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娣
摘 要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貫穿于刑法的始終,不僅體現了法律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同時也是人類向往平等、正義、公正的價值理念,其對刑事立法、司法及定罪量刑具有重大且深刻影響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罪責刑;相適應;犯罪;刑罰
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概述
1.“罪”的理解
我國相關的刑法理論則是通過描述犯罪本質特征來更好的揭示犯罪的本質的,即犯罪是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并違反相關刑事法律規范而所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當大家對這個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理解的更加深刻的時候,就會對“罪”的含義的理解也會不斷的進行相應的變化,而“罪”的含義不再僅僅是指“客觀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它已經突破了最初的古典學派的理論。
筆者認為對“罪”的解釋不應過于太寬或太窄。首先,這個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中的“罪”應該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并實施的犯罪,而不能是指行為人未來可能犯而并未實施的犯罪。換言之,就是認定行為人有罪,必須以行為人已經實施侵害行為為前提條件。法院在對犯罪行為人處罰時也只能根據對行為人已經實施的犯罪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罰,而不能對行為人想做而未做的行為讓其承擔責任。換句話說,也即沒有犯罪行為就沒有處罰,沒有犯罪事實就沒有刑罰,這就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適用所必須遵循的最重要的基本規律。其次,這里的“罪”應當是行為人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違反罪刑,而不是他人犯的罪行。所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只對自己所犯的犯罪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再次,這里的“罪”不能僅僅是指行為人對所遭受傷害的人所實施的侵害行為所造成的相應的危害后果,還應當包括犯罪行為人實施罪行的性質及相應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2.“責”的理解
筆者認為,這里的“責”是指行為人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也就是相關的行為人應該對所違反的刑法法律義務的行為所造成的一切刑事法律后果的應具備的、體現國家對行為人的否定的道德政治評價的承擔,刑事責任并不等于刑罰,前者主要是指某些國家對一些犯罪人進行的比較抽象的否定性評價,而后者則是國家和社會主體意志對犯罪人所適用的具體的制裁手段。換句話說,刑事責任是犯罪人實施犯罪后國家和社會主體意志所給予的否定評價,刑罰的出現以這種否定性為前提,并且否定性的大小決定了刑罰的輕重。我們所說的判處刑罰也并不是指要承擔相關刑事責任的惟一的選擇抑或者說是惟一的形式。所以除了定罪判刑之外,刑事責任的具體的最后的實現,也還可以是通過免除刑事處罰、附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等形式。
3.“刑”的理解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中的“刑”主要是指犯罪人所最終需要具體承擔的相應的刑罰,即是指一個國家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來剝奪或限制犯罪人的權益,來維護最高統治階級的利益并以此樹立國家法律的權威。而我國刑法典主要規定了五種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四種附加刑:罰金、驅逐出境、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刑罰只有在犯罪行為人實施了犯罪的情況下才會動用,并不會在沒有任何犯罪行為的情況下隨意動用,而刑事責任存在的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保持罪與刑的均衡,所以得出犯罪是因,刑罰是果。
4.罪責刑“相適應”的理解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應有之義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所謂罪責刑相適應,主要應該結合我國相應的刑罰的主要預防的目的,同時在罪、責、刑的相關刑法理論體系下,主要是對“罪責刑相適應”作出具體的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方面,從犯罪與刑事責任的關系出發,是承擔的刑事責任和所進行的犯罪行為必須互相適應,也即犯罪人所負的刑事責任應當與其所犯的罪的危害性相適應,也就是犯罪與刑事責任互相適應。另一方面,如果從刑事責任與刑罰的密切關系出發的話,則是刑罰和刑事責任必須互相適應,即刑事責任的大小推導出刑罰的大小,刑事責任的大小是適用刑罰在司法實踐過程的衡量標準。從質上看,刑事責任的存在與否決定刑罰的存在與否,刑事責任是刑罰的前提。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我國立法和司法適用中的問題
1.立法上的問題
