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馨予,張明媛,王沁鈺
(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西安 710128)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小規模經營逐步向集中化經營轉型,農戶的貸款意愿加強。而農村信用體系缺失,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用狀況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金融機構面向農戶的貸款意愿較低,大部分農戶無法在金融機構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限制了自身發展。相比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涉農信貸融資模式,農產品供應鏈融資模式以產業內的核心企業為媒介,通過企業的信用擔保,連接資金鏈上下游的農戶與銀行,不僅有效緩解農戶貸款難的壓力,還可以為農戶按時還款提供保障。本文基于白水蘋果種植業發展現狀及所存在的農戶融資難等問題,嘗試利用農產品供應鏈融資方式為白水蘋果種植業的發展尋找可持續發展路徑,這具有積極意義。
陜西省白水縣位于陜西省的東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的之間的過渡地區。得益于自身的高原氣候、土壤優勢和地理環境,吻合生產優質蘋果的生態環境,是全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全縣蘋果種植面積約為55萬畝,掛果面積約為48萬畝,人均2.3畝,蘋果年均產量約為60萬噸,年出口約15萬噸。白水縣是國內外專家認可的蘋果優良生產區之一,其“白水”蘋果也被確定為陜西省知名商標,是全國唯一的以縣名注冊的蘋果品牌,白水縣享有“中國蘋果之鄉”的榮譽稱號。
但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市場需求逐漸趨于飽和,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蘋果種植業如今面臨更多的問題與挑戰。其中,果農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資金不足的問題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陜西白水蘋果種植業的發展潛力及發展模式。基于此,本調查小組以陜西省白水蘋果種植業農戶基本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300份問卷,發放對象為陜西白水種植業個體戶,回收問卷總數為293份,有效問卷總數為281份。
農業融資難的問題長期存在于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系也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然而,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展,金融體系的健全與發展作用日益顯著,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1.蘋果種植業農戶收支狀況。在陜西白水蘋果種植業個體戶中,其中種植面積小于10畝的人數居多,占總樣本的58.01%,且絕大部分凈利潤低于1萬元。種植面積大于10畝小于20畝的農戶占總樣本人數比例的29.18%,其中凈利潤大多在5萬元以下。種植面積大于20畝的農戶占總樣本人數比例較小,僅為12.81%,凈利潤大部分在5萬~10萬元之間。就總體而言,有86.83%的受訪者不存在虧損的情況,但總體經營狀況不容樂觀,盈利狀況良好的樣本人數只占總樣本人數的18.15%。其余68.68%的受訪者均只有較少盈利或收支平衡,無法滿足來年蘋果種植的資金需求,需要外部資金支持。調查表明,農戶蘋果種植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自有資金支持能力不足。
2.蘋果種植業農戶外源資金來源渠道。彌補資金短缺的渠道大體可分為通過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融資兩大類。其中金融機構分為主要金融機構如農業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機構如小額信貸機構等。在調查農戶中,選擇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的農戶占38.72%,選擇民間借貸的占61.28%。在所有可選融資方式中,多數農戶選擇通過民間借貸模式,然而民間借貸難以滿足農戶資金需求,而金融機構中,小額信貸機構利率普遍較高。因此,商業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成為農戶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
3.蘋果種植業農業貸款供需結構。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業貸款的主要供給機構,其他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占比偏小或未提供涉農貸款,蘋果種植戶獲得農業貸款的渠道較少。金融機構提供的涉農信貸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主要為農戶個人貸款。貸款所需的抵押方式多為國家土地使用權證抵押與城鎮房產證抵押,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住房財產權與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均無法抵押。同時,大部分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利率都在8%以上,利率較高。調查問卷顯示,在蘋果種植面積小于10畝的農戶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占其樣本的22%。由于小農戶種植面積小,收入少,在自有資金外還需要借入資金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引進栽培技術、擴大種植面積等支出,因此存在一定的貸款需求。在蘋果種植面積大于10畝、小于20畝的農戶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占其樣本的9%。此區間的果農種植面積適中,收入較高,其自有資金能夠覆蓋其購買生產資料的支出,因此貸款需求相對較少。蘋果種植面積大于20畝的農戶中,貸款需求占其樣本的38%。種植大戶在總樣本中占比較少,但由于需要投入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較多,資金需求較大。且部分種植大戶需要進一步引進新品種、發展初加工,向生產專業化方向發展,對貸款需求較大(見表1)。

