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呂毅 劉英戈 騰羽飛 岳翎 汪佳
摘 要:雖然網絡課程具有公開性和先進性,但是目前許多高校的大學生網絡課程資源尤其是英語類課程的學習效果遠沒有達到教學設計時所設定的目標,英語網絡課程資源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本課題研究思路是以“互聯網+教育”為引領,以英語網絡課程資源為載體,以大學生視角為切入點,不斷更新和完善“學生視角”的網絡課堂教育教學理念從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英語網絡課程 問題探析與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a)-0164-02
1 網絡課程資源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網絡課程資源引入方面注重推行“數量”忽略應用“質量”
在線的網絡課程教育資源傳播模式僅僅是從原來的人工的“填鴨式”教育轉變為電子的“灌輸式”教育,課堂性質沒有相應的多大改變。同時,目前大部分網絡開設課程多是網絡必修課或者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學生選課大多是被動是由于學校強制要求才選修該課程或者是為了修補學分,并不是為了真正去學習知識或者鍛煉自己的能力。
1.2 學生學習觀念轉變不到位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網絡課程資源僅僅看作是教材的翻版,徹底脫離課本完全依賴網絡課程。許多學生由于經驗及相關知識的欠缺,對信息和知識的分辨與判斷有一定的偏差性,這就導致學生每天都能從互聯網上接觸到大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大多無法為學生學習服務。
1.3 學生“碎片化”學習變成了“斷片式”學習
長期接受碎片化學習就會使得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由“碎片”變成了“斷片”。學生剛開始學時感覺自己對于某一小片段知識的掌握也比較充分,但如果將其置于整個知識課程體系中,學生會感覺最后自己什么也沒有學到,這與我們引入網絡課程資源的初衷是相悖的。
1.4 學生整體素質培養欠缺
網絡課程學習情況下師生互動“稀缺”,缺少深度的師生互動,缺少傳統教育資源中的“感情色彩”。網絡課程教育教學方面大力嘗試人工智能, 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太少,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冷淡機械。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即使有老師的監督也只是監督學生作業,即視頻的完成進度,對學生所完成作業的效果即所獲取知識的程度無法準確的判斷。
1.5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體現不明顯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203人里面,有將近40%的人對目前的網絡課程資源非常不滿意,30%的人覺得將就。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與技術支持對學生個人的計算機知識沒有做出相應的培訓或者規范性的指導。個體的關注偏少。網絡課程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個性化學習體系,但學生的“個性化”是通過學生的社交或者團體活動對比發現的,我們所接觸的網絡課程對這方面的處理還相對比較欠缺。
2 網絡課程資源 問題的解決策略及建議
2.1 確保豐富課程建設和教學應用質量
高校及相關網絡平臺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徹底的“摸底”??梢苑秩齻€步驟:初期調查。學??梢砸詥柧碚{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整體的需求,或者以班級或專業為單位進行小范圍的面對面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和面臨的困惑。數據分析。分析學生的“共性”,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整理;分析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在學習平臺上提供個性化選擇。課程定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需求定制高效的學習資源。制定相關的指導方針,指引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2.2 轉變學習觀念,接受新學習模式
要求網絡課程資源提供平臺要與時俱進,實時調整學習模式,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追蹤調查,并制定一套學生學習行為統計框架。一般來說,跟蹤了解內容包括學生賬號(判斷是否是學生本人登陸)、相關課程、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時間、學習頻率以及學習時間跨度等。要求學生也要不斷地反省自身,樹立數據意識,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數據智慧。學生應該從數據的角度理解,感受和思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使學習保持在最佳狀態,最終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自身的數據智慧意識——將“知識金字塔”的信息、知識和智慧三階段逐步實現。
2.3 保證學習連續性和緊湊步調
學生在使用網絡課程進行碎片化學習的同時要注意要善于總結和歸納,充分掌握每一門學科的學習規律。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組織、制訂并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對于部分內容比較枯燥的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平臺申請動態式課程,通過虛擬的方式“親身體驗”那段歷史,將純理論的東西帶入虛擬的實踐中更能加深記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學習串聯,梳理知識點。學生在使用網絡課程資源時要學會反思,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提高學習效率。
2.4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素養
所謂教書育人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言行影響。老師在自己講授知識的同時也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雖然我們鼓勵在教育教學方面大力嘗試人工智能,但我們必須清楚人工智能不是無所不能。根據課堂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網絡課程。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與在線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時,可以發現學生在使用網絡課程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的詳細情況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從具體到抽象,真實的實踐活動相較于網絡模擬的活動更能夠加深學生的影響。從實踐中學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形成良性循環。
2.5 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個性化的同時注重人性化
以“學生”為中心。保證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服務。在我們的調查中有45.81%的學習者認為應該將網絡課程視頻時間控制為20~30min左右,28.08%人認為應該將網絡課程視頻時間控制為10~20min左右。由于英語是文科類別學科,就英語學習而言,需要記憶的單詞和知識點內容就相當多,在反復鞏固和強化知識點的時候,更需要勞逸結合 。由此可見,網絡視頻控制在20~30min范圍內更利于學習者攝取知識但要注重網絡課程的連貫性。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為主。比如在英語課堂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在學單詞mouth時,系統應該彈出murmur、mumble、moan等相關的詞讓學生對比加聯想這些詞之間的聯系來記憶單詞,這樣的課程內容才會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
3 結語
本研究以適應于開放在線教育,對遼寧省六所高校(遼寧大學、東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大連海洋大學) 大學生進行英語網絡課程資源學習情況做調查研究,借以了解現狀、找出問題、并提供解決策略,為構建符合高校實際、契合相關行業和專業學科特色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同時,通過開放在線模式建設動態的、具有良好交互式特點的優質網絡課程,使得英語網絡教學模式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呂毅,于冰.教學設計視域下的國外MOOC比較研究——以英美國家MOOC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2).
[2] 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 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