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影
摘 要:數學這門學科不但能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數學知識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明白生活的真諦,從而使孩子們初步辨別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關鍵詞:素質教育;思想教育;熱愛祖國
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應以促進小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基本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及勞動技術素質。同時也應注意發展小學生的個性素質。
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基礎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要從根本上完成素質教育賦予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必須在教學中時時處處都滲透素質教育。數學這門學科不但能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數學知識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明白生活的真諦,從而使孩子們初步辨別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一種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我們社會、我們民族所提倡的對人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要注意滲透這種教育。例如,我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就設計了一個問題:為媽媽買生日禮物。我對學生說:“媽媽每天為你們洗衣、做飯,為你們操勞,你們應該不應該孝敬媽媽?”同學們都齊答:“應該。”我又說:“假如明天是你媽媽的生日,你最少要送媽媽兩個禮物,但是你只有20元錢,你打算送媽媽什么禮物,你買的禮物需要多少錢呢?”接著我又出示了幾種商品的價格:(1)發卡:7元一個。(2)電子表:9元一只。(3)賀卡:6元一張。(4)手套:6元一副。(5)鮮花:5元三朵。(6)音樂盒:8元一個。同學們看到價格后都熱烈討論起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輕松愉快地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而且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知道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一種傳統美德,小學生從小就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
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樹立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科學思想。我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數的認識”時,讓學生讀出一首詩或一首兒歌,其中要含有一、二、三等數字,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背,我獎勵了那些背得好的同學,接著說:“老師小的時候經常背一首兒歌,現在老師背給你們聽聽,想聽嗎?”學生們都豎起了耳朵聽我背。我大聲背起來:“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著,打著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背完后,我問道:“聽完這首兒歌,同學們有什么感受。”許多學生說:“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不應該打他們。”我說:“對,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學會與它們和平相處,我們要保護動物,保護美麗的大自然。”這節課通過兒歌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使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要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三、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教育
在教學年、月、日時,我課前讓學生查資料,討論:(1)你認為人類最初掌握的時間單位是什么?(2)怎樣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樣形成的?(3)怎樣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樣形成的?(4)人類為什么需要日歷?日歷是怎樣來的?我們現在的日歷是怎樣來的?(5)一年12個月,一星期7天是人們安排的還是自然形成的?(6)一年365天5小時48分48秒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安排的?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都認真地查資料、討論,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這節課學生不僅了解了現行日歷的特點,能完成有關日歷的簡單計算,而且通過了解現行日歷的產生發展,體會到人類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艱難。培養了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和對科學的向往,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讓學生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小學數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的確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內容給學生以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祥艷.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微探[J].新課程(小學),2018(2).
[2]李建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