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奎
“營養餐工程”本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惠民工程,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本是國家啟動的陽光工程、關愛工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吃上免費午餐。中央財政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每人每天4元標準予以補助,其本意在于進一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加快農村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應該說,計劃實施近8年多來,取得了不少成效,營養了不少貧困學生,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但是應該看到,一些地方“營養餐”沒營養,營養流失“變味”,使營養餐沒有真正到胃的現象時有發生。江西省萬安縣部分學校學生營養餐出現發霉、變質等問題,導致學生食物中毒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這些“營養餐”一直由珍百味公司統一供餐,那么這家中標企業發生營養餐發霉、變質事件后,有關監管部門都到哪里去了?有關部門一包了之,當甩手掌柜,平時對“營養餐”不管不問,使監管成了稻草人,才會出現營養餐發霉。
營養餐發霉,源于“愛心霉變”。供餐企業責任心缺失,甚至良心壞死,將霉變食品以次充好,嚴重違反了食品衛生法相關條款:“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有關部門監管缺失,才會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食品衛生法》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或者因其他違反本法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希望教育和食藥監等部門能予以高度重視,加強監管。只有責任不霉變,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監管到位,食品安全才能保鮮,校園舌尖安全才有保障。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