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琪
摘 要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的開放無疑帶動了農業的發展。然而,國際貿易也帶來了挑戰和沖擊。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問題及我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的可行性。
關鍵詞 農產品;農業;國際貿易;貿易保護政策
一、引言
中國是農產品出口和進口的大國,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是農民的生計來源,而龐大的人口總數需要大量的農產品的消費保證糧食供應。中國入世以來做出的貿易政策讓步給農產品貿易以及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國際上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我國也應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貿易保護政策,促進我國農業健康發展。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1.在全球農產品貿易增長速度放緩的背景下,中國農產品貿易也難逃國際大趨勢的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增速緩于進口增速,貿易順差優勢逐漸消失。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逆差,逆差額達到46.4億美元,到2017年,貿易逆差達503.3億美元。開放市場的風險開始凸顯出來。
2.我國對外農產品出口遭受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的阻擊。世貿組織中其他成員國經常利用反傾銷手段限制我國農產品貿易。貿易保護方式及貿易壁壘多種多樣,食品檢驗標準、國有貿易問題、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勞工和環境標準等貿易壁壘都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3.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其他國家來說仍然高昂,雖然我國對農民有補貼政策,但是農民仍然擔負昂貴的生產成本,且稅負較重,農民收入未明顯增加。因此,中國的從事農業的人口在不斷流失,人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不高。而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仍然主要依賴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特點,這一優勢也在不斷減弱。
4.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單一,出口地區比較集中。我國農產品出口以初級加工的水產品為主,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廣東、山東、遼寧、云南等地。我國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并沒有打開國際市場。因為我國主要是小農模式的農業生產,缺乏能夠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的大企業幫助打通農產品國際銷售渠道。分散經營模式不容易形成規模效應,不利于資源合理配置,制約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三、對我國貿易保護政策的建議
盡管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自由貿易將給貿易雙方帶來福利最大化,但現實中各國實行的貿易政策與此理論大相徑庭。特別是農業,涉及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帶有一定的政治性。制定貿易保護政策,可以適當調整進出口貿易對農業的沖擊。我國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1.出口支持
加強出口組織方面的組織措施:上文提到,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大特點是以農戶散戶為主組織生產,缺乏統一組織和大企業發掘特色農產品,幫助打通農產品國際市場。因此國家應當大力發展這類企業,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營銷支持。例如出臺農業出口方面從業人員的鼓勵政策、為農業出口企業制定補貼政策、組織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專家進入這類企業培訓宣講等,使得農產品出口企業獲取足夠市場信息,如國外消費者偏好、市場規模大小、營銷渠道、別國貿易政策、貿易壁壘等。
采取措施應對外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外國設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國農業應當提高發展水平,引進先進技術,加強檢驗檢疫質量,提高農產品質量,拓寬出口空間。
積極尋求新的出口國,與更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農產品貿易對總體貿易關系和國際政治關系都具有重要影響。我國自開始建設“一帶一路”戰略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呈現新的增長勢頭。因此,國家積極尋求新的貿易合作伙伴,達成長期穩定的貿易合作關系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出口單一的問題,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發掘新機會、新可能。
2.進口保護
一直以來,由于關稅措施受限于世貿組織的政策,我國已承諾大幅降低配額內稅率,因此我國主要通過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檢疫標準等非關稅貿易政策進行農產品進口調控。
調整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力補貼農業生產,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優勢是減少農產品進口的措施之一。我國的農產品進口問題主要體現在糧食進口上,尤其是用作飼料的玉米、高粱、大麥等。因為我國國內的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導致國內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進口糧食價格加上關稅仍然低于國內糧食價格。于是飼料企業選擇用進口產品降低生產成本。如此一來導致飼料原料的大量進口。因此我國應該改革國內糧食保護價政策,適應開放市場競爭的需要,而農產品價格降低對農民帶來的損害可以通過農業補貼來彌補。
另外,實行比例配額制也是有效的解決措施,例如對飼料企業等農產品消費商出臺規則,限定其農產品原材料中來自本國生產的比例,從而限制國外農產品的進口,刺激國內農產品的消費。但這無疑是把國內外農產品的差價轉嫁給了飼料生產商等農產品加工企業承擔,勢必會對農產品加工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行比例配額制的同時,應當考慮同時采取措施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3.扶持本國農業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農民實行生產資料補貼、直接補貼、減少稅收等政策,致力于提高農民收入。我國可以考慮加大在其他方面如農村醫療、教育、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全方位改善農民和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這有助于提高農民積極性,也有可能吸引更多更高知識水平的從業者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
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不僅要體現在補貼、減少稅收等直接的資金支持方面,還要大力投入服務支持,如普及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控、市場信息培訓等,在農業教育方面實施政策傾斜,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民知識水平不高、生產能力低下的問題,鼓勵大學生下鄉精準幫助農業發展。另外,改革我國當前的各類合作社,形成統籌規劃、聯系各方的統一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
四、結語
農業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貿易逆差凸顯、遭受別國貿易壁壘阻撓、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農產品出口結構單一等。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往往跟政治問題聯系在一起,因此農產品貿易需要更多國家的政策管控。本文為農產品貿易保護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旨在促進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明珠,劉慶林.我國農產品貿易支持政策的保護水平與結構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5(4):81- 86.
[2]倪洪興.農業貿易政策選擇應注意的六大誤區[J].農業經濟問題,2008(6):15
[3]邵桂蘭,孫凱,宋祖德.農業保護政策對農產品貿易摩擦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8(07): 50-53.