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雯 司徒詠琳 楊志健 梁澤亨 盧集富
摘 要:本文主要以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行為的態度以及對校園范圍內電子垃圾回收的影響。過程中我們調查他們對電子垃圾認識度、統計他們處理電子垃圾的方式等,研究結果對于提高大學生電子垃圾回收的積極性,起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電子垃圾 大學生 回收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c)-0108-04
1 時代背景
新的技術必將帶來新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今社會電子產品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電子垃圾更換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眾所周知,廢棄的電子垃圾中含有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和其他有害成分。如機殼塑料和電路板上的溴化阻燃劑;電池中含有鎳等金屬。這些有害成分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回收利用,無論是對環境,還是對人體都是有極大危害的。
早年間,在國內廢棄的電子垃圾回收問題卻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中國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因為落后的電子垃圾處理工藝讓它飽受污染之苦。雖然,政府有心整治當地的污染問題,但是資金缺口大、資質審核難、監管范圍大等因素,“電子垃圾之都”轉型之路仍是舉步維艱[1]。
近幾年,我國對電子垃圾回收的關注力度仍然不夠。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參與電子垃圾回收的包括生產企業,回收企業,處理企業以及非正規回收渠道的各種小作坊、小商販,他們往往不具有正確處理電子垃圾的方法。而我們平日里看到的舊衣物、舊電子產品回收箱也僅僅是企業而非政府部門投放的,我們發現這類回收箱回收率并不高,一是因為并沒有看到有關回收箱的宣傳;二是因為沒有看到有負責人將回收箱里的東西清理收回;三是回收的東西處理方式不透明,居民們不能放心地使用。此外,我們不難發現與電子垃圾相關的調查也僅有少數的學者有相應的研究,相關的著作也只是表明居民對電子垃圾的態度。而研究作為電子垃圾使用者中的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影響的著作幾乎沒有。作為思維活躍、有行動力、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對于電子產品的接受度及更換速度處于領先地步,所以大學生對未來電子垃圾的回收影響非常大。
2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電子垃圾回收情況調查分析
2017年4月開始,我們團隊先對此課題進行了調查,調查分為兩個步驟。
2.1 對校內電子垃圾回收情況進行了調查
針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的大學生群體進行了“關于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認識的調查問卷”調查。對校內電子垃圾回收情況調查如下。
(1)我們對校內所有的保潔人員進行了訪問,了解到華立學院與其他大多數學校一樣,并沒有任何關于任何一項專門對電子垃圾的處理的通告。
(2)在日常的垃圾處理中,保潔員工也只會對塑料瓶子等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3)由于電子垃圾稀少,保潔員工基本都不會特地去處理,任由它們被一起與生活垃圾送去垃圾廠處理。
2.2 問卷收集
收集“關于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認識的調查問卷”,以線上微信問卷、宿舍走訪等形式向華立學院的學生收得750份的問卷,部分問卷結果摘選如下。
(1)您平常是怎樣處理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電子垃圾的(圖1)?
(2)在處理電子垃圾是,以下因素您如何考慮(圖2)?
(3)你對學校電子垃圾處理現狀的看法(圖3)?
(4)您認為回收和處理電子垃圾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圖4)?
(5)您知道目前國家新出臺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嗎(圖5)?
(6)如果學校回收你的電子廢棄物,無償的幫你交予符合國家要求的機構處理,你是否放心交給學校(圖6)?
2.3 得出問卷調查報告
通過以上的兩個調查步驟結果顯示,我們團隊總結的調查報告如下。
(1)學生對回收電子垃圾保護環境意識不足,政府、企業、學校以及消費者應多方承擔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責任。
(2)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知識不普及,企業、政府、學校應當聯合宣傳,例如進行上門訪談,回收活動,促進校內學生、市民對電子垃圾回收的認識,加強環境保護意識。
(3)電子垃圾回收設備設立不足,應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最經濟并且效益最高的方式標明回收設備點,例如校內集中回收點,宿舍樓道等人流量多的地點標明更多的電子垃圾回收標志,定期對回收設備點檢查統計。
3 校園電子垃圾回收可行性分析報告
現在針對這種情況采取的相關措施進行可行性分析。
3.1 總論
(1)項目名稱:校園內電子垃圾回收。
(2)項目具體內容。
①校園內建立電子垃圾宣傳欄并開展座談會進行宣傳。
②舉行相關的知識競賽。
③在校內落實回收站點布置。
(3)項目實施單位:志愿者服務隊。
(4)項目實施地點: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3.2 項目的必要性
在校園內,電子垃圾產生的途徑有很多種,比如線路板的報廢、廢舊電子類的產生、鍍金廢料的產生、庫存積壓、生活及設備回收、金屬回收。那么對于這些電子垃圾的回收,校方以及學生個人現采取的措施是利用第三方資源來進行回收,或者通過一些網絡平臺進行回收,其實對于一些能夠回收利用的或者還存在一定價值的電子垃圾,它們的有效回收率往往高于回收價值不高的電子垃圾,那么對于這部分的電子垃圾的回收仍然存在漏洞,一方面是回收途徑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園內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還不是有深刻的認識。
3.3 項目實施條件
