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淇 由文華
摘 要:網球賽事的落戶和網球運動的普及,促進了網球中心的建設。論文以網球中心標識的內涵為切入點,以網球中心標識設計中文化要素的選擇為基礎,系統論述了網球中心標識設計中地域文化與體育文化的融合。以楊凌網球中心標識設計為例,通過分析其地域文化設計要素和體育文化設計要素,進行設計要素的提煉和化形、融合,并體現于具體設計中。突出了網球中心標識的唯一性和特征性,使其成為體育文化和地域文化傳播的載體,為今后體育中心標識設計提供了路徑選擇與借鑒。
關鍵詞:地域文化 體育文化 網球中心標識 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b)-0244-05
李娜在法網和澳網上的登頂封后,使中國網球項目擺脫了貴族運動的桎梏,漸漸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一項家喻戶曉的運動。人們對網球運動的赤忱之心,最終將落實在體育場館的基本硬件條件上;落實于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2025年人均場地2m2的剛性目標的實現中;落實在區縣級體育場館建設上。隨著中網、上海大師杯、武漢公開賽、天津公開賽等不同賽事的相繼落戶,以及國內業余網球公開賽的良性發展,網球培訓的如火如荼,使各地區網球中心建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目前,網球場地等硬件設施缺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忽視配套設施的設計。如何在建設過程中,除提供競賽場地、看臺坐席之外,提升體育的隱性服務質量,強調標識導視系統的設計和應用,突出標識設計中體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使網球中心標識具有唯一性和特征性,迫在眉睫。
1 網球中心標識的內涵
1.1 標識的意義
人們生活在信息繁雜的環境里,標識是提供信息必需的線索。在體育場館中,系統、專業的標識設計能夠有效地促進市場的開發和體育場館參觀游覽活動的開展,推進場館品牌的經營。我國體育標識系統發展受到西方設計思想的影響,生搬硬套的使用相同的格式,使傳統文化喪失獨特魅力,失去體育文化的活力與內涵,城市體育環境趨同。
網球中心標識存在于體育場館的入口處、總平面圖、體育場館內外各個空間的起承轉合處,使網球中心整體通過獨具特色的標識串聯起來。標識除了基礎的指向性、實用性之外,需切實發揮網球中心標識的文化傳播屬性,使人們對于標識的出現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1.2 標識的文化傳播價值
標識為體育場館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作為城市體育文化的一部分,標識系統可加強城市形象:相同地域文化內,一脈相承的體育標識可以使人們產生文化的共鳴。如在古城西安,大多數體育場館的標識多采用具有西安特色的城墻、秦漢唐文化元素,極佳地使整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形成獨樹一幟且完整的體系。
網球中心標識提供網球場館信息推介功能的同時解讀運動空間。作為網球文化的延續,標識凸顯網球運動本身,將網球文化,淬煉出易于人們接受的具有傳播價值的元素,通過網球中心體育標識的“文化符號化”的不斷發展,豐富標識文化自身內涵及傳播范圍。
2 網球中心標識設計中文化要素的選擇
2.1 文化要素的類型
文化要素是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且具有層次性與系統性。根據文化“三層次”理論,網球中心標識設計的文化要素分為三部分:器物層面、制度層面、觀念層面。“器物層面”即為標識的表現形式、材質,“制度層面”為標識的規格、使用要求,“觀念層面”則為標識設計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見圖1)。
