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孫瑜霞
摘 要:摘箬山島將以海洋科研開發與示范為其核心功能,并根據國家科技與產業發展方向,結合浙江省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需求,建立起國際一流的海上試驗條件,服務于浙江省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解決與海洋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海上試驗這一發展瓶頸問題,提高浙江省海洋產業和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浙江省建設“海上浙江”“科技興海”等重大戰略任務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同時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使摘箬山島成為集“科研、示范、休閑、旅游、生態”為一體的國際級海洋科技島。本文以浙江大學摘箬山海洋生態科技示范島為對象,介紹了科技島建設的背景和意義,發展的現狀及科技島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以期能夠為國內其他生態科技島的建設提供借鑒和示范作用。
關鍵詞:摘箬山 海洋科技 生態 示范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b)-0222-03
1 建設背景意義
“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人類從捕食魚蝦、拾撿貝類等原始利用海洋方式到如今運用各種高新技術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模式,對海洋的認識與利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海洋中蘊含各種豐富珍貴的資源,包含海洋石油氣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旅游資源等,使海洋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在科技、生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要領域競相開展開發的戰略空間,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生存和發展[1]。海洋是人類存在與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最后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建設發展海洋經濟,是浙江省作為一個強省崛起的重大戰略。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將成為海洋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隨著浙江海洋發展示范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海洋發展新格局將成為浙江新的增長極。在發展現代海洋產業上,浙江省提出要重點打造國家級先進海洋技術裝備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制造基地、海洋能研究與開發基地、海洋休閑旅游目的地、大洋勘查技術與深海科學研究開發基地等基地,為更好的發展海洋產業并以此為契機,浙江大學與舟山市政府共同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海上生態科技示范島——摘箬山科技島。
2 摘箬山島建設現狀
2.1 基地建設
摘箬山島呈南北走向,長2.26km,寬1.01km,路域面積2.34km2,海岸線長7.27km,全島多為山地丘陵,島上山脈的走向,使島上建筑基本不受臺風影響,其水深條件是舟山各島中最好的,靠南深水區為國際航道螺頭水道,同時島上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海流能,是開展海洋科技試驗,探索海島綠色能源自供循環系統和實驗島嶼智慧化管理的理想場所。
浙江大學與舟山市政府簽署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的合作協議是“1181”行動計劃的重要戰略部署,舟山以“長期零租金”形式,將摘箬山島提供給浙江大學,作為重要的海洋科教試驗基地[2-4]。目前島上綜合保障硬件設施已經完全投入使用,主要包括實驗大樓、綜合科研樓及室內外水池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全投入使用,主要包括實驗大樓、綜合科研樓及室內外水池等基礎設施,布置規劃如圖1。實驗大樓主要包括一樓試驗大廳2455m2,二、三樓實驗室總計3626m2,見圖2。科研樓總建筑面積4436m2,一樓為服務大廳和辦公區域,二樓包括大小會議室、海洋科教展示廳、餐廳以及住宿區域,三樓規劃為學生住宿及活動區域,見圖3。
2.2 海洋科技建設
浙江大學及相關科研單位、企業依托摘箬山海洋科技島開展了大批海洋技術、海洋海島生態類相關項目。建設了國內唯一基于海底網絡的岸基、海面、水下、海底四位一體的海底網絡觀測示范系統及海洋公共試驗場,如圖4,觀測的數據可用于海嘯、地震的預測,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資源探測、國家安全防護等領域并具有長期性、原位性、實時性、連續性等優點。建設了海洋遙感觀測示范系統,圖5。通過接收海洋遙感衛星數據,能夠對摘箬山周圍海域及整個浙江海域進行衛星監測,獲得長時間、大范圍、近實時和近同步監測數據,為海洋監測提供技術支撐;先后研制了30kW、60kW、120kW、300kW和650kW機組,首創了一種以大長徑比狹長流暢為外形特征,以高效率高性能為內在特性的半直驅水平軸海流發電新機型,并逐一在摘箬山科技示范島海域實現成功發電,驗證了裝備的獲能高效性、運行可靠性和供電穩定性,是國內唯一長期穩定、高效發電的海流能機組,實現了我國海流發電裝備整機技術水平的跨越,并得到中國船級社認證。