在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本科校區,專科校區及高技校區三個校區在內,總共有學生將近3萬人,以每人一部手機的保守估計,也就將近有三萬部手機,按照每18個月的電子產品更新速率,根據年輕人追求潮流時尚喜歡新科技的特性,保守估計將近有20%的學生會選擇在大學期間更換手機,這樣就有將近6000臺二手手機,還不算上幾乎每人一臺的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因此,在市場資源這一方面,電子垃圾回收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據學生對于處理二手手機的習慣,大部分的學生將其置于空閑狀態,只有少部分學生將其回收至一些電子產品平臺(如愛回收)等。對于電子垃圾回收,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對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做出了相應規定。根據這兩部法律的相關規定,國務院于2009年2月出臺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在電器電子產品污染控制方面,2016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發布了《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在原《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基礎上,新《辦法》擴大了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質范圍并完善了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的管理方式。
3.4 項目實施方法
針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現狀,采取四步走戰略。
3.4.1 準備工作
任何項目在進行之初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為了給日后的回收工作打好基礎,現成立一個回收小組,將不同的隊員分成3個小組,相對應去聯系本科,專科,高技三院的公益性協會組織,商量合作推廣宣傳電子垃圾回收這個項目。聯系校外回收電子產品的專業公司,如愛回收、樂回收、回收寶等專業的回收平臺,眾所周知,電子產品垃圾具有一定的環境非友好性,只有通過這些專業的平臺回收,才能達到這個項目成立之初的目的。聯系校外的回收平臺之后,成立專門負責人負責對外聯系,確保隨時可查隨時可知項目的進展。
3.4.2 宣傳工作
目前電子垃圾回收一大主要問題是——人們對電子回收的現狀認識不清楚,因此,宣傳這塊工作至關重要,要體現深入人心的效果,因此,現可聯系校內各大型的新媒體,如大學生電視臺,閱讀量較大的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連續多次長時間的宣傳,并聯系之前校內的公益性協會組織在各大教學樓公共場合醒目位置張貼海報宣傳,此外,還可組織有關環保綠色知識電子垃圾產品的相關競賽,舉行相關的電子垃圾知識講座,可將講座與知識競賽掛鉤,參加講座可以在知識競賽中加分。
3.4.3 回收工作
通過前期的宣傳,可聯系有意愿的學生進行回收,此時由前期準備工作的組員負責對應的校區。做到專區專人負責,可隨時可查可了解進度。并將回收到的電子產品進行統一存貯登記,方便回收后進行補償。
3.4.4 對外聯系與補償工作
與前期聯系到的平臺負責人溝通,將回收到的電子產品交給負責人,出具相關的回收證明,將回收到的補償金額發放給回收登記的同學并提供相應的回收證明,就此完成一次回收過程。
4 電子垃圾回收期望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五大主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電視機、廢冰箱、廢洗衣機、廢空調、廢電腦)的回收量約為15274萬臺,約合348萬t,同比增長12.5%。但就著如今的電子垃圾的產生趨勢,相信其回收和再利用的問題仍面臨著巨大挑戰[2]。
在已有回收方式和措施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4.1 在學校組建成立電子垃圾回收管理的社團或者協會
成立相關社團協會更加能夠凝聚一股力量,有“領頭羊”帶領大家做相關活動,更能幫助大學生更加了解電子垃圾危害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相關社團和協會可以相對應申請——電子垃圾回收周,在這一周內可以開展相關活動如:有獎知識競賽,知識講座,上門回收等。
4.2 在學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
跟電子垃圾相關的回收方式的探討,回收后處理方法的研究,跟機電、城建等相關專業實際聯系,有助于開拓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4.3 相關專業機構或者政府行政部門定期到校集中回收
其實導致電子垃圾回收率低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因素外,如今因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泄露而導致被詐騙等令人害怕的新聞屢見不鮮,因此還有很多人不積極回收電子垃圾事害怕因此會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如果由綠色安全的機構來回收處理,相信能讓大家放心回收。
4.4 運用互聯網+回收
如今互聯網發展迅猛,出門僅需攜帶手機一臺即可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來促進更多的回收,線上線下的共同回收,既可擴大回收范圍,又能提高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適當開展有償的回收等活動來吸引更多人進行電子垃圾的回收。因此,我們大學生除了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實踐,還應該積極的創業開發——結合互聯網和智能端口對接,為愿意提供電子垃圾的市民和電子產品需求者搭建互聯網服務共享的平臺。
本文主要以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大學生對電子垃圾回收行為的態度以及對校園范圍內電子垃圾回收的影響。過程中我們調查他們對電子垃圾認識度、統計他們處理電子垃圾的方式等,研究結果對于提高大學生電子垃圾回收的積極性,起指導性作用。研究發現,大學生更換電子產品的頻率很高并對電子垃圾了解不具體,因此改善他們對電子垃圾回收的行為態度,強化他們對回收電子垃圾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大學生愛護環境和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學校相關部門也要共同規范形成良好風氣,領導全院走上健康綠色環保發展的高校。
參考文獻
[1] 仇寶寶.我國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山西農經,2017(4):179-182.
[2] 何承洪,王嵐,王惠雁.基于PEST和SWOT分析法的“互聯網+回收”模式思考—以電子垃圾回收為例[J].中國商論,2017(29):9-10.
[3] 陳蘭芳,吳剛,張燕,等.垃圾分類回收行為研究現狀及其關鍵問題[J].生態經濟,2012(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