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麗
【關鍵詞】 農村;鄉土資源;教育觀念;鄉土課程;載體
【中圖分類號】 G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76—01
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培養;而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有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資源,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要巧借這些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地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挖掘和有效利用這些農村幼兒身邊熟悉的鄉土資源,使它們成為幼兒科學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成為農村幼兒學習科學的財富。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這些鄉土資源,使它們成為幼兒科學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成為農村幼兒學習科學的財富,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更新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挖掘鄉土資源教育價值的前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逐漸形成,一些農村幼兒園常常忽視身邊可貴的自然資源,而熱衷于追求城市現代化教育;還有的農村教師常感嘆沒有合適的科學課程,沒有豐富的教具學具,覺得難以開展科學教育活動。針對以上現象,我們覺得首先要通過各種形式,讓農村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資源觀和價值觀,克服農村教育經費少,設備條件差等許多客觀條件因素。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才會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我們幼兒園為此開辟各種渠道讓教師通過參觀、學習和研討等途徑,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思想重視了,行動落實就有了保障。
在以后的實踐中,教師們也逐漸感悟到利用鄉土資源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可行性:我們的生源大多數來自農村,這些幼兒對農村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比較熟悉。對于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最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而且利用幼兒熟悉的、身邊的事物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還有益于幼兒真正地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孩子們會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p>
二、挖掘豐富的鄉土資源,成為幼兒學習科學的財富
1. 農村隨處有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寶貝。農村幼兒園周圍隨處可見的泥土、沙子、石頭、水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探究的寶貝,成為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好素材。孩子們會用小樹枝、小木棍搭橋,用小石頭壘灶,就連撿幾根干草、幾片菜葉也會玩上老半天,教師只要適當引導,幼兒就能進一步感知身邊這些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征,并產生探究的興趣。
2. 創造條件,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在我們幼兒園前面有一塊農民種植豌豆的田地,每當夏末秋初,農民收割完后,這里成了幼兒開展活動的“寶地”,孩子們在空地上玩起了“娃娃家”游戲,他們用菜葉當盤子、碗,遺留的瓜果、豆莢當食物,豆萁當筷子,玩得不亦樂乎;幼兒園還將許多農作物、農產品、自然材料充實到區角活動中,創設低耗高效的鄉土化活動區,使區角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如幼兒利用麥桿、稻草編扎“稻草人”,搓草繩;用黃豆、蠶豆、土豆、西紅柿等農產品拼插成各種動物形象;用竹葉制作風鈴、用竹筒制作高蹺等。這些農村自然環境中豐富的、開放的鄉土資源,能極大地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創設鄉土資源課程,使鄉土資源成為幼兒學習科學的有效載體
在實施新課程的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城市味”很濃的科學課程內容,根本不切合農村幼兒園的實際,無法有效開展活動。我們就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結合主題活動目標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有特色的、幼兒常見的、感興趣的植物、動物、自然材料、自然現象、風俗習慣等鄉土資源作為科學課程補充內容,滲透于主題教育活動中,這些內容也成為了我園園本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小班鄉土資源課程:美麗的樹葉、秋天的田野、挖蘿卜、蒲公英飛起來了、我會撿豌豆。中班鄉土資源課程:有趣的面粉、好玩的泥土、秋天的葉子、各種各樣的水果、可愛的蝸牛。大班鄉土資源課程:中草藥、挖土豆等。以上這些課程內容我們都是根據當地農村的季節性、地方性特點,對幼兒身邊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進行提煉,選擇幼兒常見的并且感興趣的自然事物和農村生活作為課程內容,并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科學教育活動。如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孩子對農作物很熟悉,對當地風土人情也有所了解。教師和孩子共同設計主題和選擇素材,充分挖掘有教育價值的農作物資源,緊密結合幼兒園課程內容創設環境,實現課程內容和環境的有機銜接,讓墻壁說話,讓環境育人,就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天然、有趣的活動場所,農村豐富的鄉土資源成了幼兒學習科學的瑰寶,引領著農村幼兒走上科學之路。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要巧借這些鄉土資源,發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因地制宜地引導幼兒走向自然,走向科學。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