現階段網球中心標識文化的“器物層面”已初具雛形,但仍然擺脫不了與其他公共建筑標識的相仿,故構建相應的“制度層面”和深入人心的“觀念層面”才能使網球文化和諧發展。將“器物層面”的“形”制度層面的“神”上升到“觀念層面”的“意”,網球中心標識的文化價值折射出獨具特色的價值取向,讓大眾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體會到網球文化的魅力。
2.2 文化要素的選擇依據
2.2.1 基于功能主義的文化要素選擇
網球中心的標識,首先滿足標識的功能,具有直觀的指向性與言簡意賅的標志性。文化要素的選擇,可在網球四大公開賽等賽事景觀元素、網球自身元素中提取出能明確場館內部流線的指示性符號,保證競賽的正常開展的同時兼顧競技性、觀賞性。
2.2.2 基于實用主義的文化要素選擇
實用是立足之本。據被調查的15~25歲的年輕人反映,網球是他們“最喜愛的運動”之一 。網球文化的大眾性使得網球中心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考慮人性化、智能化的滿足受眾面的需求。注重細節設計,保證老弱病殘人群也能舒適的使用和辨別。
2.2.3 基于美觀主義的文化要素選擇
標識設計作為設計的一種,形態的美感以及整體旋律的和諧必不可少。在一個優良的設計中,滿足人們的審美首當其沖,所以在文化元素選型的過程中,要注重網球標識的形狀、材質、顏色的搭配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
3 網球中心標識設計中地域文化與體育文化融合
3.1 形態
標識設計在進行文化元素提取的時候,使用地域文化或體育文化元素的形狀和結構;抓住這些文化元素的主要特征,把這種特征通過一些抽象的符號和簡化的點表達出來;取精去繁,把從地域文化與體育文化中提取的元素進行提煉、融合、概括(見圖2)。
3.2 意向
采用藝術手法對文化元素進行創造,對于網球標識中文化融合的過程也同樣適用。網球中心標識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將簡單的圖形同網球賽事、體育文化、體育名人名事、農業發展等具象的事物進行結合,從而將標識賦予一種神似、寫意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能夠更加清楚的表達景觀的內涵。
3.3 創新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除了對古典優秀文化的繼承之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楊凌極具高科技農業城市特色,可從城市中提煉出色彩、農作物、耕種收割成熟的過程可作為抽象的元素,從網球中則可選擇網球的彈射的軌跡、球場、球拍等。將二者融合,抽象出顏色、圖案、人物動作剪影等運用于網球中心標識設計中。傳統農業文化、網球賽事與國外優秀設計手法相互結合與應用,結合到具有現代極簡主義的網球標識設計中。
4 楊凌網球中心標識設計
4.1 楊凌網球中心分析
4.1.1 地域文化分析
楊凌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氣候宜人,水文條件優渥,交通便捷。兼具陜西特有的西北文化之厚重端莊以及陜南清逸俊雅的小鎮文化;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具有農耕文明的歷史感與使命感;隨著近年來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的發展,“體驗式”農業日漸成為楊凌高新科技品牌和農業高新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多種地域文化的融合使得楊凌地域文化的復雜性,更具包容性。
4.1.2 體育文化分析
楊凌大力發展網球賽事、注重網球文化的傳播。楊凌“農科城杯”網球邀請賽已成為當地的知名賽事,NIKE全國網球青少年排名賽U16第11-12站、U12第6站分別于2015年在陜西楊凌青少年網球學校舉行。當地的網球場館的發展為網球標識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青少年網球學校的建立、楊凌網球中心的興建說明了楊凌的網球文化作為一種體育文化越來越被人們接受。
4.1.3 周邊環境分析
楊凌網球中心位于濱河西路南側,網球中心南側為楊凌水運中心。詳見網球中心平面圖(見圖3)。網球中心用地比較完整,基地平坦。體育建筑包括一個比賽用網球場、400m標準田徑場、四片室內網球場、14片室外網球場(見圖4)以及相應的輔助設施。
