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井強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分別承擔著“教”和“學”的角色,而人都是有情緒和情感的,因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不應當僅僅以基本的數學知識傳授活動為主,而是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師要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及時察覺學生內心的異動,撫慰學生的情緒,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積極向上,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緒教學;小學數學;情感體驗
小學生大多好奇心較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內心的情緒和心情變化也是比較快的。教師應當充分注意到這一特點,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重視學生內心的想法,將學生當成是自己的朋友,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加強引導,促使學生能夠減少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彼此之間能夠獲得更多的信任,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調控情緒的能力,保證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促進學生逐步向內心成熟的方向發展。
一、利用積極情緒,引導快樂學習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想要真正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不能僅依賴教育目標,而是應當在師生之間建立起相互接觸的積極情緒,以此促進學生內心興奮,讓學生長期處在興奮的狀態下進行學習,避免因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注意到學生內心的情緒,結合學生的情緒和實際的心理特點進行考慮,引入積極的導入策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有更好的情緒體驗,對數學開始產生強烈的興趣,減少學習中的壓力,讓其更加樂意參與到數學教學過程中去。比如,在學習“找規律”這一章節的時候,由于本節課程中的探索性很強,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幾種食物之間在進行搭配時的規律問題進行研究,因此,筆者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導入了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在此種情境下,學生的參與欲望是很強烈的,都十分踴躍地想要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比如,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們早上起床一般是在什么時候?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有的學生回答是穿衣服,有的學生回答是洗臉,有的學生說是睜眼睛。答案五花八門,而有的學生甚至已經開始研究起早上要怎么搭配衣服了。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同學們來幫老師搭配一些方案好不好?”接著教師將不同的衣服、褲子、裙子的剪紙粘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搭配重組,而學生自然會在積極思考下進行探究,幫助教師盡快搭配好衣服,在這種愉快的情緒下,能夠將抽象的數學變得更加具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二、導入教學疑問,啟發學生思維
質疑是思考的開始,是學習的開端,當學生頭腦中開始產生對事物的疑問時,就是最佳的學習時機,他們這時往往很想弄清楚問題的正確答案,求知欲望很強,這一點在小學生身上表演得尤為明顯,甚至其內心整個情緒都會被帶入到這種疑問當中。因此,教師可以采取疑問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誘發學生質疑的情緒,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促進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比如,在學習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這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疑問教學的特性,從生活中導入實例,引導學生對其積極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如教師對學生說,老師接到學校通知,要對校園內的一塊三角形空地進行測量,看看其面積能否構成一個籃球場,想要聽聽大家有什么比較好的測量建議。學生對此都是比較疑惑的,從學生以往的經驗來看,對三角形的三邊進行測量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面積這一概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似乎很難直接測量出來,但學生又對籃球場的建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欲望,因而對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理的。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相信大家都是很想盡快解決這一問題的對不對?”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對!”接著教師拿出事前準備好的道具,將多個三角形模型分給學生,讓其動手去拼接,在實際動手中有的學生發現,兩個三角形能夠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是清楚的,而四邊形是兩個三角形,學生立馬就能心領神會,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凸顯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素養
在以往教學中,大多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在這種形式的課堂上學生的情感表達就會出現較多的限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就很難真正發揮教學的實效。因此,在現代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采取角色互換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樹立主人翁的思想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多以鼓勵的方式和口吻進行教學,鼓勵學生敢學敢想,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更能輕松地感受到學習成功給自己帶來的喜悅,學生在這種愉悅輕松的氛圍下,綜合素質自然能夠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成功、渴望發現,這種情感在兒童內心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教師應當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發現孩子的喜好,關注學生情感,撫慰學習中的不良情緒,使其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劉昌敏.營造快樂氛圍打造數學高效課堂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6).
[2]姚麗紅.關于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