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
【關鍵詞】 考試;新疆;地理;試題;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100—01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力東漸的不斷深入,中國的邊疆危機和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社會各階層普遍關注邊疆民族問題,并力圖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國民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地處祖國西北的新疆,受到上至中央政府首腦,中至各級官員,下至在野教育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在教科書編寫、考試等諸多方面把“新疆元素”醒目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潛移默化地引導全國民眾關注邊疆、關注西北。
其一,京師大學堂招生試題中的新疆地理元素: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舉行了首次面向全國的正規招生考試。各地方官先在本地選拔考生,擇優錄取,然后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這次考試錄取仕學生五十七名,師范生七十九名。仕學館入學考試《輿地策》試題為:“問《漢書·西域傳》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北史·西域傳》言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為四揆,以今地漢之兩道、魏之四道,其異同何在?均經今何地?務詳明之。”考生想要答對此題,就必須熟悉《漢書·西域傳》和《北史·西域傳》有關內容。該題還有一問——“均經今何地?”這就需要考生不僅僅死背歷史書籍,還要了解當時新疆鄯善、莎車、吐魯番、疏勒等地的實際情形。
這是中國最高學府的第一次招生考試,該試題定會引起全國人民對地處千里之遙的新疆的格外關注。同時,本次試題還會對隨后的其他高等學校研制招生考試試題起著示范作用,直接可以引導各中等學校在復習備考中加強對邊疆地區相關知識的重視。
其二,民國司法官考試試題中的新疆地理元素:司法官考試制度在民國時期為當時的司法發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近代司法官考試的資格要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人文素養、法律素養和社會經驗。司法官考試科目及其試題內容注重對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查,反映國際時勢的變化和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注重對社會經驗和法律運用能力的考查。如,1936年相關司法官考試《本國地理》試題第一題:“地理學家稱,水向內流而不入海洋者,曰內流區域。我國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大部皆為內流區域,其氣候、水系、植物與民生狀況,均有其共通之要點,試條舉以對。”《本國地理》共三個試題,該題占了40分。從該題的參考答案中得知,分析內流區域的氣候、水系、植物、民生狀況各占10分:①氣候:地處大陸中心,氣候干燥,全年平均雨量在二百公厘以下,冬夏寒暑變遷至為劇烈,故為沙漠性氣候。②水系:河流因雨量太少,往往不能常年有水,每見河流至半途沙漠中忽然消滅,或則者潴于鹽湖。③植物:植物極少,且極疏散,不毛之赤地實較植物生長地為多,大都不適于耕種;惟間有水草田零星散布,或藉高山雪水涓涓下注以資灌溉,村落周圍或渠道兩旁皆種白楊與柳樹,遠望頗為蔥蘢。作物以小麥為重要;玉米青稞次之,間有草地,可供牧畜,高山區域雨量在五百公厘以上之處亦有森林。④民生狀況:本區地域荒僻,人口之密度極小,但種族則極復雜,漢回蒙藏諸族雜處,產業以畜牧業為主。蒙藏二族信仰喇嘛教,回族信回教;宗教信仰,極為誠篤。通過該試題不難看出,新疆的自然地理及風土人情是民國時期高級官員的必備常識。
其三,新中國成立初期高考試題中的新疆地理元素:民國時期,沒有現在的全國統一的高考,各高等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新中國成立后,一開始也是沿襲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辦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如,1955年高考地理簡答題第二題:分別說明蘭州—烏魯木齊—阿拉木圖鐵路和康藏、青藏兩公路(說明起止點)修筑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修建蘭州—烏魯木齊—阿拉木圖鐵路,實屬舉全國之力。高考試題以該鐵路的修建為背景考查相關知識點,此時的地理思維注重政治地緣關系,強調蘭州—烏魯木齊—阿拉木圖鐵路與前蘇聯的關系,也在向考生乃至國人詮釋著新疆的政治戰略地位和資源戰略地位,引導考生了解新疆,理解國家對建設新疆的各項舉措。
其四,近年來高考文綜試題中的新疆地理元素: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疆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高考試題中相關內容出現的頻率也大大增加,考查的范圍幾乎涵蓋了新疆的方方面面,考查考生對新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民生改善的關系處理等方面的理解,更重在讓考生樹立人文情懷和地理道德素養。同時在新時代,這些考題給考生貫穿著新疆與國家發展的大局觀以及東西部和諧發展的思想,以及新疆如何依據地緣優勢發展經濟的思想。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