4.2 網球中心標識設計元素提取
4.2.1 總體設計思想
楊凌區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高新區,網球中心的標識整體的主題“生機、生長、生態”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
(1)生機——以網球運動躍動的活力為體育主題。
(2)生長——以楊凌獨特的農耕文化為背景。
(3)生態——注重與周圍環境共生。
(4)細部設計凸顯當地民俗文化,運用剪紙、彩陶等傳統元素。
(5)滿足網球中心建設的目的,符合設計的基本要求。
4.2.2 地域文化設計元素
作為網球中心標識設計,首先要滿足體育功能;其次要體現體育精神以及當地的民俗特色;確保整個網球中心風格統一。總體定位滿足功能、實用、美觀三方面基本要求,要充分體現體育文化與歷史文化結合。
(1)整體上:開放的、躍動的體育風格。
(2)布局上:靈動的、和諧的大眾風格。
(3)細節上:深邃的、優雅的文化風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風格。
4.2.3 具體元素選型:
(1)民俗:楊凌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有著關中地區特有的民俗特色,包括:民間匠人制作的農民畫、彩陶、泥塑、剪紙,木版畫(見圖5);久經傳唱的秦腔;具有鮮明旅游特色仿秦兵馬俑、銅車馬等。由于楊凌農高會的盛況,歷屆農高會上展示多種類型的農產品、手工藝品(見圖6),網球中心標識設計選用剪紙與麥穗作為具體的元素選擇,尤為凸顯當地民俗文化且與網球中心的主網球館設計元素相同。
(2)融合:將厚重端莊與清逸俊雅相融合、將農耕文明與高科技體驗農業融合。通過文化元素的融合,將當地的“體驗式”農業與“參與式”體育精神結合。立足人們生存的源泉——農業,輔以運動,健康,成功定位楊凌網球中心標識設計。
4.2.4 體育文化設計元素
(1)體育文化總體定位。現代網球文化保留了古代網球文化的傳統,又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體育文化元素可以從網球文化中提取,從球拍、球的形狀與網球相關的器材設施中提取。
(2)藝術與思想定位。以形式美體現網球運動的思想性和精神面貌。整體從網球拍、網球中提取躍動的弧線元素,以簡約、概括的現代手法為主,細節上以圓形作為背景突出的體育元素,體現出獨特的網球文化特色及裝飾效果,突出網球標識的裝飾性、觀賞性和時代性。
4.2.5 體育文化設計元素與地域文化設計元素融合
網球中心標識立足使用功能的同時,網球中心標識的形式、空間、符號、色彩等方面體現文化特色。通過不同特點的表現形式,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解讀當地的文化特點,增加標識導視系統的親和力。
標識logo設計以當地的農業特征和網球文化為設計理念。創意靈感來自“體驗式”農業與網球體育“參與性”,logo造型設計靈感來自于麥穗與網球拍、網球的整合,同時運用傳統民俗——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了體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和諧相處(見圖7)。
(1)簡約風格,現代時尚。標識提倡極簡主義,講求寫意的手法,第一個通過麥穗的抽象化形、實體網球拍與網球的對比,一虛一實,分清主次,又具視覺沖擊感;第二個通過兩個元素的一大一小,突出主體。
(2)色彩沉穩,農耕精神。將代表泥土顏色的深棕色運用于第一個標識logo設計中,同時標識整體以一個發散的形式,突出“生長”,向大眾傳遞網球文化、體育精神、友誼傳遞的新舞臺;第二個從網球場地與網球的顏色中提取,藍色、綠色、黃色也是更具生態的顏色。
(3)以形化意,民俗文化。logo提取楊凌的大寫字母“Y、L”并變形,化出網球拍和網球的形狀,弧線為表現形式,與網球運動過程中躍動的弧線與圓形不謀而合。兩個標識通過傳統剪紙的形式表達,鏤空使得整體具有通透感。楊凌網球中心網球場的設計也運用剪紙作為設計元素,保持相同的設計元素使得整個環境和諧統一。
4.3 標識的細部設計
4.3.1 標識系統設計
(1)網球中心導向性標識。網球中心導向性標識在楊凌網球中心內指引各個方向,通向中心網球館、室外田徑場、室內網球場、室外網球練習場,在網球館內指引至各個功能用房及看臺的路線。
