏輯前提,而漢語卻可以“形散” 而“神不散”。這些不同的思維觀點在英語寫作教學中要逐步滲透,幫助學生在深層次上理解掌握英語知識。尤其在英文寫作中,要培養英文思維,克服漢語思維習慣。
3.文化背景不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也不能忽略。宗教的影響是明顯的,中國的儒家文化與英美基督教文化差異巨大。只有揭示了東西方的民族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隱藏部分,才能找出民族間的深層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區分英文表達和漢語表達的差異,以便更好地交流。在英語學習中,通常是脫離背景的,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注意兩種文化的差異,更大程度地去獲得背景知識,以達到充分理解原文的目的。例如中國人比較敬重老人,強調老的價值,而西方人并沒有這樣明顯的表現。如果用老字稱呼西方的老人,會引起誤會。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敬。由于文化的不同,這兩種不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以中國儒家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去理解英美國家的英語文章,可能會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困惑。
二、語言遷移的表現形式
中式英語主要是由英語和中文在詞語意義、表達方式和文化上的差異造成的。
1.詞語意義。由于詞匯方面的原因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現象所占的比例比較大,歸納如下:
(1)在學習詞匯時,只根據字典中對應的漢語解釋生硬地掌握某一單詞,并不深究英漢兩種詞義內部的差別和用法的不同,結果只能鬧笑話。比如因為知道“eat” 是 “吃”的意思,“吃中飯”就被說成“eat lunch”( 應為“have lunch”)。(2)詞的外延,內涵不清。外延是詞的字面意義,而內涵是詞的隱含或附加意義。中式英語的現象在于只抓住了詞的外延,而忽略了詞的內涵。不了解詞的語體色彩是褒還是貶,是書面還是口頭,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等。Politician和statesman 兩個詞直譯過來都是“政治家”。前者 帶有明顯的貶義,更適合譯為“政客”,而statesman 則是中性,有時還偏褒義。掌握這類詞匯就必須對英語的文化有全面的認識。
2.表達方式。同一事物在兩種語言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同一事物其表達方式有同有異,最易產生干擾。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這一現象較多地體現在詞形錯誤,虛詞用法錯誤,結構錯誤等。中文中動詞無時態之分,依靠表示時間的副詞(如“曾經” “正在”“將要”等或利用虛詞“著” “了” “過”等時態助詞來體現,動詞本身并無變化。英語則不同,時間的表達是通過動詞的時和體來體現的。這種語法表達上的差異使英語學習者很容易受漢語句法習慣的影響而導致不正確的用法。比如“我去年去黃山了”被說成“I have been to Huangshan last year.”英語的虛詞也是學生易犯錯誤的地方,包括冠詞、介詞、助動詞,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等。常常一詞之差,意思就天差地別。比如She was with a child. (她帶著一個孩子)。而She was with child (她懷著孕)。
3.文化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心理狀態等方面的差異,學習者會不知不覺地將母語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學目的語文化上,從而發生文化負遷移。因此,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提高語言綜合素質的根本途徑。由于受漢語的影響,中式英語在文化上主要表現為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了解,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硬套漢語習慣就會產生如下中式英語現象:
(1)不了解英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習慣而造成的錯誤。如:How much can you earn in one month? 這樣涉及他人隱私的問題可能在中國并不越界,但在西方就非常不禮貌了。(2)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對英語中的比喻和成語的生成及使用產生誤解。如“膽小如鼠”應為“chicken hearted” 而不是“ as timid as a mouse”;“ Kick the bucket” 意為“過世”,而不是“踢桶”。(3)缺乏對英語典故的理解而造成誤解。與中國的成語一樣,英語中有不少詞匯都有出處,比如《圣經》或古希臘的神話傳說,還有一部分來自文學作品,都有其文化歷史背景。如果不知道拜倫的長詩《唐璜》,就理解不了“He is Don Juan”意為“他是個花花公子”。
三、正確對待母語的干擾,促進英語學習遷移
外語教學中如何對待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至關重要。學習者的母語在外語教學中有促進和干擾兩方面的雙重作用。外語學習或教學完全可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肯定這種影響的有利方面,利用本族語作為學習或教學的手段,加快對英語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擺脫對本族語的依賴而走向獨立,二是重視這種影響的不利方面,在主觀上完全排除本族語在學習或教學過程中的介入。具體來講,可以對英漢兩種不同語言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比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其表達方式上的異同。找出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與母語遷移的關系,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母語和外語的特性,在進行交際時會有意識地注意不同語言各自的表現方式,以順應這些差異,防止表達錯誤,避免運用失當,從而實現交際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外語教學中加強母語和目的語文化背景之間差異對比分析,對培養和提高外語交際能力,減少和避免語用失誤,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變換不同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依據學習的遷移規律,為學習者更順利更成功地實現正遷移創造條件,減少或防止干擾發生,以提高學習英語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賦寧.英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彭慶華.英語習語研究[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