表1 種植面積及貸款需求
由表2可知,在有貸款需求的樣本中,貸款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數占有貸款需求樣本的比例高達78.31%。貸款成功的人數較少,僅占有貸款需求樣本的36.79%。而貸款成功且滿足資金需求的更少,僅占21.69%。貸款失敗和未申請貸款的種植戶占比達到63.2%。由此可見,大部分農戶的資金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然而,如蘋果樹種老化、技術落后等種植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資金支持,貸款需求的不滿足導致無法有效解決種植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制約了農業種植的發展。

表2 貸款需求滿足情況
4.白水蘋果種植業融資模式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首先,從種植戶自身原因分析。由于蘋果種植業受氣候影響,風險較大,果農收入不穩定,較難達到商業銀行貸款的資信要求。部分果農由于信用意識淡薄,存在不良信用記錄,導致無法獲取貸款。同時,果農的金融知識普及程度低,對貸款流程、抵押擔保條件等基本金融知識缺少了解,容易因“貸款手續太煩瑣”“擔心失去抵押物”等主觀想法壓抑自身的貸款需求。此外,農戶缺少合適的抵押品和擔保。其次,從金融機構外在原因分析。由于農業存在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涉農貸款風險較大,金融機構大多對農業貸款采取較為謹慎的信貸政策。且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落后,商業銀行往往缺少種植戶的征信信息,對農戶的還款能力難以評估,因此商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的門檻較高,授信額度較低,導致大部分果農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此外,商業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對抵押物質量要求較高,傳統的抵押方式如商品房抵押對農業貸款造成阻礙,大部分種植戶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同時,農業貸款的利率較高,加重了種植戶的利息負擔。最后,從涉農信貸融資模式分析。傳統的涉農信貸融資模式采取農戶個體與金融機構直接對接的方式,金融機構對單個農戶了解較少,面臨著難以評估農戶信用水平與還款能力的問題。金融機構因此對農戶個人資信要求較高,對農戶貸款造成了阻礙。同時,傳統涉農信貸融資模式中規定的抵押品種類較少,且抵押品如國家土地使用權證與城鎮房產證等不符合農業生產特征,在造成多數農戶缺少抵押物的同時,也使得金融機構失去許多潛在客戶。此外,傳統的信貸模式將抵押品作為彌補違約損失的唯一途徑,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擔保體系與風險補償機制。
基于此,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引入供應鏈金融這種新型農業融資模式能夠解決蘋果種植戶在融資中遇到的困難,形成系統的支持蘋果產業整體發展的供應鏈融資體系。適應蘋果種植戶引進新的種植技術與設備、向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可以為金融機構創造新的盈利模式,為核心企業提供優質原料的穩定來源,對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
從農戶的收支情況來看,絕大部分農戶的利潤狀況不足以支持來年的農業生產,因此需要外部的資金需求。從資金來源的角度看,金融機構仍是主要融資渠道,但農戶通過主要金融機構貸款的意愿較低,這種現象的產生正是因為當前金融機構對蘋果種植業的支持力度不足,無法滿足果農的資金需求,減弱了果農的投資積極性,使白水蘋果種植業難以實現進一步發展。因此,各涉農金融機構需創新符合蘋果種植業特點的農業信貸產品,為蘋果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便利。
圍繞蘋果種植供應鏈鏈條,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農戶、核心企業(包括大型零售商及蘋果產品加工生產企業)、經銷商。其中,核心企業在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蘋果種植農戶屬于整個供應鏈最低端。
基于各種歷史發展原因,金融機構現有的金融產品難以滿足當前農業融資的資金需求。傳統融資模式帶來的農戶借款難的問題,可以通過農業供應鏈融資方式進行改善。農業供應鏈融資,不再將單個蘋果種植農戶作為個體進行信用考核,而是將種植農戶作為整個蘋果產業中的一環,以整個產業鏈為出發點,進行貸款資格的審查,從而緩解農戶因銀行信用缺失而造成融資困難的問題。不同的供應鏈模式又為改善此問題提供了多種方案。根據主導機構的不同,可以將供應鏈融資模式分為以下兩大類。
1.核心企業主導型(見圖1)。核心企業作為整個融資鏈條的中心,成為連接商業銀行與農業專業合作社及單戶農戶的橋梁。第一步,核心企業與農業專業合作社及單戶農戶簽訂購銷協定,農戶和合作社按要求進行生產。第二步,由核心企業以自身的資信及經營狀況為擔保,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所得貸款資金由核心企業購買蘋果種植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如優質樹種、化肥等),以及相關的種植技術支持并提供給農戶。當生產結束后,企業按合同收購農戶生產的蘋果,并將之前所提供的的生產資料及技術支持的費用從收購價款中扣除,企業出售存貨,獲取貨款還清銀行貸款。

圖1 核心企業主導型融資示意圖
2.農業合作社主導型(見圖2)。在此模式下主要利用農村合作社的信用擔保融資。由農業專業合作社集合單戶農戶并代表農戶與商業銀行及核心企業進行協調。根據最終還款人的不同,此類型包含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由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融資的核心,商業銀行向合作社授信,由合作社作為農戶代表與核心企業簽訂購銷協定。資金的分配與使用,由合作社進行集中管理,購銷協議到期后,由合作社使用貨款還清銀行貸款。而第二種模式下,由核心企業與農業專業合作社協同合作,在購銷協定到期后,由企業代理銀行將還款金額從銷售款中扣除。