(2)網球中心定位性標識。網球中心里的定位性標識為楊凌網球中心的主入口標識、東西南北四個入口定位標識、各場館的入口標識、各個看臺區域的標識、各功能房間的標識等。
(3)網球中心入場散場標識。入散場標識從觀眾休息廳開始,明確各個看臺區域的位置,以引導性標識與確認性標識相結合的方式引導人流。
4.3.2 色彩定位
色彩是人們視覺活動中最為活躍的元素,在標識設計中,色彩形成系統性和可識別性的重要方法 。每個體育場館都有特殊的表示方法,顏色以及元素的使用是相同的,以棕色、綠色、藍色(見圖8)來表示農業與體育元素的融合,凸顯“生機、生長、生態”的主題。
4.3.3 材料選擇
標識景觀在確定了主題之后,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材質、肌理、色彩、造型的比例、尺度都會對它所標識的環境空間產生影響 。楊凌網球中心的整體風格為簡約并具有現代特色的設計風格,由于木質的缺點為表面容易褪色和干裂,石質受風化影響,且與整體的風格不符。故選用不銹鋼材質作為主要的材料選擇(見圖9)。
4.4 具體設計
4.4.1 網球中心導向性標識
導向性標識位于楊凌網球各個入口內側,讓人們在進入網球中心之后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以及將要去往的體育場館有明確的方向。入口處導向性標識由支柱以及宣傳板組成,宣傳板主要由楊凌網球中心文字說明,方向指示箭頭、文字組成。選用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紋飾為底,宣傳板右側、文字旁邊為楊凌網球中心logo,顏色接近透明的底紋與logo背景相融合(見圖10)。
4.4.2 網球中心定位性標識
定位性標識位于楊凌網球中心主入口外側(見圖11)東西南北主門內側(見圖12),對人們所在的位置進行明確的定位,同時,指示所能到達的方向。定位性標識主要由網球中心介紹、指示箭頭、文字標識、網球中心logo組成。選用抽象而來的網球與網球球拍作為底紋,底紋形狀為圓形與點,顏色為金黃,其中白色部分鏤空,為了與logo以及中心網球館的剪紙設計一脈相承,標識整體顏色主要選用湖藍、天藍、深棕、橙色、金黃。針對放置位置不同、尺度不同。
4.4.3 網球中心入場散場標識:
入散場標識網球中心室內室外結合布置,中心網球館入口門廳、室內網球場作為人流集散及中轉的中心是設置標識系統的最佳地點。入散場標識主要由文字介紹、指示箭頭、底紋組成。整體風格與上述趨同,形成整體的體系。
5 結語
(1)楊凌網球中心標識設計生長于楊凌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將地域歷史文化與現代體育網球融合,促成生機勃勃的“體驗式”網球中心設計,寓意網球與楊凌這片土地共同生長。文化元素的融合是將體育文化—網球元素與楊凌的地域文化—農業元素,通過化形、抽象、化意、創新的過程,設計出網球中心的logo,用以標識出楊凌網球中心的區域特點和地域文化。
(2)注重生態元素的選擇,對楊凌本地文化自我認知的過程,構筑現代飛速發展的體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3)在立意與設計上,以楊凌的傳統歷史文脈和網球體育元素為標識設計的主要軸線,logo貫徹始終,具有整體系統性,運用特有的文化與藝術手法,通過網球中心標識的載體,將文脈延續起來。以此來提升楊凌網球中心的文化內涵,構建獨具特色的網球文化中心。(題注:第十一屆全國高校網球科研論文報告會獲獎論文。)
參考文獻
[1] 張軍英,孫鵬.體育場館標識系統設計[J].新建筑,2010(4):129-130.
[2] 梁高亮,劉軼.關于中國網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43):116-117.
[3] 徐健.地域文化在楊凌城市景觀建設中的研究與應用[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4] 陳立民.城市交通設施與導向標識設計[J].裝飾,2006(6):111-112.
[5] 郭希鐵.公共體育運動場所中的微觀元素——標識景觀[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0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