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建國以來,一直都是重點發展的對象,更是國家戰略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各種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進入21世紀,新媒體飛速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在網絡新媒體背景下,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各種機遇, 我們應該抓住網絡新媒體帶來的各種機遇, 利用其優勢特點, 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機遇
一、相關概念界定
新媒體這一概念的產生在學術界并沒有形成被廣為認可的定義,在我國比較出名的是由新媒體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所做的定義,即“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在國外較為權威的定義來自于美國《連線》雜志,新媒體即“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而本文認為,新媒體是嫁接在舊的媒體傳輸方式以及技術上,基于新的信息技術改革,利用最新的傳播技術,最大程度上實現人與人的無界限互通。簡單的說就是一種以去中心化觀念為代表的媒體和傳播形式,在這種媒體和傳播形式中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例如國外的推特、Facebook,國內較為知名的新浪微博、百度貼吧以及知乎等等新型網絡互動互通介質,它們具有開放共享性、平等互動性、即時快捷性的特點,為了更好的對新媒體進行理解,符合以下條件的才可以稱為新媒體。
1.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當電報的使用量超越了信封,并且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用電報來作為與外界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電報相比較與郵信就是新媒體;同理當電視的使用量超越了報紙、當電腦手機超越了電視,成為了信息的主要接收渠道,電腦手機相較于報紙、電視就是新媒體。
2.是否有助于更加公平和公正的討論和傳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信息外放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制度,從送審到采編在到審閱,廣大人民群眾難以參與信息的選擇和報道,統治階級決定著人民群眾可以看什么不可以看什么。但是網絡新媒體它跨越了這一門檻,只要有獨立的賬號和思想,只要不違法亂紀就可以把自己同其他人發生信息的傳播,這時人民群眾既是內容的接受者、傳播者,更是內容的制造者。
3.是否有助于人們更好的社交。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只使得信息進行了傳播,并沒有很好的接受信息的反饋,而新媒體(QQ、微博、知乎、貼吧等)在將信息廣為傳播的同時,更使得人們可以便利的與周圍人、媒介中人共同分享對時間的看法,也使得人們在事件的交流時無意中促成了社會交往,擴大了人們交友的可能,盡管不是一個國家的人不在同一地區,但是只要拿出手機登陸APP就可形成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得到感知。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其傳播載體可容納的信息量遠遠大于舊媒體,豐富補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以網絡大數據為主的各種新媒體載體有著大容量、限制少的特點,能夠給大學生傳遞世界各國最新最全的資訊、世界各地局部熱點問題最新的進度、世界知名專家學者的分析評論,以此來傳遞不同內容的知識。新媒體載體在進行傳播時,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內容,這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更新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來源;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更加專業化與立體化提供了各方位、多領域的資訊,這增加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標。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傳播載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其傳播方式更加的靈活、快捷,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的變化。“新媒體中主要的思想意識:自由、平等已經深入到每一位大學生頭腦中” 。從以往的一教室、一教師、一課堂、一講臺,轉變到如今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新媒體載體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為載體,百度、知乎、微信、微博、QQ等等社交軟件為媒介,實現了多方位多領域所有人的傳播和反饋,將新媒體的靈活性展現無遺。以網絡大數據為主的新媒體載體集聲、色、形于一體,給予當代大學生更加真實的信息感受,較大程度上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其理解并掌握國家制度、國家理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必要的更新,刻板的灌輸式方法已經不能在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的實踐活動以及利用高科技和新媒體載體開展的新式教學方法如談話式、討論式教學法、知乎(微博)話題討論等等。利用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新媒體發展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以便于更加高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任務,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傳播載體的互動性形式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新媒體的互動性,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單向性傳播占據主導位置的狀況,呈現出了多線性傳播的趨勢,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提供了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從以往教育者“被動教”為主轉向以學生“主動學”為主的良性教學模式。受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等APP載體自主地搜索信息,主動學習 ;可以自由地參與話題的討論,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教育者則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與重新制定教學方案。良性教育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其不在作為枯燥無味的單向教學,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更要有健康的、積極的、愛國的思想體系作為保障。以網絡大數據為主的新媒體時代已然來臨,各種西方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搭乘著科技的便捷滲透到了國家教育當中,如何利用新媒體防范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侵蝕顯得格外重要,大學生作為“兩個一百年”“中國夢”實現的人才保障,更加要重視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工具,為中國偉大富強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武宏.自媒體及其本質特征.[J].《采寫編》.2016年
1期
[2] 牛根義.新媒體視角下信息傳播研究述評.[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年26期
[3] 王燕麗 .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J].《現代職業教育》.2016年10期
作者簡介:韓宏博(1995-),男,漢族,四川成都,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