建成了國內首個集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流能發電等新能源混合供電的微電網海島供電示范系統,并實現海島新能源微電網并網運行。
建成了海洋浮式科學試驗平臺——華家池號,能夠為為海洋工程結構物提供風浪流及海床條件測試、海底管道安裝試驗、水下生產設備安裝試驗、深海浮式平臺錨泊系統測試等,建設了海洋工程材料及足尺寸構件海洋試驗場,結合摘箬山島自身環境條件,從海洋工程耐久性需求出發,能夠模擬海洋材料的蝕試驗,為研制海洋工程材料提供實海服役平臺,圖6。
正在建設的海水淡化及其濃海水資源利用系統,利用開拓膜法海水淡化新技術,有效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同時構建污水資源化處理與能源化利用新方法,探索海島能源轉化與水資源利用的平衡關系。預期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天可凈化海水50t,可滿足島上日常用水需求。正在建設的還有海洋生物資源平臺,以期能夠成為東海名優海珍品漁業資源養護、新品種引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水產專用智能化溫室關鍵設備與技術國產化研究與示范,智能化溫室高效節能、養殖用水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與設備集成示范。
3 科技島未來建設規劃
3.1 海島生態科技建設規劃
舟山擁有大大小小一千多個島嶼,摘箬山島的定位不僅僅是海洋科技海上試驗服務中心,同時也是我國在探索建設海島綠色能源自供循環系統實現零碳海島和島嶼生態智能化管理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摘箬山島綠色生態能源自供系統其運行模式為:通過新能源微電網包括風能、太陽能、海流能發電,其產生的電能用于供給整個海島的用電,包括綜合科研樓與實驗樓的日常用電,科研項目的用電及海島居民的用電,其余電量并入國家電網,輸送給電力公司。有了電力的保障,海水淡化系統建成后,不僅每天能夠淡化海水50t,而且具備污水處理能力,解決了島上用水不足及排污問題。在實驗樓旁邊建有市內養殖大棚,使用海水淡化系統處理過的海水可以進行名優海珍品的漁業資源養護、養殖用水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與設備集成示范等研究。
3.2 海島生態旅游建設規劃
摘箬山島又名大象島,原因是從寧波方向看,它像是一頭在海里奔跑的大象。島上自身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是島上最寶貴的財富,島上有東、西、北三個岙口,每個岙口都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島上植被郁郁蔥蔥,動植物資源豐富。該島屬北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
摘箬山島是一座典型的破火山島,島上地文景觀資源十分豐富,山上地勢險峻,奇峰怪石眾多,如獅子巖、老虎巖、牛鼻巖、歪頭彌勒、仰天碗、仙女峰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同時摘箬山島擁有美麗的海岸線,在島的東面海岸有幾十米高的陡崖——海蝕崖以及在海蝕崖前展布的海蝕平臺, 平坦而開闊,退潮時,可見寬達幾十米至上百米的臺階狀平臺, 蔚為壯觀且巖石因含有多種元素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常呈紫色、紫紅色、綠色, 黃色、紅色等,不同的巖層相互交替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的水平“巖畫”, 既有很好的觀賞價值,也具豐富的科學意義[5],如圖7。
島上有個小村落,清一色的石砌瓦房,大都用當地特有的火山巖石砌成,非常有特色與年代感,整個小村落在綠蔭叢中若隱若現,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天人合一,如圖8。
政府后期將整合摘箬山島的科技特色和優美的自然風景大力發展島上生態科技旅游,其定位為:以海島生態休閑為主題,以火山地質景觀和海洋科普為背景的生態旅游科技島,以提高摘箬山島的知名度,使來到島上的游客既能感受到海洋科技的魅力,又能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摘箬山島成為生態旅游、海洋科技一體的國家級海洋科技生態島。
4 結語
摘箬山島將以海洋科研開發與示范為其核心功能,并根據國家科技與產業發展方向,結合浙江省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需求,建立起國際一流的海上試驗條件,服務于浙江省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解決與海洋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海上試驗這一發展瓶頸問題,提高浙江省海洋產業和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浙江省建設“海上浙江”“科技興海”等重大戰略任務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同時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使摘箬山島成為集“科研、示范、休閑、旅游、生態”為一體的國際級海洋科技島。
參考文獻
[1] 黃艷.新時代背景下海洋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探析[J].智能城市,2017,3(1):11,13.
[2] 周超.摘箬山島閃耀科技示范之光[N].中國海洋報,2016-10-24.
[3] 徐祝君,幸笑薇.摘箬山島: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N].舟山日報,2013-10-26.
[4]毛峰.摘箬山島戴上“科技帽”[J].今日浙江,2014(18):28.
[5] 閆強,董傳萬,董良云,等.浙江定海摘箬山島火山地質與地學旅游資源[J].科技通報,2006(5):6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