圖2 農業合作社主導型融資示意圖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無論是核心企業主導型還是合作社主導型,都避免了直接對分散的單戶農戶進行授信,降低放貸運營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因對農業生產不了解造成的逆向選擇風險。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供應鏈融資的金融產品根據不同的供應鏈結構進行調整,差異性更強,因而更適合因生產周期的長短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的農業貸款。這類融資創新有利于為商業銀行開拓市場,發掘潛在優質客戶,提高行業競爭力。
對于種植農戶來說,這樣的模式解決了在生產過程中籌集資金困難的問題。農戶及合作社與核心企業所簽訂的購銷協定可作為企業的應收賬款為企業的信貸融資提供支持。而有了企業的指導,農戶進行較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定向生產既解決了如樹苗品種老化等技術問題,生產出的產品也將有銷售保障,這種保障措施降低了農戶策略性違約的可能性。
第一,創新多種農業抵押方式,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擔保體系。政府為創新多種抵押方式提供政策支持,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和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直接抵押的試點工作,加快抵押物價值評估服務機制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等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金融機構創新符合種植業生產特點的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開展供應鏈融資信貸產品。同時,金融機構可以開創適應供應鏈金融的抵押和質押方式,如農業訂單質押、倉單質押和保單質押等。此外,由政府設立農業擔保公司或授權擔保公司開立農業擔保業務,擔保公司在供應鏈金融中提供擔保,政府或龍頭企業提供反擔保。在此基礎上,銀行可以開創“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增信+反擔保”“農業訂單質押+農業保險”等多種抵質押與擔保結合的組合擔保方式,降低違約風險與損失。
第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立符合供應鏈融資模式的農村征信數據系統。由政府和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和專業合作社共同創建在各金融機構間共享的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首先建立信息采集機制,由各專業合作社征集農戶基本信息、住宅、生產和信貸等基礎信息,建立農戶基礎信息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立信用電子檔案,設立符合農戶資信現狀的信用評定標準。同時,商業銀行可以進一步建立供應鏈信息系統,收集匯總種植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分銷商等各個主體間的契約關系和聯結機制,為供應鏈的不同主體提供授信業務服務。另外,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為誠信市場主體優先提供農業貸款貼息和農業補貼等財政優惠政策,建立農戶農企失信行為清單并納入聯合懲戒范圍。
第三,加強風險控制與管理,建立風險防范體系和補償機制。金融機構在完善征信系統與擔保體系的同時,加強內部風險監控部門對農業貸款的監控、管理與追蹤。龍頭企業發揮協同監管責任,加強對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的監督管理,并為專業合作社農業貸款提供擔保或反擔保。發揮政府在風險補償機制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農業保險體系的建設。由財政出資設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或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商業性保險機構提供具有準公共物品性質的農業保險服務。同時,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如農業貸款信用保險,涉農金融機構以農業貸款作為保險標的向保險公司進行投保,由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信貸風險。另外,政府可以設立財政支農風險補償基金并定期撥款充實風險基金,當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或擔保機構出現虧損時,由風險補償基金提供援助。
第四,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政府引導、協調與服務機制。政府應重點培育一批綜合型的龍頭企業,發揮行業帶頭作用,鼓勵和扶持蘋果深加工產業,為龍頭企業提供設備補貼與農業科技補助。由政府協調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業合作社簽訂購銷協議,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蘋果產業化經營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增信作用,利用其自身優勢與良好信用為供應鏈上游的蘋果種植戶提供融資便利。由政府建立對金融機構的評估、考核與激勵機制,通過提供補貼、減免稅收等財政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蘋果種植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發展供應鏈融資產品。同時,政府應制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推進合作社教育工作,輔導農民合作社對果農進行相關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對果農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宣傳供應鏈融資的基本模式及優點,消除果農對貸款的認知偏差,加強果農對貸款基本流程、期限、利息計算、抵押擔保條件、逾期處罰措施等知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