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信息技術不斷地發展,整個社會已經逐漸邁入了信息化的時代,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信息化的應用也十分普遍,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已經成為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必然的方向。因此,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模式是目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為了更加高效地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就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課堂教學
充分地發揮出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在教學工作中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教學工具與教學環境,豐富學生的探究視野,給予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空間與機會。由此可見,信息化教學在中學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將課堂教學與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充分地有機結合,使教學工作能夠和信息化手段協同發展,有效改善教育教學與信息傳遞的手段與方式,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
一、創建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情境
中學教學不僅需要傳授給學生全面的教學知識,還需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學生處于與自身生活環境、已儲備的知識經驗,以及存在學習興趣的學習情境中,能夠更加愿意借助自身的觀察、交流以及操作等去感受知識,了解知識,從而掌握其需要掌握的基礎技能以及基礎知識。在這個階段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教學內容。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更加高效、便捷且真實地創建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產生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推動學生的學習
進程。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產生并了解自身的學習需要,且在此過程中,老師能夠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以及教學的內容對整個教學情境進行實時的調整,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引入不僅能夠使教師在創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采用更加真實、有效的方法,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創設多角度、更貼近生活的思考環境。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再進行教學。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學生需要怎樣的學習情境?怎樣的教學情境才能夠稱得上有效?如何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只有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教師才能夠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再結合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使學生能夠貼近生活地去學習。與此同時,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實現“高效能,低成本”的授課原則,因此,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是較好的一種選擇。
二、合理地高效應用信息化技術
(一)課件與授課相結合
截止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學校中教室內部已經配備了多媒體的設備,因此和傳統的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設備相比,當前的教室已經具備了應用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但是信息化的教學設備無法取代教師的授課講解,只有結合教師課堂中的講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但是由于目前很多教師均采用著毫無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學課件,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仍舊難以提起對于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刻意強調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引用,生硬死板地套用教學課件,最終造成原本能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活動干癟無趣。由此可見,教學工作在應用信息化技術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同時還需要注意要恰到好處,既保證課堂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充滿生機與活力,又保證信息化的小學手段不會喧賓奪主。
對于教學工作而言,教學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共同進步與發展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合作者,而學生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與老師以及同學進行交流,從而發現知識、了解知識、理解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
(二)板書與演示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口頭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授課,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板書的配合。隨著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部分教師將傳統的教學手段排除在課堂授課之外的情況,單純地將全部的授課過程灌注到多媒體課件當中,授課過程中,教師只需要操作鼠標、調整課件即可完成授課。但是這樣的操作只會使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機械記憶、被動接受的狀態,最終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壓抑,課堂的教學氛圍也會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將信息化手段的授課與板書相融合,使學生在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手段下進行學習,并與教師、同學保持良好的互動,從而提升學習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授課過程中實際上也為學生留出了充分地思考與掌握的實踐與空間,學生可在此期間進行問題的思考,并有機會提出疑問,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將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相融合是教學發展的一種必然方向。
(三)注重與強調規范化的授課方式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不僅需要保證授課過程中知識的完整性、全面性,保證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需要保證自身教學授課,以及知識結構的規范化與準確性。其對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借助多媒體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計算過程,還需要與板書相結合,使學生了解正確、規范的解題步驟,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的雙重輔助下,了解并掌握知識。
因此在進行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多媒體進行知識點的展示,還需要利用板書使學生能過掌握清晰的指示線索,注重授課的規范性與準確性。
三、學生的思考無法取代
在進行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始終明白多媒體的應用,其最終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而不是取代學生思考的過程,因此在應用信息化手段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考慮適合進行信息化展示的信息包括哪些,同時還需要將信息化展示的部分進行細節處理,既保證學生能夠在課件的幫助下,更加直觀化地進行抽象知識點的學習,又需要確保學生在利用課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思考的機會。學生能夠在課件的引導下,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知識的學習,但也始終保持主體作用,使信息化教學避免喧賓奪主,而是真正地做到畫龍點睛。
四、有效滲透信息化的教學資源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中,不借助多媒體的教學往往難以被稱為真正優秀的教學課堂,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過分地依賴于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需要做到“揚長避短”,并與傳統的授課模式相融合,既注重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發揮,同時也展現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益處,使二者的優點相結合,從而獲得更加優秀的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還需要注重“因地制宜”,并非所有的授課內容都適合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呈現,在進行信息化手段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適宜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的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授課內容的構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現知識的方式往往呈現出單維性,即從簡單的抽象數學文字轉變到仍舊抽象的數學公式,但是這樣的呈現模式難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也難以被調動,在進行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時,也不能高效地完成。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較好地改善這一點。信息化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媒體刺激,使教師的授課呈現出多維性。在該種教學方式的刺激下,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中借助多種感官感受知識,了解知識,掌握知識,從而較大程度地提升學生對于信息的吸收效率,提升整個課堂的利
用率。
例如,在進行“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口頭上的描述往往不能使學生對該知識點進行直觀地理解,但是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將點、線、面的運動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點動如何成線、線動如何成面、面動如何成體的。
綜上所述,在進行中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不僅需要重視教學形式,其更應該關注教學的實質,一切教學活動均以學生為出發點,確保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感興趣,在此基礎上,利用最恰當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有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的課堂中展現自身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其進行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從而最終真正地達到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梅清,孫維,鄧貴峰.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梁平法識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8,5(1):241-243.
[2]張婧.淺談信息化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職教通訊,2017(33):30-31.
[3]陳穎.應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對策[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21):197-198.
[4]王海興.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8(30):63-66.
作者簡介:鄭孝義,男,1975年10月出生,福建福清人,本科學歷,中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