通過學習我國刑法,不難發現在立法上我國有些罪名量刑存在一些問題,我國刑法典中存在罪行構成要件與法定刑不相適應的情況。不難發現,對于行為人違反國家秘密的主觀故意或者行為人過失情況在量刑時沒有明確區分開來。行為人不同的主觀想法給予一樣的量刑處罰明顯是不妥的。眾所周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主觀惡性更大,而過失犯的主觀惡性一般都低于主觀犯。主觀犯的主觀惡性更高,對社會危害程度相應的也更高,所以立法時沒有區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欠缺考慮的。因此,我認為立法者在制定刑罰時應該考慮行為人在實施犯罪時的主觀想法,進而制定出客觀公正的刑罰體系,真正在立法層面做到罪刑相適應。
2.司法上的問題
根據我國以往的司法實踐經驗來看,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實際運用執行上還有待提高。在司法實踐中執行不到位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有對于同一類罪名罪責刑不均衡。比如,我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然而,因為不同的法官審理案件經驗和法律素養不同,對于同一類案件卻做出好幾種不同的量刑,類似案件法律適用標準不統一,致使刑罰的適用失調,罪責刑失衡。再比如我國審判機關在刑事審判活動中,往往重視對案件的定性,而對量刑工作的重要性,部分司法人員則重視不夠。法院的審判活動地域性很強,導致不同地區的法院對于類似案件在量刑上差異非常明顯。對于統一性質、犯罪事實及情節基本相同的刑事案件假如給不同地區的法院來審理,所作出的審判結果也是幾乎不相同的。因此上述違背適用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現象雖然是極個別的,但我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逐步加以改善,找出正確適用的方法,才能使刑法基本原則得以真正實現。
三、罪責刑相適應在我國的完善
1.立法上規定區別對待的處罰原則
筆者認為要解決我國目前實踐中罪責刑不相適應的問題,首先應當在源頭上抓起,即從立法上進行適當的改正。在客觀行為上方面,主要是要把相關刑罰的輕重與進行實施的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要相適應,并且按照這些犯罪行為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來決定相對應的刑罰輕重;在主觀惡性方面,要使刑罰的輕重能夠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程度、抑或者是再次犯罪潛在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即根據客觀行為和主觀惡性,結合其它各個方面的因素科學的制定出輕重有別的刑罰,以便在今后更好的作為司法實踐的指導,從而也能更好地區分主觀惡性不同的量刑問題以及解決異罪同罰,刑罰不公的問題,在立法上確保做到罪責刑的相適應。
2.謹慎使用法官自由裁量權
針對不同法官對于相同或者類似案件卻作出不同的量刑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在思想上提高法官與審判機關對量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在給案件定性和量刑時應該嚴格遵循我國法律法規,確保法官在給案件定性時做到準確無誤,并且能夠適應量刑,法院將這項工作作為法官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其次,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時能夠以一個法律人的身份,運用一定的法治思維和法律邏輯,結合案件事實,客觀公正的作出裁決。所以說,我們進行判案的法官在進行處理案件的時候,不能夠僅僅是生搬硬套那些死板的法律,而是要在遵循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靈活地運用正確原則來公正的處理案件。
3.提高司法人員素質,確保辦案質量
如果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會在我國出現這種不相適應的情況的話,司法人員的專業素質缺乏是一項相當大的影響因素。司法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高,在審理案件時就不能準確的把握案件事實,做不到準確定性和量刑適宜。從而導致了很多冤假錯案的發生,成為了我國法治事業發展的阻礙,所以,對于我國相關司法人員的職業素質水平是必須亟待提高的。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的講話當中都重點闡述了一個國家需要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的重要性,同時強調指出“政法機關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币鋵嵏咚刭|法治隊伍建設,提高素質是根本,也就只有相應的提高了司法行政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才能夠確保法官在法院案件審理工作中能高質量的完成好。所以,我們應該要把對法治隊伍素質建設作為法治隊伍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并能夠堅持不懈地把它實行好。
參考文獻:
[1]杜立聰.論量刑失衡及其預防對策[J].濰坊學院學報,2004,20(3):56~58
[2]陳興良.主體刑法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1:57
[3]劉守芬.罪刑均衡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6
[4]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23~26
[5]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5~17
[6]王利賓.淺析量刑原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5
[7]徐麗華.淺析量刑偏差的矯正對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